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基于侧支循环开放探讨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3 19:54

  本文关键词: 眼针疗法 眼针运动疗法 脑缺血再灌注 侧支循环 眼动脉逆流 出处:《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论文一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软脑膜侧支循环及眼动脉逆流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探索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侧支循环的干预作用,眼针运动疗法对大脑皮质和眼动脉逆流的干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0只大鼠随机抽出20只,分成为正常组10只和假手术组10只,将剩余150只进行线栓法复制MACO大鼠模型,对模型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模型复制后存活的大鼠中筛选符合评分标准的大鼠138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35只、头针组35只、眼针组34只、眼针运动组34只。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正常饲养,不做特殊处置。再灌注完成后1h,待大鼠完全苏醒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即刻开始对眼针组,眼针运动疗法组,头针组进行相应针刺治疗。再灌注3h、24h、72h,分别于相应时间点,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软脑膜及眼部球结膜表面的血流速度,断髓处死后,立即剥离完整脑组织,进行TTC染色。结果:1.全脑组织TTC染色结果显示,模型复制组大鼠出现明显梗死灶,而空白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出现;2.脑皮质观察区域血流速度正常组组、假手术组各个时间点几乎没有变化;模型组、头针组、眼针组、眼针运动组在各个时间点观察区域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各个时间点观察区域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眼针运动组各个时间点观察区域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提高(p0.01);眼针运动组较其他各组血流提高明显(p0.01)。3.眼部球结膜血流速度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在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头针组、眼针组、眼针运动组在各个时间点对球结膜血流速度变化有显著提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眼针运动组在各个时间点对球结膜血流速度变化有显著提高(p0.01);眼针运动组在各个时间点对球结膜血流速度变化较其他各组有显著提高(p0.05,p0.01)。4.眼针及眼针运动疗法均可以提高MCAO模型大鼠脑皮质区血流速度,3h至72h呈逐渐增高趋势。眼针及眼针运动疗法可以提高眼球结膜血流速度,3h开始增加,24h达到高峰,72h有所下降(但较3h有所提高)。结论:1.本实验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以及激光散斑成像验证MCAO模型大鼠模成功。2.通过提高大脑皮质区血流,促进二级侧循环的开放可能是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作用机制之一。3.通过眼部球结膜血流速度的动态变化,促进眼动脉逆流,从而打开二级侧支循环开放可能是眼针运动疗法治疗MCAO模型大鼠另一机制。4.眼针运动疗法改变脑皮质血流及眼球结膜血流速度方面优于较眼针。论文二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VEGF/V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目的:探讨眼针运动疗法对MACO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VEGF/V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0只大鼠随机抽出20只,分成为正常组10只和假手术组10只,将剩余150只进行线栓法复制MACO大鼠模型,对模型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模型复制后存活的大鼠中筛选符合评分标准的大鼠138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5只、头针组35只、眼针组34只、眼针运动组34只。缺血1小时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即刻开始对眼针组,头皮针组,眼针运动疗法组进行相应针刺及运动疗法治疗。各组大鼠于再灌注3h、24h、72h,10%水合氯醛经腹腔注射麻醉后,经腹主动脉穿刺采集全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HIF-1含量;断髓处死后,取缺血半暗带组织,采用Western-bloting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域组织中VEGF、VEGFR2、Notch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域组织中VEGF m RNA、VEGFR2 m RNA、Notch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头针组、眼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血清中HIF-1含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眼针运动组含量明显增高(p0.01);与眼针运动组比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眼针组HIF-1含量有明显差异(p0.01)。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头针组、眼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VEGF、VEGFR2、Notch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VEGF、VEGFR2、Notch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3.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头针组、眼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VEGF、VEGFR2、Notch1 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VEGF、VEGFR2、Notch1 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1.正常组、假手术组的HIF-1表达无明显变化,模型组有HIF-1表达,说明缺血、缺氧可以刺激的表达。2.头针组、眼针组、眼针运动组脑缺血再灌注3h可见HIF-1表达增高在24 h达到高峰,72h表达略有下降(仍高于3h)。3.眼针运动组治疗MACO大鼠可以促进HIF-1的表达,明显促进提高脑神经元对缺氧、缺血的耐受,这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4.脑缺血再灌注大鼠3h可检测到VEGF、VEGFR2、Notch1的表达,证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VEGF、VEGFR2、Notch1的表达。5.眼针运动疗法通过VEGF/VEGFR及其上游因子Notch1表达来促进血管新生,增加血液再灌注及供氧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改善脑功能。6.眼针运动疗法通过VEGF/VEGFR信号传导系统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小血管的新生,挽救缺血周边组织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进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论文三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Ang/Tie-2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目的:探索MCAO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Ang/Tie-2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情况,研究眼针运动疗法对该传到通路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0只大鼠随机抽出20只,分成为正常组10只和假手术组10只,将剩余150只进行线栓法复制MACO大鼠模型,对模型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模型复制后存活的大鼠中筛选符合评分标准的大鼠138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5只、头针组35只、眼针组34只、眼针运动组34只。各组大鼠于再灌注3h、24h、72h,10%水合氯醛经腹腔注射麻醉后,经腹主动脉穿刺采集全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ng-1含量;断髓处死后,取缺血半暗带组织,采用Western-bloting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域组织中Ang-1、Tie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域组织中Ang-1 m RNA、Tie2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Ang-1含量在各个时间正常组、假手术组无变化;Ang-1含量各个时间点模型组、头针组、眼针组、眼针运动组逐渐增高,72h达到高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头针组、眼针组、眼针运动组Ang-1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眼针运动组Ang-1含量显著增高(p0.01);眼针运动组在各个时间点较其他各组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头针组、眼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头针组、眼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 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 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1.MCAO模型大鼠在3h时间点Ang-1及其m RNA表达水平上调,随时间延长Ang-1及其m RNA表达逐渐增高,72h达到高峰值,并通过与受体Tie-2结合,促进血管生成,提示脑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增加,启动缺血半影区血管新生和重塑。2.眼针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清中Ang-1含量,增加Ang-1及其m RNA表达增加,与受体Tie-2结合,启动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在时间和数量上调节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半影区的脑血流,恢复脑血流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45;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越峰;茅敏;陈新;牟欣;白杨;;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鹏琴;眼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凋亡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8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508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3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