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麻醉复苏过程中大鼠皮质脊髓束神经电信号放电频率、波幅、峰间期的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15 15:29

  本文关键词:麻醉复苏过程中大鼠皮质脊髓束神经电信号放电频率、波幅、峰间期的变化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皮质脊髓束 神经电信号 麻醉复苏期 频率 波幅 峰间期


【摘要】:目的分析麻醉复苏过程中大鼠皮质脊髓束(CST)神经电信号放电频率、波幅、峰间期(ISI)的变化,为临床脊髓损伤(SCI)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20只,称重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于麻醉复苏期大鼠脊髓植入微电子芯片,采用RM6280C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与分析麻醉后1 h(麻醉期)和麻醉后2 h、麻醉后3 h(复苏期)的信噪比(SNR)、神经电信号的放电频率、波幅、ISI。结果(1)放电频率:大鼠麻醉后1 h时的放电频率呈阵发性发放,最高为100 s时(15.65±2.17)次/s;麻醉后2 h和麻醉后3 h的放电频率呈弥散性发放;各时间点不同放电单位时的放电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麻醉后3 h的放电频率均高于麻醉后2 h且低于麻醉后1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放电波幅:不同时间点的放电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麻醉后3 h的放电波幅[(194.27±20.19)μV]低于麻醉后2 h[(254.65±25.23)μV]和麻醉后1 h[(623.38±156.59)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ISI值:麻醉后1 h时的ISI值最高为0.02 s时的(70.46±20.62)ms;麻醉后2 h和麻醉后3 h的ISI值较分散;各时间点在不同放电单位时的IS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麻醉后3 h的ISI值均高于麻醉后2 h,均低于麻醉后1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麻醉复苏期大鼠的CST神经电信号放电频率、波幅、ISI与麻醉期比较均有显著变化。微电子芯片电信号记录对SCI修复和功能重构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省理工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基金】: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开放基金立项(SB201411)
【分类号】:R614
【正文快照】: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可破坏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结构[1],造成大脑无法支配脊髓神经对运动信号传导,导致机体失去正常支配肢体随意活动的生理功能[2],因此SCI患者致残率较高。SCI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主要取决于CST轴索再生和脊髓前角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昀;癫痫的发病机理[J];中国社区医师;1996年02期

2 王建;王庆丰;胡三觉;;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与海马腹侧下托放电频率的改变[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6年04期

3 张亚霏,钟纪根;大鼠烫伤后迷走神经放电活动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88年03期

4 ;研究显示行动迟缓始于40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12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倩倩;刘东平;宋颖;权春善;陶思美;季龙飞;;等离子体杀除番茄褐孢霉机理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2 陈颖源;王江;邓斌;魏熙乐;于海涛;董峰;;交流外电场作用下小世界神经元网络的放电频率适应性[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帅;网络动力学格点参数各向异性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4年

2 何伟;耳—迷走反射及耳针抗癫痫的效应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秀;神经元对输入波动敏感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90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190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c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