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常山县少年儿童乙肝疫苗再免疫与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17-08-25 14:09

  本文关键词:常山县少年儿童乙肝疫苗再免疫与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乙型肝炎疫苗 阳转率 抗体滴度 加强免疫


【摘要】:研究背景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的统一免疫策略,免疫接种中较突出的问题是对新生儿期接种过乙肝疫苗者在儿童少年期是否还需要进行乙肝疫苗再次免疫及免疫的策略问题,专家、学者们对此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浙江省常山县仅接受过乙肝疫苗基础免疫的青少年中开展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观察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的阳转情况和抗-HBs的回忆反应特点,评价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效果,为今后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青少年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措施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常山县招贤镇和青石镇两个乡镇的防疫人员使用统一的调查登记表至研究地点按照仅在新生儿期接受过乙肝疫苗基础免疫的、年龄在5~16岁之间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了1534人,其中招贤镇760人、青石镇774人;再由经县疾控中心培训合格的6名调查员按筛查出的名单,使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统一调查问卷(问卷项目包括:被调查者登记编号、家长姓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乙肝现病史或既往史、乙肝疫苗免疫史、住址等)至研究现场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获有效问卷1500份,对获得问卷资料的1500名初选对象进行参加再免疫或加强免疫前的基线乙肝血清学检测三项指标(HBsAg.抗-HBs、抗-HBc),抽取静脉血3ml,实际采血1500份,因血清量少等原因,实际检测了1434份。根据检测结果去除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7人后,对1417人分别进行乙肝疫苗再免疫(经血清学筛查HBsAg.抗-HBs均阴性者,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3针)或加强免疫(经血清学筛查HBsAg阴性而抗-HBs阳性者接种1针乙肝疫苗),研究中因转学和生病的原因失访135人,最终有1282名研究对象其中HBsAg.抗-HBs均阴性的764人进行再免疫,HBsAg阴性、抗-HBs阳性的518人进行加强免疫。 764名再免疫对象中选自招贤镇的374名研究对象接种的是5μg(酵母)乙肝疫苗(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5ml/支,批号20071223-7),选自青石镇的390名研究对象接种的是甲乙肝联合疫苗(含HBsAg5μg/支,北京科兴公司生产,规格0.5ml/支,批号2009040302)),分别在其在接种第一针和第三针疫苗一个月后,各采集静脉血3ml,用于抗-HBs滴度的检测,以评价再次免疫的效果。 518名加强免疫对象中选自招贤镇的257名研究对象接种的是5μg(酵母)乙肝疫苗(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5ml/支,批号20071223-7);而选自青石镇的261名研究对象接种的是甲乙肝联合疫苗(含HBsAg5μg/支,北京科兴公司生产,规格0.5ml/支,批号2009040302),分别在疫苗接种1个月后和7个月后采集静脉血3ml,用于检测抗-HBs的滴度,以评价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效果。 招贤镇的所有受试对象的第一针疫苗接种均在2009年9月23日进行,而青石镇的全部受试者的第一针疫苗接种均在2009年9月24日完成。乙肝疫苗由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抗-HBs,试剂由雅培公司生产,委托杭州艾迪康检测公司检测,抗-HBs≥10.0 mIU/ml为阳性。数据用卡方、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后推断出结果。 结果 再免疫效果 再免疫1针后抗-HBs阳转率达90.58%,在76.09%~99.02%之间,年龄越大阳转率越低,不同年龄的抗-HBs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trend=70.03,P 0.05);抗-HBs滴度与再免疫前的差值中位数在97.9~571.7mIU/ml之间,年龄越大升高幅度越小(x2=83.84,p0.05)。再免疫3针后抗-HBs阳转率达99.08%,其中5~12岁儿童达100%;抗-HBs滴度与再免疫前的差值中位数在553.0~707.8mIU/ml之间,不同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上升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抗-HBs阳转率还是抗-HBs滴度升高幅度再免疫3针效果好于1针。 再免疫抗-HBs阳转率及其滴度升高幅度与乙肝疫苗再免疫针次、年龄、乙肝疫苗的种类有关。再免疫1针后5μg乙肝疫苗的抗-HBs阳转率为88.24%,位于75.0%-100%之间;甲乙肝联合疫苗的抗-HBs阳转率为92.82%,位于72.0%-100%之间;两种疫苗均显示不同年龄组的抗-HBs阳转率随着年龄增长,阳转率逐渐降低的趋势。两疫苗之间抗-HBs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甲乙肝联合疫苗高于5μg乙肝疫苗。再免疫3针后无论是5μg乙肝疫苗还甲乙肝联合疫苗,不同年龄组的抗-HBs阳转率位于92%-100%之间。5μg乙肝疫苗组及甲乙肝联合疫苗组再免疫1针后与再免疫前的抗-HBs滴度差值中位数位于94.6-624.8mIU/ml之间,两种疫苗均显示不同年龄组的抗-HBs滴度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再免疫3针后,两种疫苗均显示不同年龄组的抗-HBs滴度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 加强免疫效果 加强免疫后抗-HBs回忆反应较好,抗-HBs滴度快速升高,幅度大,加强免疫1月后的抗-HBs滴度与加强免疫前的差值中位数达3583.0 mIU/ml,加强免疫7月后与加强免疫前的差值中位数达572.2 mIU/ml.加强免疫1月后和7月后不同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越小抗-HBs滴度升高幅度越大(P0.05)。 加强免疫1月后5μg乙肝疫苗组和甲乙肝联合疫苗组不同年龄的抗-HBs滴度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但5μg乙肝疫苗组不同年龄的抗-HBs滴度升高幅度年龄越小幅度越大,而甲乙肝联合疫苗组不同年龄的抗-HBs滴度升高幅度最高的为11~岁组,最低为15~16岁组。 加强免疫后不同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下降率不一样,5μg乙肝疫苗组和甲乙肝联合疫苗组在不同年龄间抗-HBs滴度下降率也不同。不同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下降百分率在70.45%~91.13%之间,其中5μg乙肝疫苗组下降率最快为11~岁组、最慢15~16岁组,甲乙肝联合疫苗组最快为15~16岁组、最慢11~岁组。 结论 本文以评价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效果研究为出发点,得出如下结论: 无论是抗-HBs阳转率还是抗体滴度升高幅度乙肝疫苗再免疫3针效果好于1针,12岁及以下年龄的儿童再免疫3针的抗-HBs阳转率达100%。再免疫抗-HBs阳转率及其滴度升高幅度与乙肝疫苗免疫针次、年龄、乙肝疫苗的种类有关。加强免疫后抗-HBs回忆反应较好,抗-HBs滴度快速升高,幅度大,加强7月后抗体滴度较快回落,但高于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后不同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下降率不一样,5μg乙肝疫苗和甲乙肝联合疫苗不同年龄间抗-HBs滴度下降率也不同。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 阳转率 抗体滴度 加强免疫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186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9
  • Abstract9-15
  • 引言15-19
  • 材料与方法19-22
  • 1 研究对象19
  • 2 基线调查19-20
  • 3 再次免疫和加强免疫的实施20-21
  • 4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血清学检测21
  • 5 质量控制和统计学分析方法21-22
  • 结果22-33
  • 讨论33-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1
  • 综述41-53
  • 参考文献47-53
  • 附表与附录53-59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辉;;加强乙型肝炎防治[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3期

2 李雅娟;庄辉;;乙型肝炎疫苗的不良反应[J];传染病信息;2007年01期

3 张聘年;吴寿青;康玉琴;王红梅;赵梅;;2006年甘肃省天祝县人群乙型肝炎监测分析[J];地方病通报;2010年03期

4 赵连国;王晓铁;罗楼;苏咏梅;巴旦;王丽萍;;2002~2009年新疆哈密地区GAVI项目终期免疫效果评价[J];地方病通报;2010年05期

5 梁翠霞;陈永坚;黄锦希;;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年07期

6 林平,朱灵芝;365名小学生接种国产酵母乙肝疫苗5年免疫效果观察[J];疾病控制杂志;2004年02期

7 汪妙素,王勇强,冯秋雅,洪飞锵;奉化市2000年~2002年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8 颜天强,王继杰,龙智钢,李乔生,李述智,王建坤,刘崇柏,曹惠霖,贾志远;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新生儿接种后安全性及免疫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0年05期

9 邓韶英;柯建厚;孙亚军;徐郁;肖慧洁;梁卫华;黄小平;朱江霞;;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免疫效果及持久性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5年06期

10 曾冬伶;;祁东县2003~2004年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5年内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737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737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6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