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5 02:13
本文关键词:颅脑损伤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神经再生 颅脑损伤 周围神经 坐骨神经 神经修复 辣根过氧化物示踪技术
【摘要】:颅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体内的细胞因子、神经肽及神经营养因子、体液因素、机械因素发生改变,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同时有文献报道,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的修复与再生。那么颅脑损伤后变化的神经营养因子是否会影响周围神经的修复与再生,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寻求颅脑损伤与外周神经损伤修复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探索颅脑损伤的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以及影响的相关原因,同时扩充外周神经修复与再生的理论基础,指导临床及治疗。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采用经典Feeney法制造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右脑制作中度颅脑损伤模型,同时于大鼠左侧梨状肌下孔下方1cm切断坐骨神经,应用9-0无损伤线外膜缝合法缝合。B组为对照组,仅对左侧坐骨神经切断后缝合。2.坐骨神经指数测量自制大鼠行走暗箱,分别于术后4、6、8、12周做足印测量,测量数值带入公式,求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以SFI值0时为正常,-100时为神经完全断离。3.腓肠肌湿重的测量分别于造模后第4、6、8、12周时,每组取10只大鼠,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处死后,自股骨内外髁起点至跟骨结节止点完整取下腓肠肌,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肌肉湿质量。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实验侧湿质量(g)/正常侧湿质量(g)×100%。4.HE染色于造模后第4、6、8、12周取材时选取坐骨神经断端,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纤维变化。5.masson染色于造模后8周和12周,取神经术口两端0.5cm,切片厚度约3-5um,染色方法参考说明书,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外膜胶原纤维增生情况。6.免疫荧光染色于造模后8周和12周,取神经吻合口中段神经冰冻切片,nf200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神经丝出现情况。7.辣根过氧化物(hrp)示踪技术于造模后第4、6、8、12周时,每组取10只大鼠,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于左侧坐骨神经断端以远0.5mm处,轻微挫夹神经后,注入30%hrp溶液,72h后深麻醉下开胸,经左心室升主动脉插管,用温生理盐水200ml冲洗血管,随后用含2%多聚甲醛和2%戊二醛的0.1mol/lpbs固定液400ml灌流固定,取坐骨神经脊神经节以及相应的t4-5脊髓节段,横断面连续振荡切片50μm。行联苯胺(bdhc)法染色,中性红复染。光镜下观察神经节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含蓝染颗粒的胞体数量。8.透射电镜观察于造模后8周和12周取材,取材以神经吻合口为中心修剪成2mm×lmm×1mm组织块,固定、包埋、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新生髓鞘超微结构及细胞器形态。结果:1.颅脑损伤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的影响暗箱测试结果显示,造模后第4周,2组大鼠sfi接近(p0.05);从第4周损伤组大鼠sfi开始降低,随时间的延长降低的幅度减缓,而对照组大鼠sfi从第6周开始下降;第8、12周时,损伤组大鼠sfi均低于对照组(p0.01)。2.颅脑损伤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腓肠肌湿重的影响2组大鼠实验侧腓肠肌颜色均较健侧苍白,肌萎缩明显,且造模后4周时2组的大鼠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接近(p0.05),而6-12周损伤组大鼠腓肠肌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颅脑损伤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变化的影响he染色显示,造模后4周时,损伤组、对照组两组无明显差异,未见神经纤维通过断端,神经断端紊乱,无完整神经纤维,但可见损伤组近端出现较多神经纤维细胞,而对照组周围大量空泡坏死细胞。6周时,损伤组可见神经纤维通过断端,但较少,稀疏,粗细不均,排列紊乱;对照组未见神经纤维通过,周围空泡变性细胞仍然较多见,部分神经存在粘连,断端以远较细。8周时,损伤组可见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断端,粗细渐趋一致,排列较为整齐,但神经纤维较细;对照组也可见神经纤维通过断端,但粗细不均,排列紊乱,部分神经存在粘连,断端以远较细。12周时,损伤组可见通过断端神经纤维数量较多,直径较粗,排列一致,与正常纤维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也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断端,粗细一致,神经纤维已呈典型的波浪状排列。4.masson三色法染色术后8、12周,镜下均可见对照组在吻合口处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多于损伤组.且排列紊乱,神经纤维稀少,神经纤维走行失去波浪状结构。5.免疫荧光染色术后8、12周,实验组在再生神经的密度、排列规则程度以及神经髓鞘厚度等方面均要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损伤的神经得到了较快的修复和再生,神经纤维再生的质量较高。6.辣根过氧化物(hrp)示踪技术光镜下可见,造模后第4周时,2组大鼠坐骨神经神经节、相应脊髓节段前角均未发现标记成蓝黑色的神经元胞体,可见大量的肿胀细胞;6周时,损伤组大鼠坐骨神经神经节内可见被标记的神经元胞体,对照组中未见神经元胞体;8周时,损伤组大鼠坐骨神经神经节、相应脊髓节段前角内可见明显标记细胞,平均12-15个/视野,对照组较少,平均2-5个/视野;12周时,2组均可见明显的标记细胞。7.透射电镜观察术后8周、12周两组均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且术后12周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8周多,结构更清晰,层次更分明,尤其损伤组更接近正常神经结构。实验中还可以看出,术后8周、12周损伤组再生的有髓纤维数量、结构层次清晰度、髓鞘排列情况以及细胞器恢复情况均好于对照组。结论:颅脑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颅脑损伤能够减轻坐骨神经的瘢痕愈合,促进神经纤维生长,加快髓鞘的成熟,近而促使神经形态及功能较快恢复。
【关键词】:神经再生 颅脑损伤 周围神经 坐骨神经 神经修复 辣根过氧化物示踪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承德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51.3
【目录】:
- 中文摘要5-9
- 英文摘要9-14
- 英文缩写14-15
- 前言15
- 材料与方法15-19
- 结果19-22
- 附图22-28
- 附表28-29
- 讨论29-31
-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8
- 综述38-51
- 参考文献45-51
- 致谢51-52
- 个人简历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敏,杨志焕;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1034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0344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