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21 20:20
   研究背景 《传染病防治法》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危害程度,分为甲、乙、丙三类。我国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新增手足口病为丙类传染病,于2009年4月30日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报告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全面、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是防止疫情蔓延的基础,是评价预防控制措施效果及探讨流行规律的重要依据。2003年的SARS疫情暴露了我国疫情报告系统“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的严重缺陷。同年,在中央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卫生建设的目标是,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始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05年1月5日,经财政部同意,卫生部发布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要求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深圳市龙岗区从1993年建区开始开展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报告和监测。目前正在运行使用的监测系统是从2003年9月开始使用的。 研究目的 阐明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9年5年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变动趋势,分析其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今后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1、采用描述性研究对深圳市龙岗区近5年来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系统地描述,并对2009-2010年发生的新发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 2、资料使用Excel 2003建库录入和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有关指标,并用Excel 2003图形软件进行图表处理,对全区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积累的资料进行统计整理,计算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顺位和主要传染病发病率等指标,分析不同年份、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探索其发病趋势。 结果 1、2005-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累计报告传染病29种,计5301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71.97/10万;死亡65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46/10万,总病死率为0.12%。2005-2007年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从2005年的360.72/10万上升至2007年的656.31/10万,上升了45.02%;2007-2009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逐渐下降,由2007年的656.31/10万降至2009年的325.65%,下降了50.38%;2005-2009年传染病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亡率从2005年的1.11/10万下降至2009年的0.35/10万,下降了68.47%。从发病率顺位来看,居发病前五位的发病病种以其它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梅毒、淋病、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和麻疹为主,年均发病率依次为84.65/10万、44.38/10万、37.98/10万、37.69/10万、37.45/10万、27.33/10万、25.52/10万和24.91/10万。2005-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报告数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75:1。男女发病率变化趋势一致,各年度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发病率,男性发病率与女性发病率的比值在105.90/10万-411.58/10万之间,发病率曲线呈现出波浪形状,2005-2006年开始男女发病率均呈现出较平稳的上升趋势,2007年发病率达高峰,2008-2009年男女发病率均趋于下降趋势。年龄发病呈现出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0岁以下,总发病率0-4岁为137.50/10万、5-9岁为30.53/10万。10岁以下发病数占到各年龄段发病总数的45.17%,之后发病率明显下降;2029岁,30-39岁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总发病率分别为83.92/10万和61.00/10万,20-39岁发病数占到各年龄段发病总数的38.96%,较第一个高峰明显下降。之后各年龄段发病率逐步下降,到80岁以上年龄段,降到最低为0.81/10万。从职业构成来看,儿童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0.51%,其次为工人,比例为26.68%,两者从2005年到2009年均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第三为家务及待业,占10.00%;学生和商业服务所占的比例较低,分别为7.49%与4.49%;医务人员、保育员、餐饮业服务和农民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其它职业,分别为0.17%、0.03%、0.48%和0.48%。 2、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乙类传染病的年平均发病率为184.47/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41/10万。2005-2007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8年发病率显著下降。发病率波动范围在135.28-311.25/10万。2005-2009年,乙类传染病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11/10万下降至2009年的0.23/10万。其中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由2005年的30.67/10万上升至2007年的40.30/10万,2008和2009年分别下降到18.18/10万和15.44/10万。自3月份开始,肠道传染病发病数开始上升,11月发病明显下降,年发病高峰为5-10月。呼吸道传染病2005-2006年发病率基本平稳,分别是85.27/10万和87.82/10万,2007年显著上升,达129.30/10万,2008-2009年分别下降到45.77/10万和43.83/10万。除2009年11月因甲型H1N1流感暴发导致病例报告显著增多以外,其余年度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趋势基本一致,报告病例数自3月开始上升,9月下降,年发病高峰为5-8月。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86例,年发病率维持在0.38/10万-1.00/10万之间,病例散在发生,无明显季节分布。血源及性传播疾病13249例,年发病率波幅较大,为71.92/10万-140.01/10万,无明显季节性。 3、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丙类传染病的年平均发病率为187.50/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4/10万。2005-2009年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波幅较大,年发病率波动范围在127.66/10万-345.06/10万之间。2005-2006年发病趋势基本一致,无明显季节高峰;2007年因暴发出现一个发病高峰;2008-2009年因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管理,丙类传染病发病数自4月份开始明显高于前三年基线水平,呈双峰分布,发病高峰分别为5-6月和10-12月。 4、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龙岗区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458例,其中重症48例、危重症病例9例,死亡3例,报告发病率为10.59/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7/10万。自2009年6月23日报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直至8月上旬,甲型H1N1流感病例散在发生,以输入性病例为主,进入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达到发病数报告高峰,多呈聚集性发病,以本土病例为主。12月下旬至2010年1月,发病数趋于稳定水平。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发病呈现出一个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4-14岁,其次为15-29岁青壮年。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3.06%,其次为儿童,比例为21.40%,两者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74.46%。 结论 2005-2009年间深圳市龙岗区法定报告传染病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特点和规律,因此应根据本地传染病发病趋势及时调整防制策略和重点。
【学位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181.3
【部分图文】:

龙岗区,法定传染病,深圳市,季节分布


图3深圳市龙岗区2005一2009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季节分布Fig.3ThetimedistributionoflegaleollllnunieablediseasesinLonggang由图1、3,表4可见,除2007年报告发病率达到656.31/10万以外,其余年度

曲线,发病率,法定传染病,龙岗区


图4深圳市龙岗区市2005一2009年法定传染病性别发病率 Fig.4ThegendermorbidityoflegaleonununicablediseasesinLonggang由表5,图4可见,2005一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报告数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75:1。男女发病率变化趋势一致,各年度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发病率,男性发病率与女性发病率的比值在105.90%一 411.58%之间,发病率曲线呈现出波浪形状,2005一2006年开始男女发病率均呈现出较平稳的上升趋势,2007年发病率达高峰

龙岗区,法定传染病,深圳市,发病率


图5深圳市龙岗区2005一2009年法定传染病年龄别发病率 Fig.5Theagemorbidityoflegaleol刀 InunieablediseasesinLonggang由表6,图5可以看出龙岗区2005一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年龄分布。年龄发病呈现出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0岁以下,总发病率。一4岁为137.50/10万、5一9岁为30.53/l0万。10岁以下发病数占到各年龄段发病总数的45.17%,之后发病率明显下降。20一29岁,30一39岁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总发病率分别为83.92/10万和61.00/10万,20一39岁发病数占到各年龄段发病总数的38.%%,较第一个高峰明显下降。之后各年龄段发病率逐步下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维伟;陈轮;余永清;;2008年湛江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9年06期

2 洪荣涛;;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的管理[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3 田辉,严钏元;宝鸡市1990~2003年麻疹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J];疾病监测;2005年01期

4 潘恩春;从SARS流行剖析我国现行疫情报告系统[J];疾病控制杂志;2004年05期

5 李星明;黄建始;;我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黄仙钟,林矛,黄惠珍,郦岐昌,黄志坚;卫生监督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及存在问题初探[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5年04期

7 冯铁建,李良成,何建凡,余国彦,陈琳,张顺祥,江英,杨继要;1988~1998年深圳市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年02期

8 姚玉红;许国君;;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与预防医学发展趋势[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07期

9 黄伟芳;;佛冈县2005~2007年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8年12期

10 冯萍;;以霍乱为代表的肠道传染病的防治[J];现代临床医学;2007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丹;应用三种数学模型对传染病疫情进行预测和分布拟合[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2 张爱华;泰安市1961-2005年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3 王轶;河南省农村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低下的原因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23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823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8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