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素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治疗作用
本文关键词:槲皮素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治疗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牙周炎 槲皮素 COX-2 MMP-8 免疫调节
【摘要】:目的:通过钢丝结扎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配合高糖高黏饮食建立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槲皮素灌胃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大鼠牙周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及金属基质蛋白酶-8(MMP-8)表达的变化。探讨槲皮素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治疗作用,为槲皮素治疗牙周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方法:选取50只6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300g左右。自由摄食、水,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抽取10只,记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group,N group),正常喂养,不做处理;6周后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股动脉放血处死,取上颌骨标本;其余40只分别给予10%水合氯醛麻醉,直径0.20mm的结扎丝结扎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牙颈部,每天高糖高黏食物喂养,6周后随机抽取10只处死,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下处死,取上颌骨标本,鉴定牙周炎成模,同时作为牙周结扎组(Ligation group,group L);其余30只再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去结扎丝组(Removal Ligation group,group R):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去除结扎丝,正常喂养6周后处死,取上颌骨标本;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Removal ligation+Quercetin group,group RQ):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去除结扎丝;从第7周开始给予每只大鼠槲皮素灌胃100mg/(kg.d),6周后处死,取上颌骨标本;结扎+槲皮素灌胃组(With ligation+Quercetin group,group WQ):从第7周开始给予每只大鼠槲皮素灌胃100mg/(kg.d),6周后处死,取上颌骨标本,均置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48小时,然后经10㳠EDTA溶液脱钙8周,制作牙体牙周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牙周组织中COX-2、MMP-8的表达变化,作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 肉眼观察正常组(N):牙龈乳头形态基本完整,无红肿,探诊无出血,未探及牙周袋;牙周结扎组(L):牙龈红肿,与牙面分离,有食物残渣堆积,可探及深牙周袋,个别大鼠牙周袋内有脓性渗出物分泌,探诊出血;去结扎丝组(R):牙龈无红肿,探诊无出血,牙龈乳头形态基本完整;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RQ):牙龈无红肿,探诊无出血,牙龈乳头形态基本完整,与正常组无明显区别;不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WQ):牙龈无红肿,探诊无出血,与牙周结扎组相比,牙周袋较浅。2病理学观察正常组(N):结合上皮位于釉牙骨质界处,无炎症细胞浸润,牙周膜纤维排列有序,牙槽嵴顶未见明显吸收。牙周结扎组(L):结合上皮离开釉牙骨质界,向根方移位形成深牙周袋,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牙周膜间隙增宽,牙周膜纤维排列紊乱,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去结扎丝组(R):牙周袋位于釉牙骨质界处,牙周袋与牙槽骨之间可见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增生,其间可见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牙槽骨内可见原有的骨吸收陷窝区有新的类骨质形成。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RQ):结合上皮位于釉牙骨质界处,牙周袋袋壁上皮及结合上皮周围几乎见不到炎症细胞,牙槽骨内可见少量骨吸收陷窝及破骨细胞,较多的成骨细胞,可见新生骨,牙槽嵴顶可见成骨细胞;不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WQ):牙周袋变浅,沟内和袋壁上皮及结合上皮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牙周袋与牙槽骨之间可见大量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其间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牙槽嵴顶可见有新生骨形成;3牙周组织中COX-2及MMP-8的分布及表达3.1 COX-2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COX-2在牙周组织中主要表达在有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的浸润区,鳞状上皮、固有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中,阳性染色为棕黄色或黄色颗粒。各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正常组(N):0.149±0.0042,牙周结扎组(L):0.181±0.0050,去结扎丝组(R):0.165±0.0040,去结扎丝+槲皮素灌结果:1肉眼观察胃组(RQ):0.152±0.0021,不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WQ):0.162±0.0039。统计分析比较如下:3.1.1牙周结扎组(L):COX-2表达呈强阳性(+++),与正常组(N)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去结扎丝组(R):COX-2表达呈阳性(++)或弱阳性(+),与正常组(N)相比(P0.05);与牙周结扎组(L)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RQ):COX-2表达呈弱阳性(+)或阴性(-),与正常组(N)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去结扎丝组(R)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4不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WQ):COX-2表达呈弱阳性(+),与牙周结扎组(L)相比(P0.05),与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 MMP-8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MMP-8在牙周组织中主要表达在有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的浸润区、成纤维细胞、破骨细胞等细胞中。阳性染色为棕黄色或黄色颗粒,各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正常组(N):0.154±0.0032,牙周结扎组(L):0.203±0.0057,去结扎丝组(R):0.169±0.0022,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RQ):0.158±0.0022,不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WQ):0.162±0.0046。统计分析结果比较如下:3.2.1牙周结扎组(L):MMP-8表达呈强阳性(+++),与正常组(N)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2去结扎丝组(R):MMP-8表达呈阳性(++)或弱阳性(+),与正常组(N)相比(P0.05);与牙周结扎组(L)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3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RQ):MMP-8表达呈弱阳性(+),与正常组(N)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去结扎丝组(R)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4不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WQ):MMP-8表达呈弱阳性(+),与牙周结扎组(L)相比(P0.05),与去结扎丝+槲皮素灌胃组(RQ)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钢丝结扎大鼠第一磨牙配合高糖高黏饮食成功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2单纯应用槲皮素治疗可以降低牙周组织中COX-2、MMP-8的表达水平;3槲皮素治疗配合去除牙周局部刺激因素,可以显著降低牙周组织中COX-2、MMP-8表达的水平;4槲皮素配合去除牙周局部刺激因素,对实验性牙周炎有显著治疗作用。
【关键词】:牙周炎 槲皮素 COX-2 MMP-8 免疫调节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76.8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英文摘要8-13
- 英文缩写13-14
- 前言14
- 材料与方法14-20
- 结果20-23
- 附图23-32
- 附表32-34
- 讨论34-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2
- 综述 中药提取物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42-52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个人简历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会英;张军桥;刘学聪;乔玉巧;;中药黄芩苷影响人牙周膜细胞增殖的时间效应[J];河北医药;2008年12期
2 李雪靖;郭鸿;;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概况[J];河北医药;2010年20期
3 李立芳;张勇;;中药局部应用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9年01期
4 李立芳;刘俊红;;中药控释药条的体外控释及对牙周炎的抑菌研究[J];河北中医;2009年03期
5 刘道德,孙燕,赵素贞;淫羊藿对家兔骨折愈合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年02期
6 王建凯;谷群英;王蕻雁;;牙周续补固齿汤治疗肾虚型牙周炎90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蒋伟;王长虹;王峥涛;;当归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控制[J];华西药学杂志;2010年01期
8 丁佩惠;唐琪;陈莉丽;严杰;;中药地龙提取液的促成骨作用及对实验性牙槽骨吸收疗效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6期
9 李立芳;张勇;;中药对牙周致病厌氧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年04期
10 汪亮;顾刚妹;赵俊;;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达;甘肃棘豆生物碱抗肝癌活性及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朱小康;大黄素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谨;牙齿发育的信号调控机制及淫羊藿苷的干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吕平;赭曲霉发酵产大黄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和诱发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杨艳;中药对大鼠炎症牙周骨组织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许彦枝;中药双黄补治疗牙周炎的基础与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7 王国芳;淫羊藿苷、黄芩苷和大黄素抑制牙槽骨吸收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8 王秀兰;五味风湿胶囊新药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龙玲;皂刺抗宫颈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马元;通补并用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6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106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