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特征研究及病因探讨

发布时间:2017-07-06 18:21

  本文关键词: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特征研究及病因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 死因 健康教育 地质 病因学


【摘要】:目的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云南省多个村庄陆续发生不明原因聚集性猝死事件,九十年代逐渐加重,而病因一直未明。为加强病因研究,2005年国家启动了攻关课题。2006年课题组发现猝死病例死前食用过一种学术上尚未命名的俗称小白菌的野生菌,之后又发现多例猝死病例死前食用过小白菌,动物试验和植物化学表明小白菌有毒性。同时也注意到部分猝死病例未发现食用小白菌,除小白菌外,还应存在其它致病因素。 2007年本人加入该项课题,主要任务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病因探索,深入分析流行病及相关的自然生态特征,对比分析不同聚集性质的猝死病例发病特征,评估健康教育效果,了解猝死自然村超额死亡情况,2010年还与地质专家共同参与了两起猝死事件的调查,最终为进一步的病因研究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方法 1.整理1975-2009年猝死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2005-2009年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描述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时空分布特征和临床特征;收集全国和云南省气温、降水和海拔资料,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探索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发生地及发生时的自然生态特征,并探索性预测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发病区域。 2.根据聚集性质的不同对猝死病例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类型猝死病例在流行病学、临床、生态、小白菌食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 3.选择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发病形势相对较重的鹤庆、大姚、腾冲、祥云、凤庆、宁蒗六县进行现场健康教育评估,采用深入访谈、入户问卷调查和现场察看等方法了解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其余猝死区县,由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行组织有关人员填写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形式返回。 4.选择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发病形势相对较重的大姚县石羊、鹤庆县中江、腾冲县界头、祥云县米甸四乡镇进行死因研究,通过回顾调查和死因监测的方法收集2004-2009年居民死因资料,比较猝死自然村(发生过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自然村)和对照自然村(未发生过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自然村)的全死因特征。 5.对2010年云南省内发生的猝死现场进行地质学调查,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回顾具有类似特征的既往猝死事件。 6.概括和总结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特征,形成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因链假说。 结果 1.①1975-2009年云南省共有25个区县、105个自然村报告414例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其中女性占61%。猝死发生日期中位数为7月23日,95%的猝死病例发生在6月18日到9月2日期间,一天中的8时和18时为发病高峰。②猝死自然村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从腾冲县到宁蒗县之间的条状带上,以及云南省中部的一片区域;只有一年出现过猝死病例的自然村占72%(75/105)。③猝死发生前有降雨、升温现象。猝死病例数年度变化与年均气温年度变化呈正相关:猝死自然村发病时间(指一年内发生的早或迟)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年均气温呈负相关。除云南省外,根据气温、降水和海拔预测的发病区域还包括四川省南部和贵州省西北部的一小片区域。 2.猝死病例被分成家庭聚集性猝死病例(Ⅰ类)、村庄聚集性猝死病例(Ⅱ类)和散发猝死病例(Ⅲ类)三类,分别占总猝死病例的64.3%、23.7%和12.0%。Ⅰ类和Ⅲ类在一天中发病时刻有聚集性,Ⅱ类无聚集性。有Ⅰ类病例发生的事件,发病前降雨现象明显;有Ⅱ类病例发生的事件,发病前气温较高并有升温过程。Ⅰ-Ⅲ类发病到死亡间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分钟、5分钟和170分钟。Ⅰ类病例小白菌食用率为56%,Ⅱ和Ⅲ类病例均未食用过小白菌。 3.小白菌食用率由16.7%显著下降到3.8%。2006-2009年间总发病数43例明显较2002-2005年间的总病例数121例少;有7个自然村在2002-2005年间和2006-2009年间均发病,2006-2009年期间发病数为17例,也较2002-2005年间发病数28例少。 4.2004-2009年猝死自然村组粗死亡率为9.05‰(标化率6.84‰),去除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后粗死亡率为8.16‰(标化率5.74‰),均明显高于对照自然村组粗死亡率6.14‰(标化率4.79‰)。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粗死亡率为0.89‰,在死亡原因中排第4位。猝死自然村组死亡率比对照自然村组高2.91‰,其中呼吸系统类疾病高1.05‰,损伤和中毒外因原因类疾病高0.55‰,消化系统类疾病高0.32‰。除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外的其它类疾病高出部分合计为2.02‰,是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2.3倍。 5.二氧化碳异常高达2490ppm,氧气异常低达7%。弥勒和既往发病的凤庆县均有随家庭地势升高发病日期延后的现象。 结论 1.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具有严格的夏季聚集性,早晚就餐时刻为发病高峰。发病区域具有确定性,主要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和中部。但发病自然村具有相对不确定性,既有多年反复发病的少数特定自然村,又有不断出现的新发猝死自然村,发病一年后不再发病。气温、降雨和海拔为重要影响因素,预测出的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发病区域主要局限在云南省的西北部和中部以及与云南省接壤的四川省南部和贵州省西北部的小片区域。 2.家庭聚集性猝死病例和村庄聚集性猝死病例在发病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导致的。2006-2009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支持小白菌学说解释家庭聚集性猝死病例。 3.针对小白菌的干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小白菌食用率明显下降,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数减少。 4.猝死自然村除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引起的超额死亡外,还存在其它更加严重的超额死亡现象。 5.云南省内存在地气致人猝死的可能性,地气可能和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有关。
【关键词】:云南不明原因猝死 死因 健康教育 地质 病因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181.3;R541.78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2
  • 第一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特征研究12-43
  • 第二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聚集性研究43-56
  • 第三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健康教育评估56-60
  • 第四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区居民全死因研究60-80
  • 第五章 2010年云南省两起猝死事件调查发现80-85
  • 第六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因链假说85-87
  • 讨论87-90
  • 结论90-91
  • 创新点91-92
  • 参考文献92-94
  • 综述94-100
  • 参考文献98-100
  • 附件100-121
  • 致谢1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红兰;刘芳;朵海瑞;李迪强;;三江源地区温度和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2 黄文丽;杨林;赵溯;李兆祥;马琳;杨兰萍;马永康;董兴齐;;1978~2004年云南地方性暴发性心肌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6年02期

3 杨林;黄文丽;李兆祥;马琳;赵溯;杨兰萍;;云南地方性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点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6年05期

4 杨崇福,牛存龙,陈耀宗,鲍建忠,左文昌;楚雄州暴发性心肌炎发病与降水关系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3年01期

5 迟文学;王劲峰;李新虎;廖一兰;;出生缺陷的空间点格局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年04期

6 徐健;;网络直报系统在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中的应用[J];疾病监测;2006年04期

7 何英;李丽;吴巩胜;;气候要素空间插值技术的研究进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3期

8 薛亚婷;刘勇;孟蕾;李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甘肃省麻疹流行的空间分布规律[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9 杨林;黄文丽;李兆祥;李加国;赵溯;王跃兵;施国庆;任金马;马会来;张健;董兴齐;曾光;;1975-2004年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回顾性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年02期

10 侯龙才,邓世全,孟晓林,毕增满,陈坚;云南省鹤庆县中江阿拉禾村居民猝死病因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527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527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a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