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4 16:54

  本文选题:心率变异性 切入点:星状神经节 出处:《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论讨于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i nterscal ene brachi al pl exus bl ock,ISBPB)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方法1、①45例将行上肢取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15例,三组ISBPB时局麻药均为罗哌卡因,容量分别为 0.375%40ml、0.5%30ml、0.75%20ml。②为研究左、右侧 ISBPB 对HRV影响的区别,另80例同样将行上肢取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依据预麻醉穿刺部位随机分为L1组20例左侧ISBPB给以0.5%罗哌卡因30ml、R1组20例右侧ISBPB绍以0.5%罗哌卡因30ml、L2组20例左侧ISBPB,给以0.5%罗哌卡因20ml、R2组20例右侧ISBPB,给以0.5%罗哌卡因20ml。2、各组研究对象术前6h禁食禁饮,入预备间给予咪达唑仑1mg,全数研究对象不予吸氧,给予常规监测(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心率 heart rate,H/R)、血压 blood pressure,BP)以及 SPO2。3、待患者一般情况平稳时,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全程监测患者HRV参数(LF、HF、LF/HF、SDNN、RMSSD、PNN50%)的数值变化,且预备间保持相宜的环境。4、全数患者于预备间在超声结合神经刺激仪下行ISBPB,30min后评价阻滞效果。取得完全阻滞的患者进行择期计划手术,阻滞效果不佳的患者给予镇痛:Fentany0.05mg,效果难以进行手术时将改变麻醉方法,则此患者将被移出该次研究对象。5、30min后记录臂丛所有支配部位的痛觉、运动组滞效果。同时术后返回病房后,继续追踪并记录痛觉阻滞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并观察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特别是窦性心动过缓和(或)低血压。6、统计分析全部数据分析采纳SPSS 17.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患者基本资料、注药前后的各主要HRV参数值及阻滞维持时间、阻滞节段数的离散趋势差异,离散趋势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方差分析后三组均数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三组患者的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使用χ2检验,②试验数据均为两两比较,HRV各参数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用Student' s t-test检验各参数变化差异。评价标准为P0.05有意义。结果 1、各组间所有患者体重、睡眠评分等一般资料无差别(P0.05)。2、三组患者ISBPB30min后神经节段阻滞总数比较,CBA(P0.05)。3、感觉阻阻滞维持时间:A组B组C组(P0.05),运动阻滞维持时间:A 组B 组C 组(P0.05)。4、L2组和R2组各一例患者因紧张致HRV分析时误差太大,被移出试验对象之外。阻滞前A、B、C三组患者HRV参数及生命体征无差别,注药后30min B、C组LF值明显减小(P0.05),B组SDNN值明显减小(P0.05),C组PNN50值明显减小(P0.05),B、C组LF值明显小于A组(P0.05),L1相比R1组和L2相比R2组,阻滞前各生命体征和HRV参数分别比较都无差别(P0.05),注药后30min,对比生命体征变化和HRV参数变化分别比较无差别(P0.05)。5、全部7组患者均按术前计划实施,未更改麻醉方式,A、B、C三组分别有2,2,1例加用芬太尼0.05mg镇痛,L1、R1、L2、R2四组分别有1,2,3,1例加用芬太尼0.05mg镇痛,七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无差别(P0.05)。结论0.375%罗哌卡因40ml、0.5%罗哌卡因30ml或20ml和0.75%罗哌卡因20ml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ISBPB均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阻滞后,不同浓度局麻药对HRV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浓度越大影响越大;且HRV的影响与左侧臂丛阻滞或右侧臂丛阻滞无相关联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涛;朱凤琴;丰浩荣;王祥和;;超声引导相同低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年04期

2 黄娟娟;胡焕盛;安小凤;张群英;朱凤琴;王祥和;;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年12期

3 陈美玉;黄武;李琛;范海燕;林玉连;;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4年11期

4 孙志国;张娟;胡万宁;蔡海峰;梁永平;;超声引导下穿刺与传统盲穿方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3年22期

5 陈书佩;方业明;郭来;;心率减速力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3年07期

6 王志娟;;窦性心动过速对心率变异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2年08期

7 郝崴;邵君;周杰;王静;武扬;刘玺芳;;老年人冠心病与心率变异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王娟娟;申岱;贾晓宁;李佩;梁禹;;心率变异性分析指标与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年11期

9 史本龙;詹朝双;庄君龙;邹磊;董平;朱亚文;林建;陶高建;许象成;孙栋;;星状神经节毗邻关系的解剖学研究[J];解剖与临床;2010年03期

10 高敏;;心血管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1659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659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e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