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桂林市伤寒、副伤寒疾病发生的地理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1 23:38
【摘要】: 伤寒、副伤寒是中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病程长、传染性强、并发症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最高的城市。2005年,伤寒、副伤寒被列为桂林市4种高危、高发传染病之一,同时桂林市也是中国伤寒、副伤寒病监测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桂林市近几十年间伤寒、副伤寒病流行特征。经分析得出,伤寒病例多发生在每年的6~10月份,发病地区差异显著,其中,资源县、龙胜县、恭城县(均属非岩溶区)是发病低发区,年均发病率在10例/10万人以下;全州县、灵川县、阳朔县(属岩溶区)是高发区,年均发病率在60例/10万人。 然后结合发病区地理地貌、水文气象、地质背景及农村饮水供水现状等基础条件进行分析,选用GIS方法绘出发病等级空间区划图,界定出影响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生与传播的地理因素,并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各因素与伤寒病流行的相关性,筛选出影响因素序列。 分析结果得出:在气象因素中,温度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单因素正相关;在多元气象因素分析中,降雨量对发病率具有显著影响。地质因素中,“岩溶区分布”是影响桂林市伤寒、副伤寒高发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得出,岩性条件为“碳酸盐岩”的乡、镇,发病率等级偏高;地下水类型属于裸露型岩溶水的地区,发病率等级偏高。同时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得出,影响伤寒病高发的因素依次是:岩溶区分布地下水类型岩性条件饮用水类型,其中对伤寒病高发影响最大的地理因素是“岩溶区分布”,本文也剔除了“花岗岩”岩性条件、地下水类型中的“基岩裂隙水”、“非岩溶区”及饮用水类型中的“裂隙水”和“孔隙水”这几大因素,它们与伤寒病高发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桂林市地质环境因素与伤寒发病等级的神经网络模型和气象因素与伤寒发病等级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模型的演化趋势和实时环境因素数据,实现对桂林市不同区域、未来时段伤寒、副伤寒疫情等级、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评估,具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社会意义。 本文对伤寒、副伤寒流行传播与地理因素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涉及医学、环境科学、地学、信息科学、数学、气象学等学科,具有学科前沿性及创新性,研究方法还能拓展到对其它流行病发生的预测评价中。
【学位授予单位】:桂林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188;R51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阳兵,侯建筠,谢德体;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2年03期

2 李德云,高亚礼;地理信息系统及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年02期

3 刘新国;用灰色预测法预测徐州市伤寒发病趋势[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4 梅功超,税明福;鄂西南伤寒月发病率与降水量和气温相关分析[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5 林涛;地理信息系统在媒介传播疾病控制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林玫,唐振柱,董柏青,曾竣,王鸣柳,李翠云,龚健,梁大斌;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3年04期

7 张建华,麦庆玲;广州市荔湾区2002年登革热流行与环境因素浅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年03期

8 严有望 ,李少安;全球伤寒的疾病负担[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年06期

9 袁道先;岩溶地区的地质环境和水文生态问题[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01期

10 麦浩;袁荣枝;赵日秀;;桂林市1999~200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情况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2708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708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6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