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通络灸法对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MBP、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化瘀通络灸法对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MBP、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皮质下血管性痴呆 化瘀通络灸法 MBP GFAP 蛋白表达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化瘀通络灸法对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特异性表达。探讨化瘀通络灸法治疗SVD可能的有效机制,为针灸临床治疗SV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00只,体重250±25g,经1周适应性饲养后,用跳台实验对动物进行筛选,对反应特别敏感或过于迟钝的大鼠予以剃除,保留90只,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10只,伪手术组10只,其余70只大鼠采用改良的四血管阻断法(4-VO)复制SVD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术后第4天,根据跳台实验潜伏期成绩,选择潜伏期成绩接近的并保留30只,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灸法组、模型组、西药组3组,每组10只。灸法组大鼠取“百会穴”隔5mm厚的附子饼压灸20min,“大椎穴”、“神庭穴”用清艾条悬灸20min,每天1次,4周为一疗程。西药组大鼠用盐酸多奈哌齐灌胃,疗程与灸法组平行;伪手术组、模型组、正常组与灸法组同等条件下常规饲养,不做其他特殊处理。2.各组大鼠分别予治疗后进行跳台实验和神经行为学评分测定;疗程结束后,所有试验大鼠均在麻醉下脑组织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特异性表达。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1.模型复制后第4天,检测动物跳台实验的潜伏期、错误次数同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潜伏期显著降低、错误次数及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表明,SVD大鼠模型复制成功。治疗结束后,检测动物跳台实验的潜伏期、错误次数同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比较,灸法组、西药组SVD大鼠的潜伏期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错误次数及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法组与西药组比较,SVD大鼠的潜伏期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错误次数及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表明一个疗程后,灸法、西药在提高SVD大鼠潜伏期,降低错误次数和神经行为学评分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其中灸法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治疗结束后,检测额叶皮质下白质MBP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灸法组、西药组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MBP表达均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灸法组与西药组比较,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MB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艾灸组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MBP表达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正常组比较,西药组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MBP表达均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MBP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伪手术组与正常组比较,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MB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促进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MBP表达方面,灸法组、西药组都有明显效果,但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检测额叶皮质下白质GFAP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灸法组、西药组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GFAP表达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艾灸组与西药组比较,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艾灸组、西药组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GFAP表达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GFAP表达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伪手术组与正常组比较,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抑制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GFAP表达方面,灸法组、西药组都有明显效果,但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化瘀通络灸法能够明显提高S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是治疗SVD的有效方法。2.化瘀通络灸法能促进SVD模型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表明通过抑制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性从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这可能是化瘀通络灸法临床治疗SVD有效的作用机制之一。3.化瘀通络灸法能抑制SVD模型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表明通过抑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过度表达起到修复损伤的神经元的作用,这可能是化瘀通络灸法临床治疗SVD有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叶明;唐巍;汪青松;;针灸治疗6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09年04期
2 刘存志,于建春,韩景献;试述韩景献对老年期痴呆基本病机的认识——肾虚痰瘀浊毒论[J];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01期
3 周霞;秦勇;肖银玲;龚佑军;;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5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1年02期
4 吴洪阳;王华;;头穴透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海马GFAP mRNA、NSE mRNA表达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陈振虎;赖新生;江钢辉;;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23例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6年01期
6 宋锐锋,唐一鹏,洪庆涛;抗呆Ⅰ号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李刃;李忠仁;沈梅红;牛文民;林旭明;;电针对脑缺血大鼠血清GSH、GSH-Px影响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6年09期
8 韩为;郭铁;张玲;杨骏;;针刺井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特异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年02期
9 姜孝德;牛文民;李书晓;;嗅三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血浆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牛文民;刘智斌;杨晓航;王渊;;嗅三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松果体褪黑素含量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1164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16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