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实践与评价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九龙坡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实践与评价
【摘要】:目的: 按照中国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干预模式;以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为指标,通过现场调查,对现有干预模式进行评价,以期提高流动人群艾滋病干预措施的效能。 方法: ①社区模型建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和中国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提出的模式理论及框架,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干预模式。模式核心是针对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特点,开展持续干预实践;目标是促进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提高以及高危行为的转变。 ②干预模式评价:采取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调查。首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06-2010年间,干预覆盖地区流动人口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知识态度行为及HIV感染等情况及变化趋势;进一步通过定性研究,对流动人口代表、项目管理人员、干预实施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小组讨论和个人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掌握流动人口的知识、态度、行为等特征的原因和动机,以及干预模型实施的主要经验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1.重庆市九龙坡区流动人口以建筑工人、服务业、雇佣劳动力、个体为主,由于其数量庞大、文化程度低、艾滋病知识缺乏、高危性行为、缺乏管理部门等因素,给艾滋病防治带来巨大的困难; 2.在区内5个流动人口聚集的街镇,建立完善了一套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模式,锻炼出一批200余人的基层防艾队伍,将流动人口分为四种亚型,由指定部门或单位结合日常监管开展近1500次干预活动,根据现场经验,总结出各种不同亚型流动人口的干预重点和环节; 3.定量调查发现长期接受干预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2006年的37.7%逐年上升至2010年的67.3%,歧视态度得以转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定性研究也显示这一模式受到流动人口的欢迎,实施内容和任务不但以需求为导向深入社区,还分流了卫生部门的工作量,具有可操作性。 4.在知晓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艾滋病危险行为改变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是:流动人口商业性行为比例有下降趋势,但相关行为受个体心理和社会支持的影响很大,容易激发;性行为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在25%-49%之间波动;不规范性病求医现象且仍存在。 结论: 1.由于其个体和群体特征,流动人口的防艾工作难度很大。九龙坡区建立了以政府主导、深入社区、分类管理的流动人口综合干预模式,在针对不同类型流动人口干预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充分发挥了卫生管理技术力量在综合干预中的支持、督导、培训、评估等管理职能; 2.干预模式对流动人群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今后将扩大地区干预覆盖面,加强社会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支持,并针对心理、行为的深入干预进行研究。
【关键词】:流动人口 艾滋病 干预模式 实践与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184
【目录】:
- 英文摘要4-7
- 中文摘要7-9
- 前言9-11
- 研究内容与方法11-18
- 结果18-34
- 讨论34-40
- 全文结论40-41
-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7
- 文献综述 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47-53
- 参考文献51-53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3-54
- 附件 1 重庆市九龙坡区流动人口艾滋病外展干预活动记录表54-55
- 附件 2 健康调查问卷(Ⅱ)-流动人口55-59
- 附件 3 项目管理人员访谈提纲59-60
- 附件 4 项目实施人员访谈提纲60-61
- 附件 5 项目受益对象访谈提纲61-63
- 附件 6 工作图片资料63-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桂秀;李春灵;刘勇;杨莉;陆焯平;罗国安;;广西流动人口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年05期
2 朱会宾;苗香芬;赵宏儒;王伟;梁良;陈志强;李宝军;;250名矿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10年01期
3 曹严华;郭浩岩;;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防治问题及其应对[J];口岸卫生控制;2008年01期
4 宁艳;徐鹏;孙梅;吕繁;;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的PRECEDE模式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年08期
5 张学玲;焦玲艳;廖惠;;天津市塘沽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08期
6 袁青;魏杏华;陈智聪;严新凤;胡安冬;冯若桐;万林鑫;吴戈;钟小娟;刘诚;;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3期
7 王清;;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崔义祥;;对520名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知、信、行调查[J];性学;1996年04期
9 刘枫;张炎;;北京市小商品批发市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J];职业与健康;2010年11期
10 王瑜;张炎;;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危剑安;;发挥中医药优势,应对艾滋病挑战[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危剑安;;发挥中医药优势,应对艾滋病挑战[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林志光;;对艾滋病病人实行医疗救助的思考[A];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学术年会暨2007年当代浙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潘金丽;徐立然;;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艾滋病腹泻[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谢天胜;吴南屏;;社区艾滋病防治新模式的探索-浙江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研究项目介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朱娟;王克林;;艾滋病证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王国华;张红芳;;艾滋病犯罪人的医学管理现状及思考[A];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学术年会暨2007年当代浙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滕龙;;临床实验室检测艾滋病病人标本存在的若干问题[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伍树明;;垫江县艾滋病防治现状与对策[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10 陈秀敏;田爱玲;刘静静;;火罐在艾滋病发热病人中的应用及辨证施护[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杞绍海;禄丰县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措施[N];楚雄日报(汉);2008年
2 通讯员 张美琴 记者 骆战红;玉环——推行流动人口计生双向协作管理[N];台州日报;2008年
3 慕川;同城·同爱[N];徐州日报;2008年
4 席波 崔丙申;鹤壁“温暖工程”惠及流动人口[N];中国特产报;2008年
5 江苏省无锡市人口计生委;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N];中国人口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宏钧;共处一地 共建和谐[N];台州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杨立强 特约记者 钱宪庚;有人管事 有钱办事 有章理事[N];中国人口报;2008年
8 凉州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郑宏元;凉州区人口计生局多措并举温暖返乡人[N];武威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群 通讯员 谢韬;利川配备出租房屋与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N];恩施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刘新华;阿克陶县多措提升城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水平[N];克孜勒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高晓晖;武汉市中学生教育与防止艾滋病扩散的政策和措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徐晶;以社区为基础有效发现和管理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模式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超然;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与创伤后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任振宇;中国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刘德;艾滋病中医辨证特点与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俊杰;动力学模型在我国艾滋病五类高危人群传播规律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9 Walid Bin Hosain;中国与孟加拉国艾滋病预防策略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郭浩岩;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疫情变化分析及防治经费分配与利用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河北省县级城镇部分流动人口艾滋病KAP调查及综合性干预措施效果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2 马福昌;上海市闵行区外来流动人口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社区干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曲彤薇;浙江省两市农村居民艾滋病认知情况的调查[D];浙江大学;2010年
4 茅乃玲;依托社区和家庭网络开展社区吸毒人员艾滋病综合干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5 康丽娜;山西省不同人群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房蛟飞;五家戒毒场所艾滋病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7 张留;安徽省某地区农村家庭主妇参与式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姜思宇;从个人和家庭层面分析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D];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2010年
9 李雪华;武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性病、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史晟P";四川省宁南县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35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835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