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主要病媒生物分布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监测

发布时间:2017-09-30 17:26

  本文关键词: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主要病媒生物分布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监测


  更多相关文章: 病媒生物 种群构成 密度 监测 抗药性


【摘要】:研究背景: 鼠、蚊、蝇和蜚蠊是我国主要的病媒生物,可以通过叮咬、污染食物、破坏仪器和传播疾病等方式,给人类健康和生活带来极大危害。目前,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媒生物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长期大量使用,使病媒生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目前已经成为制约许多病媒生物进行化学防治的关键因素。德国小蠊由于适应力强、繁殖快,对人类侵害的程度日益加重而成为城市最难防治的病媒生物之一。 研究目的: 1.了解深圳市龙岗区主要病媒生物本底情况包括种群结构、分布及密度情况。为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了解龙岗区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现状,为指导现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提高防治效果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并探索生物化学指标作为德国小蠊抗性监测指标的可操作性。 研究方法: 1.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监测: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同时用笼诱法配合夹夜法在监测点监测鼠密度;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诱蚊诱卵器法和容器指数法;蝇类、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2.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监测:采用药膜接触法。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测定试剂盒测定德国小蠊体内与抗性相关的几种酶活性情况,比较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间酶活性的差异。 研究结果: 1.本次调查在龙岗区共捕获鼠类35只,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年平均鼠密度为3.95%。经过统计学分析,龙岗区主要街道间鼠密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特殊行业和居民区的鼠密度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夹夜法和笼诱法比较,两种方法捕鼠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2009年共捕获蚊类1149只,年平均蚊密度为1.48只/灯.时。致倦库蚊为优势种蚊种,占71.28%;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16.28%。经统计学分析,龙岗区主要街道间蚊密度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致倦库蚊在医院分布高于公园和居民区。应用诱蚊诱卵器法对伊蚊进行监测,总阳性率为6.95%。所调查的6街道间诱蚊诱卵阳性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居民区、工地、医院和公园四种生境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龙岗区总布雷图指数为50.68,所有调查的街道,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捕获蝇类570只,年平均蝇密度为0.91只/条,家蝇为优势蝇种,占81.93%。龙岗区主要街道间蝇密度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捕获蜚蠊1036只,平均密度为1.19只/盒。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占96.62%。龙岗区主要街道间蜚蠊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德国小蠊在餐饮业、旅馆、居民区三种生境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德国小蠊除对氨基甲酸类杀虫剂残杀威属低抗性外,对其它四种杀虫剂属高抗性水平。对德国小蠊分别测定了GSTs、AKP、ACP、ATP、SOD和AChE六种与抗药性相关的酶的活性,经分析发现,GSTs、ACP、AChE三种酶在德国小蠊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间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龙岗区病媒生物密度较高,其中鼠类和蚊类密度远超过国家标准,特别是布雷图指数较高,发生登革热等疾病的风险较大。鼠、蚊、蝇和蠊类防制工作应常年进行,本次研究尚发现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已达到高抗性水平,应落实综合治理的措施,并合理用药。GSTs、ACP、AChE,可作为德国小蠊早期抗药性监测的指标。
【关键词】:病媒生物 种群构成 密度 监测 抗药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184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2
  • 第一部分 深圳市龙岗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分布及密度监测12-30
  • 1 材料和方法12-15
  • 1.1 监测时间12
  • 1.2 监测点设置12-13
  • 1.3 材料13
  • 1.4 监测方法13-15
  • 2 结果15-26
  • 2.1 鼠类监测结果15-17
  • 2.2 蚊类监测结果17-22
  • 2.3 蝇类监测结果22-24
  • 2.4 蜚蠊监测结果24-26
  • 3 讨论26-30
  • 3.1 鼠类监测结果分析26
  • 3.2 蚊类监测结果分析26-28
  • 3.3 蝇类监测结果分析28
  • 3.4 蜚蠊监测结果分析28-30
  • 第二部分 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与抗性相关几种酶研究30-38
  • 1 材料和方法30-33
  • 1.1 试虫30
  • 1.2 供试药物30
  • 1.3 实验材料及仪器30-31
  • 1.4 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方法31
  • 1.5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31-32
  • 1.6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32
  • 1.7 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测定32
  • 1.8 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活性测定32
  • 1.9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32-33
  • 1.10 蛋白质含量测定33
  • 1.11 统计分析33
  • 2 结果33-34
  • 2.1 德国小蠊抗药性调查结果33-34
  • 2.2 德国小蠊抗性相关几种酶活性测定结果34
  • 3 讨论34-38
  • 3.1 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34-35
  • 3.2 德国小蠊抗性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分析35-38
  • 结论38-40
  • 参考文献40-44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4-46
  • 综述46-56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8
  • 附录58-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在凤,余品红;蚊类抗药性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2 梁文佳,何剑峰;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J];华南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3 曾建芳,夏新生,徐云庆;深圳盐田港医学媒介生物监测[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5年02期

4 袁伟,李进让,林勇生;外耳道昆虫异物52例报告[J];海军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5 冷培恩,徐仁权,朱仁义;蝇类密度监测方法的现状[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5年03期

6 韩万柏,杨学颖;我国登革热研究概况[J];临床军医杂志;2003年03期

7 吴福祯;中国大蠊属的几种,

本文编号:949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949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1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