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与创伤后成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20:17

  本文关键词: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与创伤后成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春期 艾滋病孤儿 污名应对 创伤后成长


【摘要】:艾滋病孤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本身并非艾滋病患者或HIV病毒携带者,但艾滋病污名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艾滋病孤儿的研究,多是关注污名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及创伤后成长却很少有人问津。目前,河南、安徽两省是艾滋病的重灾区,留下许多孤儿,其中多数孤儿正处于生理、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显著变化的特殊时期——青春期。本研究者自2009年至2011年进入河南、安徽两省的艾滋病重灾区,以青春期的艾滋病孤儿为对象,对其污名应对及创伤后成长进行研究。具体分四个研究来进行: 研究一包括2个分研究,分研究1是从公众的视角即污名施加者的角度对青春期艾滋病孤儿的污名进行质性分析;分研究2是在分研究1的基础上,考察艾滋病孤儿污名的维度及其污名现状。结果发现:青春期艾滋病孤儿具有较高的污名,具体包括实际污名、预期污名和自我污名三个维度。在污名感上存在以下显著差异:高中组污名感显著高于初中组;男性比女性感到更多的实际污名和预期污名,女性自我污名强于男性;自己独立生活或亲属抚养的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感高于集中抚养的孤儿。 研究二以192名青春期艾滋病孤儿和347名正常家庭青春期孩子为被试,对污名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青春期艾滋病孤儿与正常家庭的青春期孩子均存在多种应对方式,但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更常采用幻想和逃避应对方式,较少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应对方式。(2)自尊和社会支持对青春期艾滋病孤儿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高自尊、高社会支持的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更常采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而低自尊、低社会支持的艾滋病孤儿更常采用自责、幻想和退缩逃避应对方式。 研究三以192名青春期艾滋病孤儿和347名正常家庭青春期孩子为被试,对创伤后成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青春期艾滋病孤儿和正常家庭青春期孩子均存在创伤后成长,但青春期艾滋病孤儿创伤后成长程度显著低于正常家庭青春期孩子。青春期艾滋病孤儿的创伤后成长还表现出以下差异:初中组在人际关系度上的成长显著高于高中组;集中抚养的艾滋病孤儿在创伤后成长总体及人际关系和欣赏生活维度上的成长都显著高于自己独立生活或亲属抚养的孤儿;女性艾滋病孤儿创伤后成长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男性。污名感、人格、社会支持、自尊和应对方式是导致青春期艾滋病孤儿创伤后成长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 研究四以36名青春期艾滋病孤儿为被试,进行团体干预实验及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污名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量表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团体干预,实验组自身的污名感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降低,积极应对方式和创伤后成长量表上的得分显著提高。这说明,以自尊、自信、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训练等为基础的团体心理干预,不仅可以降低青春期艾滋病孤儿的污名感,改变他们的认知应对方式,而且能拓展他们的社会支持资源,促进其创伤后成长。 论文的最后,系统地概括了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青春期 艾滋病孤儿 污名应对 创伤后成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183
【目录】:
  • 致谢6-7
  • 摘要7-9
  • ABSTRACT9-13
  • 前言13-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4-31
  • 1 艾滋病孤儿14-18
  • 2 污名与污名应对研究回顾18-24
  • 3 创伤后成长24-31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31-36
  • 1 问题提出31-32
  • 2 研究对象32-34
  • 3 总体研究设计34-35
  • 4 研究意义35-36
  • 第三章 实证研究36-109
  • 研究一 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及现状分析36-61
  • 分研究一 公众对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的质性分析36-42
  • 1 研究方法36-38
  • 2 研究结果38-39
  • 3 讨论39-41
  • 4 结论41-42
  • 分研究二 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维度及现状调查分析42-61
  • 1 研究方法42-45
  • 2 研究结果45-57
  • 3 讨论57-60
  • 4 结论60-61
  • 研究二 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研究61-77
  • 1 研究方法61-63
  • 2 研究结果63-71
  • 3 讨论71-75
  • 4 结论75-77
  • 研究三 青春期艾滋病孤儿创伤后成长研究77-98
  • 1 研究方法77-78
  • 2 研究结果78-92
  • 3 讨论92-97
  • 4 结论97-98
  • 研究四 团体干预及跟踪研究98-109
  • 1 研究方法98-100
  • 2 研究结果100-105
  • 3 讨论105-108
  • 4 结论108-109
  • 第四章 讨论109-115
  • 1 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现状109-111
  • 2 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与创伤后成长模型111-112
  • 3 艾滋病孤儿抚育模式的探讨112-113
  • 4 研究对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教育的启示113-115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创新、不足与展望115-118
  • 1 研究总结论115-116
  • 2 研究创新之处116-117
  • 3 本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117-118
  • 附图118-123
  • 附录123-131
  • 参考文献131-149
  • 后记1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2 辛自强,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3年02期

3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4 杨丽珠,张丽华;论自尊的心理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3年04期

5 黄家亮;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歧视[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6 行红芳;;熟人社会的污名与污名控制策略——以艾滋病为例[J];青年研究;2007年02期

7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翌;艾滋病相关耻辱和歧视的现状及其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3 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文雅;与艾滋病相关的羞辱与歧视: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D];昆明医学院;2004年

2 张慧;污名与歧视:以中国的艾滋病为例[D];清华大学;2004年

3 杨福义;工读学校学生自尊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26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626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a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