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糖皮质激素导致骨质疏松过程中骨量、骨转换标志物及雌激素水平的差异
本文选题:糖皮质激素 切入点:骨质疏松 出处:《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年02期
【摘要】:目的对比泼尼松龙(PRE)和地塞米松(DXM)致骨质疏松过程中对大鼠骨量和骨转换标志物、雌激素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3月龄SPF级雌性大鼠46只,随机分成4组:基线组(BL组)6只、年龄对照组(AM组)12只、泼尼松龙组(PRE组)14只、地塞米松组(DXM组)14只。BL组于实验开始时麻醉处死,其余各组分别予常规饲养,PRE组以5mg/kg PRE每天一次皮下注射,DXM组以1mg/kg DXM每周两次皮下注射,于干预后1、2、3个月(M1、M2、M3)分3批麻醉处死取材。每次取材时立即取子宫、肾上腺称重,并收集血清以检测血清内雌激素、PINP及β-CTX水平、收集腰1-3椎体以检测腰椎骨密度(BMD)。结果 PRE组各时间点BMD值[(0.183±0.027、0.230±0.005、0.259±0.014)g/cm2]及DXM组各时间点BMD值[(0.191±0.010、0.208±0.012、0.200±0.004)g/cm2]均较AM组[(0.251±0.014、0.275±0.009、0.281±0.008)g/cm2]明显下降(P0.05),其中DXM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且在M2及M3,DXM组BMD值明显低于PRE组(M2:P0.05;M3:P0.01)。PRE组干预初期,其血清雌激素水平(36.54±20.40μg/L)较AM组(148.74±40.33μg/L)明显降低(P0.01),但随着干预时间延长,M3时(130.85±18.95μg/L)增长至与AM组(126.64±69.12μg/L)相接近水平(P0.05),但在DXM干预下,雌激素水平在各时间点[(93.13±31.27、91.77±33.14、98.83±10.58)μg/L]均低于AM组[(148.74±40.33、140.01±28.46、126.64±69.12)μg/L](P0.05)。两种GC干预下,PINP及β-CTX均显著高于AM组(P0.01),且PRE干预后各时间点PINP水平[(1410.33±882.40、2089.23±1623.61、1546.88±644.68)μg/L]显著高于DEX组[(258.70±139.42、220.89±92.82、483.36±225.82)μg/L](P0.05)。结论地塞米松诱导骨量减少的能力明显强于泼尼松龙,这可能与其更大程度地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以及更有效地限制成骨有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prednisolone (pre) and dexamethasone (DXM) on bone mass, bone turnover markers and estrogen levels in rats. Methods 46 SPF grade female rats aged 3 month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baseline group (BL group, n = 6) and control group (n = 6). 12 rats in the age control group, 14 rats in the prednisolone group and 14 rats in the DXM group and 14 rats in the dexamethasone group were anesthetized and kill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The other groups were given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5mg/kg PRE once a day with 1mg/kg DXM twice a week respectively in the other groups. The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killed in 3 batches of anaesthesia at 1 and 3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uterus and adrenal gland were taken immediately at each time of sampling, and the adrenal gland was weighed.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PINP and 尾 -CTX in serum. Results the BMD value of PRE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0.183 卤0.027 卤0.230 卤0.005 卤0.259 卤0.014)g/cm2] and the BMD value of DXM group [0.191 卤0.010 卤0.208 卤0.012 卤0.200 卤0.004)g/cm2]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AM group [0.251 卤0.0140.275 卤0.0090.281 卤0.008)g/cm2], and the BMD value of DXM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AM group [0.251 卤0.0140.275 卤0.0090.281 卤0.008)g/cm2], and the BMD value in M2 and M3DXM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AM group (0.251 卤0.0140.275 卤0.0090.281 卤0.008)g/cm2). In PRE group, M2: P0.05and M3: P0.01. The serum estrogen level (36.54 卤20.40 渭 g / 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AM group (148.74 卤40.33 渭 g / L), but it increased to 126.64 卤69.12 渭 g / L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tervention time (130.85 卤18.95 渭 g / L). The level of estrogen in AM group [93.13 卤31.27 卤91.77 卤33.142.40 98.83 卤10.58 渭 g / 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AM group [148.74 卤40.33146.64 卤69.126.64 卤69.126.64 卤69.126.64 卤69.126.64 卤69.126.64 卤69.126.64 渭 g / L] at each time point. The levels of PINP and 尾 -CTX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AM group at each time point after PRE intervention [1410.33 卤882.400.2023 卤1623.611546.88 卤644.68 渭 g / L] compared with DEX group [258.70 卤139.42220.89 卤92.883.36 卤225.82g / L] P0.050.Conclusion the ability of inducing dexamine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dexamine is reduced. Better than prednisone, Thi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eduction of serum estrogen levels and more effective restriction of osteogenesis.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骨科;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学科建设专项基金(育苗工程)[2013LYM-0012] 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学者科研基金项目(KAB110133K04)
【分类号】:R5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波;杜春晓;李义凯;;硬膜外腔注射不同糖皮质激素对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年06期
2 曾洋;段晓红;孙伟;马方励;黄建华;;补肾阳方拮抗外源性糖皮质激素HPA轴抑制及分解代谢效应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8期
3 李洪涛;于雪峰;李登宇;任树军;;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辉;郑洪新;杨芳;王剑;张国哲;;补肾中药对地塞米松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肾组织TRPV5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5期
2 吴文,傅祖植;蛋白摄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骨质疏松[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年06期
3 李雪琼;沈芸;;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年03期
4 梁文娜;李西海;李灿东;甘慧娟;林雪娟;;骨免疫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骨重建失衡[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年02期
5 陈根强;许慧娟;马华鹰;汪志明;;比较唑来膦酸与利塞膦酸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中的疗效[J];重庆医学;2013年08期
6 李百举;杨乃龙;宋青青;张山山;;尿酸下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成骨细胞过程中11β-HSD1的表达[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3年01期
7 齐进;周寒冰;王晋申;左贵来;王弘毅;叶庭钧;邓廉夫;;糖皮质激素性骨量减少患者股骨头骨小梁微结构改变[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年03期
8 王金蕴;林煜;吴银生;黄云梅;林燕萍;;青娥方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组织MMP-9及血清TRACP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9 吴倩倩;于晓峰;童依丽;;炎症性肠病相关骨质疏松的若干研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年02期
10 刘俊峰;区钰强;;健骨止痛汤配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国医论坛;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盾;成骨分化中糖皮质激素信号通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吴胜勇;骨质疏松老年妇女骨密度及骨质量的多层螺旋CT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暴淑英;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预测和早期联合药物的干预效应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王平;运动性骨疲劳大鼠骨代谢与骨调因子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孙平;雷奈酸锶对激素诱导骨质疏松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对骨组织OPG/RANKL mRNA和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朱辉;以TRPV5介导的钙转运通路为靶点的补肾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苏俊声;从肾防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李丽莉;BMP-Smad信号通路的调节及其在成骨分化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3年
9 杨念恩;不同方式运动对生长期小鼠骨合成代谢和Wnt信号通路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吴登科;FRAX骨折危险因素与骨小梁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之间关系探讨[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意义[D];汕头大学;2011年
2 马小松;BMP2和TGFβ3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D];青岛大学;2011年
3 石磊;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对骨量变化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4 王跃斌;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对共育体系中成骨细胞表达IGF-I、TGF-β_1mRNA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5 司芹芹;降钙素对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及IGF-1与骨质疏松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6 黎兵;IGF-I对体外培养的奶牛成骨细胞骨形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7 孙岩;11β-HSD1,PPARγ和GR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相互关系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8 黄新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变化以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9 宫静;电针不同穴位对去卵巢大鼠HPO轴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李捷;补肾壮骨中药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骨超微结构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英华,孙琪,欧阳轶强,陈嘉,邹移海;肾阳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综述[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6期
2 温优良;梁兴森;林吕;李义凯;曾永长;;骶管注射疗法的药物配伍稳定性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罗国春,潘长玉,李江源,陆思珍;血浆ACTH、血清皮质醇测定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诊断价值[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0年05期
4 方勇;;骶管注射疗法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J];上海针灸杂志;2006年05期
5 邱颐;龚玉华;;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的全身作用[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6年01期
6 陆志东;陈志荣;;硬膜外移植自体髓核大鼠背根神经节的非压迫性损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02期
7 蔡兵;王望才;李绪贵;禹鲁民;;骶管注射疗法并发症及处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年03期
8 蔡定芳,沈自尹,张玲娟,,王文健;右归饮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抑制模型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4年04期
9 蔡定芳,沈时谋,陈晓红,沈自尹,张玲娟,刘彦芳;仙灵脾减轻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抑制神经内分泌免疫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01期
10 沈自尹;张玲娟;蔡定芳;陈晓红;;淫羊藿总黄酮和多糖对大鼠垂体—肾上腺—免疫网络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杰,于敬贺,姜炳春,英强;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1年02期
2 康健;别让骨质疏松症走近你[J];农家参谋;2001年10期
3 黄燕兴,黄新芳;从94800例住院患者分析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滞后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1期
4 常静;骨质疏松:涉及多学科的公众健康问题[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3年18期
5 王杰;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J];生物磁学;2004年02期
6 ;研究发现洋葱成分有助缓解骨质疏松症[J];食品科学;2005年06期
7 崔寿昌;;骨质疏松症的预防[J];中国健康教育;2006年07期
8 戴锦中;;骨质疏松症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17期
9 ;用计算机可以判断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8年04期
10 ;防骨质疏松 运动最重要[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伟民;阎华;朱东;赵双龙;;不同运动方式对骨质疏松影响的模拟研究[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石印玉;詹红生;;骨质疏松症诊断疗效标准[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薛俊玲;孙海岚;蒋宝泉;陈婷;杨剑;何秀梅;唐蓉;刘洁;;重庆市某中小学教师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其与营养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12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4 陈锦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鉴别[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杨迪生;;癌症治疗相关骨质疏松的诊治[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高海青;;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7 郑少雄;;骨质疏松症诊治及钙剂的临床应用[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8 李梅;;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症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吴启富;;常见风湿病所致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10 祝郁;刘炳坤;;脉冲响应法无创检测骨质疏松技术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忠厚;应在基层建立骨质疏松中心[N];健康报;2004年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 章振林(博士) 核医学科 马寄晓(教授);骨质疏松误区解析[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王言贵;怎样能知道患了骨质疏松症[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市四院 齐新生;骨质疏松症的防治[N];无锡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吴佶谊;绝经后妇女易骨质疏松[N];信息时报;2003年
6 朱国旺;防治骨质疏松我们共同的责任[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胡学明;骨质疏松症的最佳疗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8 潘 清 梁莺瑜;我国约有7%的人口患有骨质疏松症[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北京世纪坛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中心 宋秀霞;“女生”骨质疏松多属自找[N];保健时报;2006年
10 武警总医院骨科中心护士长 纪慧茹;防骨质疏松先下手为强[N];保健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骨质疏松症中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变化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马宗民;各向异性骨再造理论模型及骨质疏松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朱东;骨质疏松的过程模拟及高频低载振动对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曦;骨质疏松症相关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洪秀梅;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李秋军;骨质疏松脊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7 郭燕;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性状易感基因定位的系统遗传学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8 王建卫;骨质疏松对大鼠中晚期骨折愈合的影响及辛伐他汀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9 谭丽君;骨质疏松及肥胖相关表型的遗传变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厉孟;新型多孔自固化人工骨治疗骨质疏松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X;骨质疏松兔模型的建立与体外冲击波在骨质疏松局部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刘勇;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畅征;低强度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4 赵妍;定量CT测定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睿;持续与间歇1-7天振动对抗悬吊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林;带有时间历程的松质骨骨质疏松过程的模拟[D];吉林大学;2006年
7 雷巍;骨质疏松的模型计算及其光测软件的实现[D];吉林大学;2007年
8 谭锐泉;骨质疏松症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陈俊;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10 王顺丽;新疆老年男性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59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659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