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机制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30 05:43
目的 HBV宫内传播是形成我国众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重要原因。有关HBV宫内传播机制,国内外报道较少,多为描述性研究。自1993年以来,我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HBV宫内感染经血源性和细胞源性两条途径传播的假说。但需要大量的研究去证实。有资料表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HBV感染和转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新生儿PBMC HBV感染状况及与外周血、胎盘HBV感染的关系及其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资料甚少,仅国外有一项研究报道。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后,HBV在外周血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尚未见有关研究涉及。综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进行了如下方面的研究:①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出生时及6周龄外周血HBV感染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②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的感染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外周血、胎盘HBV感染的关系;③胎盘HBV DNA、HBsAg、HBcAg分布特点及与外周血、PBMC HBV感染的关系;④PBMC及胎盘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⑤母亲HBV感染状态、妊娠和分娩因素、新生儿父亲HBV感染及新生儿因素对新生儿HBV感染的影响。 方法 1997年2月至19...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BsAg孕妇新生儿血清HBV感染状况的研究
一、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试剂与材料
(三) 方法
(四) 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二、结果
(一) 一般情况
(二)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
(三) HBV宫内感染率
(四) 新生儿出生6周HBV感染情况
(五) 新生儿HBsAg及HBV DNA检测结果的比较
三、讨论
(一) HBV宫内感染的诊断
(二) HBV宫内感染率
(三) 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HBsAg及HBV DNA的变化
第二部分 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状况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 标本采集与制备
(二) 试剂与材料
(三) 溶液
(四) 方法
二、结果
(一) 原位PCR方法的建立
(二) 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PBMC中HBV DNA的测定
三、讨论
(一) 原位PCR法检测PBMC中HBV DNA的必要性
(二) PBMC与HBV感染
(三) 新生儿PBMC与HBV感染
第三部分 胎盘HBV感染状况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 胎盘标本采集
(二) 试剂与材料
(三) 方法
二、结果
(一) 孕产妇一般情况
(二) 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胎盘HBsAg
(三) 原位杂交法检测胎盘HBV DNA
(四) 胎盘HBV感染的综合描述
(五) HBsAg阳性孕妇HBV感染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三、讨论
(一) 胎盘
(二) HBV在胎盘中的感染状况
(三) 胎盘HBV感染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第四部分 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三) 研究方法
二、结果
(一) 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二) 新生儿0-6周HBV DNA持续阳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 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V DNA阳性危险因素的分析
(四) 新生儿HBV DNA阳转危险因素的分析
(五) 新生儿HBsAg阳性危险因素的分析
(六) PBMC HBV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七) 胎盘HBV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三、讨论
(一) 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 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照片
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经精子传播的可能性研究[J]. 赵连三,刘晓松,张智翔,王锦蓉,刘丽,雷秉钧.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8(03)
[2]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机制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徐德忠,闫永平,徐剑秋,门可,刘志华,张景霞,王福生,汪爱勤,蒋美玲,陈向红.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03)
[3]乙肝病毒宫内传播与胎盘感染的关系[J]. 闫永平,徐德忠,刘志华,门可,张景霞,王文亮,刘斌,徐剑秋.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8(02)
[4]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不同孕期胎盘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态[J]. 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刘斌,刘志华,门可,徐剑秋. 中华医学杂志. 1998(01)
[5]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随访研究[J]. 刘志华,门可,徐德忠,闫永平,张景霞,徐剑秋,蒋美玲.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7(05)
[6]HBsAg阳性孕妇足月分娩胎盘HBV感染状态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 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刘斌,张景霞,刘志华,门可,徐剑秋,李远贵.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7(05)
[7]血HBsAg、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的研究[J]. 门可,徐德忠,闫永平,张景霞,刘志华.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6(10)
[8]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门可,王福生,徐德忠,闫永平,肖乐义,张景霞,徐剑秋,杨珉,陈向红.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6(01)
[9]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诊断人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J]. 黄海燕,翁霞云,沈荣森.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5(08)
[10]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初步研究[J]. 朱启镕,吕晴,顾新焕,段恕诚,徐华芳,张秀珍,董左叔. 中华儿科杂志. 1995(02)
本文编号:3415243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BsAg孕妇新生儿血清HBV感染状况的研究
一、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试剂与材料
(三) 方法
(四) 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二、结果
(一) 一般情况
(二)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
(三) HBV宫内感染率
(四) 新生儿出生6周HBV感染情况
(五) 新生儿HBsAg及HBV DNA检测结果的比较
三、讨论
(一) HBV宫内感染的诊断
(二) HBV宫内感染率
(三) 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HBsAg及HBV DNA的变化
第二部分 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状况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 标本采集与制备
(二) 试剂与材料
(三) 溶液
(四) 方法
二、结果
(一) 原位PCR方法的建立
(二) 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PBMC中HBV DNA的测定
三、讨论
(一) 原位PCR法检测PBMC中HBV DNA的必要性
(二) PBMC与HBV感染
(三) 新生儿PBMC与HBV感染
第三部分 胎盘HBV感染状况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 胎盘标本采集
(二) 试剂与材料
(三) 方法
二、结果
(一) 孕产妇一般情况
(二) 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胎盘HBsAg
(三) 原位杂交法检测胎盘HBV DNA
(四) 胎盘HBV感染的综合描述
(五) HBsAg阳性孕妇HBV感染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三、讨论
(一) 胎盘
(二) HBV在胎盘中的感染状况
(三) 胎盘HBV感染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第四部分 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三) 研究方法
二、结果
(一) 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二) 新生儿0-6周HBV DNA持续阳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 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V DNA阳性危险因素的分析
(四) 新生儿HBV DNA阳转危险因素的分析
(五) 新生儿HBsAg阳性危险因素的分析
(六) PBMC HBV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七) 胎盘HBV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三、讨论
(一) 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 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照片
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经精子传播的可能性研究[J]. 赵连三,刘晓松,张智翔,王锦蓉,刘丽,雷秉钧.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8(03)
[2]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机制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徐德忠,闫永平,徐剑秋,门可,刘志华,张景霞,王福生,汪爱勤,蒋美玲,陈向红.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03)
[3]乙肝病毒宫内传播与胎盘感染的关系[J]. 闫永平,徐德忠,刘志华,门可,张景霞,王文亮,刘斌,徐剑秋.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8(02)
[4]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不同孕期胎盘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态[J]. 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刘斌,刘志华,门可,徐剑秋. 中华医学杂志. 1998(01)
[5]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随访研究[J]. 刘志华,门可,徐德忠,闫永平,张景霞,徐剑秋,蒋美玲.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7(05)
[6]HBsAg阳性孕妇足月分娩胎盘HBV感染状态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 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刘斌,张景霞,刘志华,门可,徐剑秋,李远贵.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7(05)
[7]血HBsAg、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的研究[J]. 门可,徐德忠,闫永平,张景霞,刘志华.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6(10)
[8]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门可,王福生,徐德忠,闫永平,肖乐义,张景霞,徐剑秋,杨珉,陈向红.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6(01)
[9]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诊断人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J]. 黄海燕,翁霞云,沈荣森.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5(08)
[10]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初步研究[J]. 朱启镕,吕晴,顾新焕,段恕诚,徐华芳,张秀珍,董左叔. 中华儿科杂志. 1995(02)
本文编号:3415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341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