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HIV双阳性夫妻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德宏州HIV双阳性夫妻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德宏州艾滋病病毒(HIV)阳性夫妻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德宏州所有已报告HIV双阳夫妻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截至2013年,全州共报告1418对双方均为HIV抗体阳性的夫妻,其中农民/民工占83.3%,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92.6%。至少一方为少数民族的夫妻占67.3%。1418对夫妻中,承认有危险行为的丈夫和妻子分别占84.3%(1196/1418)、58.5%(830/1418)。其中丈夫的主要危险行为为非婚异性性接触(58.3%)和注射毒品(26.1%),另有15.7%危险行为不详;妻子的主要危险行为为非婚异性性接触(56.3%),有2.2%的妻子有注射毒品史,41.5%的妻子危险行为不详。有686对(48.4%)是夫妻双方均有危险行为,而有654对(46.1%)夫妻只有一方有危险行为,包括510对(36.0%)为仅丈夫有危险行为,144对(10.1%)是仅妻子有危险行为。47.5%的夫妻在一个月内相继确证感染,但有33.6%的夫妻检出时间间隔在一年以上。结论德宏州HIV双阳夫妻以较低文化水平、少数民族、农民为主,主要感染途径为异性性传播。应加强HIV感染者配偶告知、行为干预和定期HIV检测工作,以预防HIV夫妻间二代传播。
【作者单位】: 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抗体双阳夫妻 性接触 注射毒品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10004-903,2012zx10001001-004)~~
【分类号】:R512.91;R181.3
【正文快照】: 近年来,经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比例逐渐增大,并成为中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HIV感染者的配偶,由于与感染者有着稳定的性关系,成为r>感染的高危人群w。夫妻(固定性伴)间经性传播HIV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4]。德宏州已婚HIV感染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化荣;王哲;杨磊;;河南地区影响HIV夫妻间性传播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梦君;韩嘉玲;;中国艾滋病配偶间传播的现状与影响因素[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9年Z2期
2 姚璇;;家庭内感染HIV的调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5期
3 朱秋映;刘伟;朱金辉;黎锋;;2009年广西某市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溯源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11年06期
4 陈献军;卢耀状;林慧慧;黄礼平;;2007年鹿寨县吸毒人群综合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8年S1期
5 潘新莲;柳智豪;陈坚;农守玩;农慧桃;;235对夫妻HIV/AIDS感染情况调查[J];应用预防医学;2010年04期
6 马功燕;陈海燕;陈进;;艾滋病夫妻传播队列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年05期
7 任群慧;陈发春;;湖北当阳市HIV感染者流行病学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年04期
8 韩作胜;孙定勇;王哲;李蓬;;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实践与成效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9 李红星;宋涛;李东东;刘冰;;商丘市2010年度确认HIV抗体阳性病例流行病学特征[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09期
10 曾刚;陈虹;李崇行;张建华;阿力拉曲;苦约哈;张勇;吕繁;;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配偶感染状况调查[J];疾病监测;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傅卓华;德宏州HIV感染状况不一致夫妻和农村社区居民性行为网络与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汤后林;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阳转的影响因素及传播模型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少楠;艾滋病家庭内传播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2 齐金蕾;云南省家庭内配偶经性传播HIV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3 朱萍;HIV感染者配偶艾滋病队列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胡林凤;柳州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配偶/固定性伴告知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5 明帅;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抗体阳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庄柯;人免疫缺陷病毒性传播的机制与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6期
2 李林,李敬云;影响艾滋病病毒性传播的生物学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10期
3 李林,李敬云,鲍作义,刘思扬,庄道民,刘永健,冯福民;影响艾滋病病毒异性性传播有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11期
4 毛宇嵘,郑锡文,热孜燕,潘承东,古丽肉孜,宋俊青,杨丽敏,张桂云;新疆伊宁市婚检人群婚后艾滋病病毒性传播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庆云;熊鸿燕;李桓;;重庆市228例首诊AIDS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3期
2 邹德明;;江苏省高淳县2003~2010年艾滋病疫情分析[J];当代医学;2011年26期
3 严延生,翁育伟,陈舸,邵一鸣,王惠榕,潘品良,陈亮,吴守丽,郑兆双,郑健;福建省艾滋病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病毒亚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6期
4 刘文锦;余大年;;台山市艾滋病综合防制策略研究[J];当代医学;2009年21期
5 孙建平;;宽城区2007~2011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07期
6 陈太英;曾定豪;文随强;陈清伟;邢孝福;陈江英;;海南东方市2001~2008年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06期
7 高建飞;张红星;张爱红;;2004—2011年如东县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J];江苏卫生保健;2012年03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医学中心教授 吴稚伟 整理 郭雁萍;从女性控制入手防艾滋[N];健康报;2008年
,本文编号:672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67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