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的重要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的重要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外展人员在实施针具交换中的角色和重要性,总结外展人员实施针具交换服务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发挥外展人员的优势,持续开展人员针具交换,降低吸毒人员及性伴的HIV感染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①针具交换外展人员调查对象:2012年6-8月,利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云南省中澳项目所有开展了针具交换服务的项目县为调查点,项目县所有的外展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调查211名针具交换外展人员,其中在职外展100名,离职外展111名。②项目管理人员调查对象:利用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抽取云南省中澳项目所有开展了针具交换服务的项目县管理外展的项目官员为调查对象,共33名项目官员。③访谈对象应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3名项目官员、1名公安人员,1名家属、3名外展、2名吸毒人员进行访谈。 调查方法:横断面研究,典型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该调查研究;定性与定量结合方式进行调查收集信息;统计学方法:应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spss17.0分析数据,应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多组比较方差分析秩和检验进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Logistic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基本情况:共调查211名针具交换外展,其中在职外展100名,离职外展111名,在职外展中男性73人(73.0%);来源于吸毒人群有79人(79.0%);52人(52.0%)文化程度为初中;有28人(28%)人工资在350-450之间。离职外展中男性87人(78.4%);56人未婚(50.5%),与在职外展婚姻状况比较,x2=16.746,P=0.000,即离职外展与在职外展的婚姻状况具有统计学差异,离职外展以未婚居多,在职外展以在婚的居多;107人来源于吸毒人群(96.4%),与在职外展来源吸毒人群情况比较,x2=15.243,P=0.000,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尚可认为离职外展中吸毒人员所占比例高于在职外展吸毒人员所占比例;来源于吸毒人群的外展中有63人(58.9%)为正在服用美沙酮者,31人(30.0%)为仍在使用毒品者,与来源于吸毒人群的在职外展吸毒戒断史情况比较,x2=12.898,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所占比例可看出,离职外展未戒毒毒品者所占比例高于在职外展。 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的作用,发针量大、覆盖人数多:2008年8月-2012年7月,211名针具交换外展人员共发放3508715只清洁针具,共覆盖25129名吸毒人员,共服务418026人次。目标人群信任外展:有14%的外展人员覆盖的目标人群会把吸毒地点告知,41%的大部分会告知;21%的外展覆盖的目标人群中的HIV感染者都会告知HIV感染情况,49%的大部分会。服务接受率高:有73人(73%)外展人员覆盖的目标人群都愿意接受外展人员的服务。服务可及性好:82人(82.0%)能很容易找到目标人群,发针的频率,一星期7次有22人。带动其他防治艾滋病干预措施的开展:91人(91%)的外展人员发针同时都会对目标人群提供防治艾滋病相关知识,73人(73.0%)同时会对目标人群提供美沙酮转诊服务,69人(69%)同时会对目标人群提供同伴教育服务,86人(86%)同时会对目标人群提供防治艾滋病宣传材料发放。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具有的优势:外展人员更容易接触目标人群,目标人群信任他们,成本效益优、工资低、工作效率高,工作积极。31人(93.9%)项目管理人员肯定外展工作效果好。19人(57.6%)的管理人员认为正在喝美沙酮的外展人员实施效果最好。 影响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作用的相关因素:项目管理的影响:选择性招收外展,16个县(84.2%)项目管理人员主要从戒断毒品或正在服用美沙酮的既往吸毒人员中招收,该群体外展易接触目标人群且容易管理。建立奖励机制,刺激外展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效果,包括:①有基本工资,奖金与服务人数量、服务类型挂钩的奖励措施,②服务人数量与工资挂钩的奖励措施,③工作出色者个人物质奖励措施。经分析,3种奖励措施结合的县的外展人员发针量较高。管理方式的影响,外展人员管理方式有:①由项目工作人员直接管理,②建立外展人员工作活动站,招聘活动站负责人管理外展,项目工作人员管理活动站,③在外展中建立负责人。经分析,各种管理方式外展人员发针量无差别。对外展人员开展能力建设的影响,包括:①培训,②考察,③其他方式,提高了外展人员发针量,综合能力。与多部门协调,配合外展人员开展工作,19个项目县均与公安部门进行合作,有14个县与社区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合作,与政府相关部门有协作关系的县有13个。通过这些协作,为外展人员发针提供绿色通道。 外展人员工作方式的影响:接触目标人群及发针方式对工作量影响:70人(70%)发针方式为目标人群自己来找及主动接触目标人群。分析各接触目标人群方式的发针量的差异,经秩和检验对比,各组接触目标人群方式的发针量无差别。20人(20%)为他们来我这(家)取,40人(40%)为上门发针及他们来我这(家)取,分析各发针方式的人均发生量的差异,经秩和检验对比,各种发针方式的发针量无差别。服务可及性,接受情况,目标人群信任情况相关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到目标人群难易度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是来源于吸毒人员,发放针具的方式为上门发针与找到目标人群难易度呈正相关,发放针具的方式为约时间地点呈负相关。服务接受情况相关影响因素,非来源于吸毒人群的外展人员接触的目标人群都愿意接受服务的更多。目标人群是否会把吸毒地点告诉外展人员的影响因素是来源于吸毒人员的外展比非来源于吸毒人员的外展更能获得目标人群的信任:接触目标人群方式为主动接触的外展人员更能获得目标人群的信任。 外展人员自身及工作中的不足及困难的影响:外展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项目官员有26人(78.8%)选择外展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22人(66.7%)选择外展人员纪律性差,不容易管理,21人(63.6%)的选择外展容易复吸;32人(97.0%)觉得来源于人在吸毒的外展人员最不好管理。外展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困难的影响,外展人员有54人(55.1%)存在工资低,不够生活;21人(21.4%)怕接触吸毒人员太多,影响自己导致复吸;项目官员有22人(66.7%)的发现外展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贩毒,31人(93.9%)发现外展人员流动性太大,外展人员流失率为52.60%,其中34.2%人被刑拘,23.4%人被项目辞退。 结论: ①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来源于吸毒人群的外展很容易得到目标人群的信任,可及性更高,实施针具交换同时也带动了其他防治艾滋病服务的开展。 ③外展人员管理部门通过选择性的招收外展,建立奖励机制,合适的管理方式,提高能力建设提升外展人员能力等管理体制,提高外展人员的发针量、可及性、可接受性,工作效率等。 ④外展人员目前自身及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点及障碍,流失率高,从而影响针具交换高效开展,顺利实施。
【关键词】:针具交换 外展人员 重要性 相关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183
【目录】:
- 中文摘要6-10
- Abstract10-15
- 1. 背景及立题依据15-18
- 2 研究目的及内容18-19
- 3 调查对象及方法19-22
- 3.1 调查对象19-20
- 3.1.1 问卷调查人员19
- 3.1.2 访谈调查人员19-20
- 3.2 研究方法20-22
- 3.2.0 调查方法20
- 3.2.1 抽样方法20
- 3.2.2 样本量20
- 3.2.3 调查问卷设计20-21
- 3.2.4 调查方式21
- 3.2.5 数据收集、录入、整理、分析21-22
- 3.3 技术路线22
- 4. 质量控制22-24
- 5 伦理学24-25
- 6 结果25-51
- 6.1 外展人员基本情况25-27
- 6.2 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的作用27-33
- 6.2.1 发放针具的工作量27-29
- 6.2.2 发针的可及性及频率29-30
- 6.2.3 目标人群对外展服务接受情况30
- 6.2.4 目标人群对外展人员的信任30-31
- 6.2.5 外展工作带动了其他防治艾滋病干预服务的开展31-32
- 6.2.6 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具有的优势32-33
- 6.3 影响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作用的相关因素33-51
- 6.3.1 项目管理的影响33-41
- 6.3.2 外展人员工作方式影响41-47
- 6.3.3 外展人员自身及工作中的不足的影响47-51
- 7 讨论51-58
- 7.1 外展人员基本情况51
- 7.2 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的作用不容忽视51-53
- 7.2.1 发放针具量高,覆盖面广,覆盖人数多51
- 7.2.2 外展人员发针可及性好,目标人群信任外展人员,易接受由外展人员提供的服务51-52
- 7.2.3 外展人员在开展针具交换同时带动了其他服务的开展52
- 7.2.4 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52-53
- 7.3 影响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作用的相关因素53-58
- 7.3.1 加强对外展人员的关爱、教育、指导和管理,使外展人员发挥更大作用53-56
- 7.3.2 外展人员工作方式影响56-57
- 7.3.3 外展人员自身及工作中的不足及困难的影响57-58
- 8 结论58-59
- 9 建议59-60
- 10 研究创新点及局限性60
- 11 中英文缩略词60-61
- 参考文献61-64
- 附件64-79
- 项目工作人员调查问卷64-67
- 外展人员调查问卷67-69
- 离职外展调查表69-70
- 访谈录70-79
- 综述79-84
- 参考文献81-84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84
- 参加国际及国内会议及培训84-85
- 致谢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中强,吴尊友,刘伟,梁绍伶,陆伟江,周月娇;针具交换结合同伴宣传对注射吸毒人群吸毒行为的影响[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年03期
2 华少君;;防艾:中国政府愈加务实[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5年12期
3 沙莉;李云昭;朱艳艳;邓临新;李红梅;王清;;云南省吸毒人群中针具交换与美沙酮维持治疗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年03期
4 朱攀;;乐山市沙湾区开展静脉吸毒针具交换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5期
5 张艳辉;汤清波;王五红;谭红专;;我国针具交换预防吸毒人员艾滋病传播效果评价的Meta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8期
6 陈良宽;李文杰;麦荣建;刘昌锦;范子凡;陈振奋;冯进庞;;吸毒人群针具交换干预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效果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07年11期
7 蒙进怀;韦启后;白玉;黄海波;王豫穗;俸卫东;;柳州市针具交换服务点转介模式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06期
8 俸卫东;卢华;翁毓秋;白玉;甘志高;;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减低危害预防艾滋病效果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3期
9 蒙进怀;韦启后;白玉;黄海波;王豫穗;俸卫东;;柳州市针具交换服务点转介模式的研究[J];柳州医学;2010年04期
10 郑军;陈曦;蒲洪波;庄涛;;洪江区吸毒人群中针具交换项目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贺;;减低伤害项目开展状况分析[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刘彦红;赵成正;曾岚;;关于针具交换项目文献分析[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高昌福;;如何避免单手肩上投篮时肘关节外展[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4 麻冬花;孙陵;张延祥;;农村无偿献血目标人群转移调查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5 冯煜;;IDU人群艾滋病防治的跟踪支持性服务研究—从针具交换到服用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的系列跟踪服务[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徐苒苒;尹晓苇;;对门诊健康教育目标人群的调查分析[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戴志澄;;序二(Foreword)[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8 曾舸;;自贡恐龙博物馆外展工作回顾与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9 黄中史;周桂英;;试谈我国结控的策略和实践[A];中国防痨杂志2003第25卷增刊——2003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郭雅琦;;扩大HIV检测的咨询队伍 提高检测前后的咨询质量[A];艾滋病伦理和政策问题研究扩大艾滋病检测和咨询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郝敏 通讯员 申艳梅;洛阳园获室外展园金奖[N];洛阳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潘继红;亚洲户外展3年跻身世界前三甲[N];国际商报;2008年
3 记者 郑灵巧;吸毒人群针具交换点增至1023个[N];健康报;2010年
4 孟庆普;探访“清洁针具交换”试点[N];健康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潘继红;南京加强同德方合作[N];国际商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潘继红;亚洲户外展规模将再创新高[N];国际商报;2010年
7 鲍勇剑;管理的“外展”新逻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本报记者 潘继红;户外产业主流品牌看好亚洲户外展[N];国际商报;2008年
9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张志坤;美国:针具交换帮吸毒者防艾滋病[N];健康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王均珠;加强高危人群防艾工作[N];贵阳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俊芳;左氧氟沙星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庄勋;建筑劳务输出人员和渔民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3 王俊芳;中国部分农村地区控制被动吸烟综合干预模式的适宜性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4 李文志;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应用解剖学和修复的手术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5 何仿;人体肩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验证及在肱骨骨折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杜浩;数字化及快速成形术在全髋表面置换假体定位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7 官士兵;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恢复肩外展功能术式改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旭;足三维有限元建模第一跖列与(?)外翻关系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许瑾;河北省正定县农村居民对菌痢疫苗接受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史达;木豆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与相关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佳;外展人员在针具交换中的重要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2 席晶晶;云南省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与针具交换工作机制的比较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3 李婕;对瑞丽市吸毒人员针具交换政策的效果评估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4 关振园;云南省某州暗娼人群艾滋病干预的单位成本调查[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5 于宁;中国艾滋病减少危害战略的伦理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6 陈世平;某城区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效果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易美霞;3省农村7岁以下儿童母亲妇幼保健知、信、行现状调查[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陶蕊;Y机构缅甸项目运作困难的探讨与反思[D];云南大学;2012年
9 严璇;基于视觉心理学理论对数码相机的设计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宋洁;上前牙形态及切外展隙大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3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78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