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皮质颗粒与分子层对面部刺激反应的场电位特征
本文选题:小鼠小脑皮层 切入点:三叉神经感觉刺激 出处:《延边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外部信息通过爬行纤维和苔状纤维传入小脑皮层后,调节神经元活动,参与运动调节和运动学习,可是有关外部相关信息在哺乳动物小脑皮质中传递的细胞、突触以及动力学机制还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应用局部场电位记录结合药理学技术,研究小鼠小脑皮质颗粒层和分子层对感觉刺激三叉神经的场电位反应特征,明确感觉刺激诱发小鼠小脑皮层颗粒细胞层和分子层场电位反应动力学特征及药理学机制。 实验选用6-8周龄的昆明小鼠,经腹腔注射剂量为1.3g/kg的乌拉坦麻醉后,在小脑Crus Ⅱ小叶进行开颅术,开孔直径约为1.5毫米,仔细除去该部位硬脑膜后,用泵给暴露部位的脑表面持续灌流人造脑脊液;面部刺激选用一定压力的瞬间吹风刺激刺激相同侧胡须垫(5-500ms,50-60psi),刺激装置由电脑和膜片钳记录软件控制MASTER-8,并且与电生理信号记录同步进行;场电位记录部位选用颗粒与分子层,在记录的电极内部灌装20-30u1人工脑脊液,电极电阻大概为4-6MΩ;通过美国产膜片钳之放大器Axopatch-200B及Clampfit10.3数据收集软件记录面部刺激诱发颗粒和分子层的场电位反应;电生理实验数据分析采用膜片钳数据分析软件(版本10.3)。各组数据均用《均数±标准误》来表示,样本数用n表示。相关数据的统计学的分析应用SPSS软件(版本16.0),采用paired-T检验比较均数,当P小于0.05时,可以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本实验有如下结果: (1)在乌拉坦麻醉下,吹风刺激小鼠同侧触须垫可诱发分子层产生场电位反应,表现为如下波形:(1)N1,瞬间负极性波;(2)P1,大的正极性波,N1平均的振幅值为0.13±0.06mV, P1平均振幅值为0.36±0.08mV。反应潜伏期的平均值为13.21±0.32ms。吹风刺激结束可以诱发场电位反应(P2),但需要刺激时间大于60ms。 (2)A型GABA受体(GABAA)的阻断剂一方面完全地阻断了P1,并出现了N2,也就是第二个负波,表明信息经PF传人后产生N1,浦肯野细胞被抑制后产生由GABAA受体介导的P1, GABAA受体的活性被阻断后,面部刺激导致浦肯野细胞兴奋并出现了N2。 (3)吹风刺激可诱发小脑Crus II区颗粒细胞层产生场电位反应,当刺激持续时间为5-10ms时,可诱发单峰场电位反应。当刺激持续时间大于30ms时,吹风刺激诱发双峰反应,第一个峰值(N1)为刺激开始反应,其振幅的平均值为0.82±0.06mV,具有“全和无”特征。第二峰值(N2)为刺激结束反应,其振幅随着刺激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4)小脑皮质颗粒层对面部刺激的反应表现为很高的反应频率特性,刺激频率从1Hz-33Hz的刺激串,可诱发颗粒细胞层反应,但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在第一个反应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压抑现象。刺激频率大于4Hz时,第二个反应开始振幅显著减小(P0.05)。 (5)脑表面灌流TTX完全阻断感觉刺激诱发颗粒细胞层场电位反应,N1峰值降至给药前的4.6±1.31%(P0.001)。 本实验结论: 颗粒细胞层对感觉信息的传递具有高频、高保真特性,可精确反应刺激的开始和结束信息,对高频刺激反应存在反应压抑现象;与颗粒层相比,分子层对高频刺激敏感性低、保真性较差,对信息的传递具有明显的整合与延迟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Q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曼;刘晓华;孙娜;杜剑青;;电刺激延髓外侧网状核对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下行性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3期
2 张春玲;邱振戈;;基于人类视觉特性的影像匹配策略[J];测绘通报;2006年09期
3 罗艳琳;李俊发;陈昭燃;;疼痛注意研究的实验范式[J];重庆医学;2010年22期
4 屈继波;刘岭;;依达拉奉联用尼莫同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年33期
5 李辉;王亚云;李云庆;;痛与痒的区别[J];医学争鸣;2011年03期
6 吴建清;;学习、记忆的神经细胞学基础[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7 赵晔;郭义;;肌肉痉挛的临床治疗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1年07期
8 王超;赵晔;郭义;;针灸治疗肌肉痉挛临床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1年11期
9 黄智;梁文妹;李一欣;谢莉;;海洛因戒断、复吸对大鼠肾上腺髓质细胞神经肽Y表达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韩曼;孙娜;刘晓华;杜剑青;;脊髓NMDA受体对心包内注射缓激肽诱发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调节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玲玲;;麦粒灸临床特点及适宜病症[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玲玲;;麦粒灸临床特点及适宜病症[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梅梅;吗啡慢性戒断对伏隔核中型棘突神经元放电特性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晖;天麻有效成分组1210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赵希梅;视神经纤维自动识别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韩明友;生命的信息本质与生物进化机制的哲学探索[D];吉林大学;2008年
5 柴玉珍;非线性神经元电活动的数学模型及其分析方法与计算机仿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军杰;慢性应激与血压、血糖、血脂、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5-HTTLPR的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7 任晓暄;电针不同穴位对实验性类痛经大鼠镇痛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8 樊娟;神经营养因子-3的改造及其联合神经生物支架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陆健花;小脑间位核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李玉叶;三类神经元网络的时空动力学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丹;CDK1抑制剂汉黄芩素Mannich碱衍生物的成药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蔡张巍;三七皂苷作用于未缺血脑区减轻局灶脑缺血损伤的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唐言利;茶多酚对奥氮平诱导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其机制[D];暨南大学;2011年
4 曾昭菱;针刺对痛经大鼠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孟林伟;单次注射人工合成大麻素降低大鼠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文彬;下丘脑CRH预处理对电针调整慢性疲劳大鼠疲劳状态的影响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杨德;PBR在PCPA致失眠大鼠脑干中的表达[D];中南大学;2011年
8 吕娇娇;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贾学敏;针刺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与海马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关系[D];宁波大学;2011年
10 王秀超;糖尿病神经病理痛C纤维的传导丢峰[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4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63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