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全凭静脉麻醉下后颅凹术中合理肌松深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0 14:23

  本文关键词: 非去极化肌松药 面神经监测 BIS TOF 神经保护 出处:《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随着神经外科对手术操作技术和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要求的不断提高,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矛盾:即电信号获取与肌松深度间的矛盾,肌松过深会影响电生理信号获取,肌松太浅则可能造成术中患者体动。此外,如监测期间不用肌松药,就需要加大麻醉药物的用量,这样可引起循环功能不稳定甚至苏醒延迟[1],不仅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且可能影响预后。本研究旨在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寻找既不影响神经功能监测又不出现体动的肌松深度,为临床麻醉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40例行择期手术的桥小脑角区(CPA)占位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24~76岁,身高150~178cm,体重45~89kg;病程7个月至6年;肿瘤最小直径2cm,最大直径6cm,位于右侧的22例,位于左侧的18例。4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不用肌松药,即采用常规麻醉方法,全麻诱导插管后到电生理监测结束前不用肌松药;B组使用肌松药,即在电生理监测过程中持续给予肌松药维持TOF值2%~25%。在肿瘤切除过程中两组均以0.1~0.3mA强度的电流刺激探及面神经走行。当明确面神经走行及切除肿瘤后,逐渐增大罗库溴铵的用量。所有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1mg/kg,5分钟后依次静注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靶控输注丙泊酚及舒芬太尼维持其血浆浓度分别为3~5μg/ml和0.2~0.5ng/ml,使血压控制在基础血压的±20%之间,使BIS值在40-60。术中采用两种电生理监测方式监测神经电生理功能:自发连续肌电图和激发性肌电图。分别于诱导前(To)、诱导后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去骨瓣即刻(T3)、电生理监测即刻(T4)、电生理监测第5分钟(T5)、10分钟(T6)、15分钟(T7)、20分钟(T8)、25分钟(T9)、30分钟(T10)、电生理监测结束(T11)记录SBP、DBP、HR、体温(T)、BIS、TOF及不同TOF值时的肌电图监测情况。对患者在术前、术后一周和术后第六个月,按照House-Brackmann(H-B)标准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I级为功能正常,II级为轻度功能障碍,III级为中度轻度功能障碍,Ⅳ级为中度重度功能障碍,V级为严重功能障碍,Ⅵ级为完全麻痹。 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神经监测,A组患者3例术中发生体动反应,B组在TOF为三个信号时有4例不能进行电生理监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麻醉药用量比较:丙泊酚用量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和舒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库溴铵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面神经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构成、年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 结论在非去极化肌松药辅助下维持TOF值在2%~25%不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同时可避免术中出现体动反应并可减少镇静药物的用量。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crease the application of nerve electrophysiology monitoring in neurosurgery . Methods Forty - fou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 group A without muscle relaxant , propofol 2mg / kg and rocuronium 0.6 mg / kg .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SPSS 16.0 statistical software , and the measured data was expressed by mean 卤 standard deviation ( x 卤 s ) .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roups was t - test , and the grade data was ranked and tested ,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Conclusion The maintenance of TOF value in 2 % ~ 25 % of non - depolarizing muscle relaxants does not affect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 while avoiding the occurrence of body movement during operation and reducing the dosage of sedative drugs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颖;李韧韧;冯毅刚;张良;杨明明;谢凡;张少填;;不同麻醉方法在听神经瘤切除术时面神经监测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年07期

2 刘昂斯;万经海;左赋兴;李学记;钱海鹏;孟肖利;;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后颅凹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02期

3 潘晨宇;金善爱;段立波;孙旭芳;;吸入麻醉药对非去极化肌松药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2年07期

4 高耀星;徐学富;;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0年05期

5 王凌雁;黄权;江楠;张恒;黄正松;刘金龙;夏之柏;林佳平;;低水平神经肌肉阻滞状态下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02期

6 李碧莲;冉建;叶靖;欧阳葆怡;;丙泊酚对罗库溴铵有效剂量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年04期

7 梁日生;林于峰;宋施委;杨卫忠;石松生;庄晓云;;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8年04期

8 黄丽娜;汪正平;马皓琳;李士通;;肌松监测方法进展[J];医学新知杂志;2007年02期

9 冉建;欧阳葆怡;;罗库溴铵对眼轮匝肌和拇收肌临床药效学比较[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6年06期

10 刘靖;米卫东;张宏;;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脑电双频指数对异丙酚麻醉下患者术中体动反应的预测[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红燕;不同剂量的罗库溴铵复合七氟醚麻醉对于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2 左赋兴;神经监测技术在肿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3 李嘉明;神经监测下显微外科切除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后面、听神经功能的保留与远期生活质量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李碧莲;丙泊酚对罗库溴铵有效剂量的影响[D];广州医学院;2009年

5 孙学志;面听神经监测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与面、听神经功能的保留[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0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500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b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