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TRPV4-MAPK通路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7 06:52

  本文选题:神经病理性疼痛 + 痛敏 ; 参考:《山东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apthic pain, NP)在2008年被国际疼痛学会(Intre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下设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将神经病理性疼痛更新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按照损伤部位可分为周围性疼痛及中枢性疼痛两种类型。常见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三叉神经痛、根性神经病变(颈、胸或腰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嵌压性神经病变(腕管综合征等)、创伤后神经痛、残肢痛等等;常见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脑卒中后疼痛、脊髓空洞症疼痛、脊髓损伤性疼痛、缺血性脊髓病疼痛、压迫性脊髓病(脊髓型颈椎病、肿瘤)疼痛等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临床特点为:1、自发痛:是指在没有外伤及损伤性刺激的情况下,局部区域可出现疼痛;2、非伤害性刺激即可引起疼痛:疼痛可因为轻微的刺激或微小的温度变化而诱发;3、痛觉过敏-机体对正常致痛刺激可出现较强的痛觉反应;4、疼痛的性质多种多样:疼痛可表现为牵扯样痛、电击样痛、针刺样痛、烧灼样痛等;5、异常感觉:可出现感觉迟钝、麻木、瘙痒感等不适症状。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也相当复杂,最主要的原因可能由于神经系统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神经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外周和/或中枢敏化、背根神经节或脊髓内的胶质细胞活化、脑干或大脑皮层下行的抑制系统失能、神经元细胞离子通道发生改变等等,从而导致神经损伤、神经源性炎症、神经末梢兴奋性改变、交感神经系统异常以及神经的可塑性改变等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引发各类的疼痛表现。神经病理性疼痛2008年IASP推荐的诊断标准为:1、疼痛有明确的神经解剖范围;2、病史提示患者的周围或中枢感觉神经系统中存在相关的疾病或损害;3、至少有一项辅助检查证实了疼痛的分布范围符合神经解剖的范围;4、至少有一项辅助检查证实存在疼痛相关的神经系统的疾病或损害。目前,临床上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欠佳,一线用药为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钙离子拮抗剂以及抗抑郁药物,也可给以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钠通道阻断剂或局部给予利多卡因治疗,但临床上约有一半的患者疼痛不能得到有效缓解。根性神经痛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它的发生是由于脊神经根或神经节受到某些伤害性刺激(如腰椎间盘突出、脊髓肿瘤的压迫、腰椎管狭窄或炎性物质的刺激等)导致神经炎症、兴奋性增强而引起的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DRG, CCD)模型是实验研究中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成功后,CCD大鼠可出现自发性的疼痛、机械痛敏、热痛敏和异常疼痛,并且伴随有神经元自发性放电的增加、动作电位降低,且出现电流阈值降低。DRG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有多种离子通道,其中一种跨膜的离子通道: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中香草素受体亚家族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receptor 4, TRPV4)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前期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472006)发现TRPV4参与了CCD导致的DRG的高兴奋性、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乔内注释TRPV4反义核苷酸干扰序列后,CCD导致的疼痛阈值的降低可被部分逆转,而对大鼠的基础疼痛阈值无影响。但TRPV4传导CCD大鼠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的通路机制和分子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DRG是感觉信号传入通路上的第一级神经元,CCD模型中DRG神经元持续受压,导致神经元胞体兴奋性增加,电活化之后产生大量持久的异位放电,上行可引起脊髓和高位中枢的敏化,从而引起自发疼痛、痛觉过敏及触诱发痛等神经病理痛症状,所以说,DRG可以称为神经病理性痛的信号源;抑制损伤后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可以抑制慢性疼痛信号。产生放电的神经纤维主要包括介导刺痛的细的有髓鞘的Aδ类轴突纤维和介导灼痛的无髓鞘的C类纤维,且不同神经纤维在不同状态下的放电形式不同。我课题组先前的实验证明(基金号:81071597),TRPV4参与CCD模型中DRG的异常放电,但其传导异常放电的机制尚未明确;且TRPV4介导的DRG异常放电以哪类纤维为主,以及TRPV4的激活对放电形式的影响都需进一步研究。疼痛的传导起始于背根神经节中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经神经纤维的中枢端将伤害性信息传向脊髓背角,传入神经纤维的中枢端止于脊髓背角的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再发出上行神经纤维组成脊髓丘脑侧束等痛觉传导束,进一步将伤害性信息上传至背侧丘脑和大脑皮层,经加工整合最后产生痛觉。在CCD模型中,对DRG的慢性压迫,使其缺血、水肿,促进炎性介质释放,引起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将伤害性刺激信号传入脊髓背角,进而兴奋脊髓背角,产生痛敏和异常疼痛。脊髓背角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可能参与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敏化机制。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CCD后的外周敏化机制的研究,但脊髓背角作为伤害性信息传导通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进一步的研究。也有研究表明外周组织及神经的炎症使脊髓内TRPV1、TRPA1及TRPM8表达上调,而有关TRPV4在脊髓背角处的变化与疼痛信号传递的研究甚少。外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ed protein kinases, MAPKs)系统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中,主要包括ER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JNK(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和p38(高渗甘油反应激酶)三个亚系统,以磷酸化形式来发挥生物效应。MAPK信号通路分子接受细胞表面的受体传递的胞外刺激,并将其转化为胞内的转录和翻译后反应,从而将胞外刺激同胞内关键的调节目标联系起来,在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证实,MAPK信号通路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在炎性痛、神经瘤疾病、脊髓损伤以及部分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外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ERK、JNK和p38)通过对现有蛋白的表达后修饰以及对一些关键基因在表达时的转录调节,进而以其磷酸化形式来对在外周伤害感受器或者背角神经元产生的痛觉起维持和放大作用,而且局部注射MAPK家族的抑制剂可以明显抑制机械和热痛觉过敏。在CCD大鼠中,p-ERK的表达增加,抑制p-ERK的表达可导致DRG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CCD模型中,DRG持续受压后,TRPV4基因、蛋白的表达量增加,低渗溶液和4 α-PDD引起的TRPV4通道开放增加,通过TRPV4的电流内流增加,细胞内钙峰值升高。研究表明,细胞内Ca2+的升高可以使MAPK家族激活和磷酸化,从而介导MAPK发挥其生物作用。如离体和在体研究均证实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可使p38MAPK激活和磷酸化,从而介导机械痛敏及炎性痛敏。在染色体隐性多囊性肾病中,TRPV4亦可通过调节胆管上皮细胞内Ca2+的水平进而调节B-Raf/ERK的活性和表达。有研究表明C类纤维受到刺激时,ERK和P38发生磷酸化和活化,而A类纤维受到刺激时,ERK亦有部分磷酸化。CCD模型中, p-ERK表达增加,应用U0126抑制p-ERK的表达可导致DRG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产生动作电位的电流阈值和平均基强度升高。因此,我们猜测,CCD模型中,TRPV4参与了DRG持续受压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周敏化及中枢敏化机制,其中TRPV4通道的变化可调节MAPK通路的活性和表达,进而调节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外周敏化中的生物作用。基于以上研究进展,本研究采用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Real-time PCR、 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等方法研究TRPV4-MAPK途径在CCD模型所致痛敏和DRG神经元异常放电中的作用,同时研究了脊髓背角内TRPV4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变化,以期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探讨新理论。第一部分:TRPV4-p38 MAPK通路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目的1.研究干预TRPV4及p38 MAPK通路是否会影响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2.研究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RPV4与p38 MAPK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方法1.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制作采用体重约为180-220g的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购自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以水合氯醛(0.3ml/l00g体重)腹腔麻醉后,暴露右侧L4及L5椎间外孔,将直径0.63mm“L”形棒的一端沿L4及L5椎间外孔的前壁与脊柱斜向上成30。角插入椎间孔内,另一端位于椎间孔外。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依次缝合肌肉、腰背筋膜和皮肤,术中采用无菌操作,术后给予青霉素腹腔注射以预防感染。剔除术后出现自残现象或出现感觉完全缺失的大鼠。2.鞘内注射以异氟烷和氧气混合吸入麻醉大鼠。大鼠皮肤消毒后,以双侧髂棘连线与脊柱的交点定位L4/L5椎间隙,向下一椎间隙及L5/L6椎间隙进针,微量注射器针头沿食指尖端刺入椎间隙(针头方向略偏向前方),至有突破感,大鼠出现侧向快速甩尾,表明进入蛛网膜下腔,小心回抽,无血液回流,以1ul/s的速度缓慢推注,鞘注完毕后快速抽出微量注射器,按压注射部位约lmin,防止脑脊液漏出。结束操作,停止吸入麻醉,大鼠lmin内可恢复翻正反射。3.神经行为学测定-机械刺激缩爪反应痛阈的测量室温25℃,安静明亮,将大鼠置于长*宽*高分别为40cm*20cm*40cm的红色半透明玻璃笼内,底部及顶部无玻璃覆盖,底部铺以0.5cm*0.5cm的金属网格。大鼠适应环境20分钟后,以BME-404型电子式机械测痛仪进行测试。以针刺端垂直刺激大鼠足底第三、四趾间皮肤,大鼠出现缩爪或舔足现象视为阳性,记录刺激数值(G),每次刺激间隔5min,连续测5次,取其平均值作为统计变量。4. TRPV4和P38蛋白含量测定选取大鼠术侧L4及L5背根神经节,冰上快速取材,提取总蛋白,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方法分离蛋白,将分离后的蛋白条带转印至PVDF膜,用5%牛奶室温封闭2h,4℃一抗孵育过夜,二抗孵育2小时,显影。检测CCD术后及给予各激动剂和抑制剂后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及P38表达变化。5.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TRPV4及P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处死大鼠,用预冷的生理盐水和4%多聚甲醛依次灌注,先快后慢,待灌注液清亮后,快速冰上取出术侧L4及L5背根神经节,制作石蜡切片,92-98℃抗原修复15分钟,兔抗大鼠TRPV4及P38一抗4℃孵育过夜,HRP结合的二抗室温孵育2小时。DAB染色,苏木素复染,进行TRPV4及P38蛋白定位。6.异位放电记录造模后3-8天,大鼠水合氯醛腹腔麻醉(0.3ml/100g),小心去除腰骶段椎板,充分暴露腰膨大、马尾及L5背根神经节,切断L5外周端及周围交通支,以中断外周及其他节段的感觉传入;将大鼠背部两侧皮肤悬吊,形成浴槽,浴槽内加入适量37℃的人工脑脊液;分离L5神经节前纤维,轻放于引导电极上,用37℃的液体石蜡覆盖,参考电极刺入大鼠骶尾部皮下,通过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神经放电。结果1.鞘内注射激动剂及抑制剂后CCD大鼠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的变化CCD术后第二天大鼠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明显下降,持续至14天(P0.01),之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给予RR和SB203580后,与盐水组相比,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增高。给予4 α-PDD和anisomycin后,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明显降低。药物注射后2小时,反应最明显,没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2.CCD大鼠鞘内注射激动剂和抑制剂后TRPV4和p38蛋白表达的变化RR和4 α-PDD的使用浓度分别为1 nmol/L,10 nmol/L和100 nmol/L; SB203580的使用浓度为10 μmol/L,20 Wnol/L和40 μmol/L; anisomycin的使用浓度为5 μg/mL,25 μg/mL和40 μg/mL.鞘内注射1、2、4、8小时后检测TRPV4, p38和P-p38的表达变化。对照组CCD大鼠鞘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TRPV4, p38和P-p38的表达可被RR明显抑制(2-4 h for TRPV4; 1-8 h for p38 1-4 h for P-p38), RR对TRPV4和p38蛋白表达的影响具有剂量依赖性。鞘内注射4α-PDD后,TRPV4蛋白表达增高(2h),同时p38和P-p38的表达也上调,且具有剂量依赖性。鞘内注射SB203580可显著抑制p38和P-p38 (4 h for p38; 2-4 h for P-p38)的蛋白表达,但TRPV4 (1-8 h)的表达明显上升且不具有剂量依赖性。鞘内注射anisomycin后;p38蛋白表达显著增高(1-2 h),TRPV4的表达显著降低(1-8h),P-p38的表达无明显变化,无明显的剂量依赖性。3.CCD大鼠鞘内注射TRPV4和P38激动剂或抑制剂后蛋白分布的变化背根神经节内大、中、小神经元细胞内TRPV4和p38均有阳性表达(small 30 μm, middle 30 μm-40 μm, large 40 μm)。 CCD术后阳性细胞数目增加,并可被鞘内注射的激动剂或抑制剂影响。计数分析结果显示,TRPV4阳性的小体积神经元及总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鞘内注射RR和SB203580后,TRPV4阳性的小体积神经元及总神经元细数目减少(P0.01)。鞘内注射anisomycin后,与对照组相比,总的阳性细胞数目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CCD大鼠大、中、小体积的P38阳性细胞数目均明显增加,(P 0.05, large; P 0.01, medium, small and total)。鞘内注射SB203580后,P38阳性的小体积神经元和总神经元细胞数目均明显减少(P0.01),鞘内注射4 α-PDD (P 0.01)和anisomycin后(P0.01)P38阳性的小体积神经元和总神经元细胞数目均明显减少。4.鞘内注射TRPV4和P38激动剂或抑制剂对背根神经节异位放电的影响。正常对照大鼠很少出现异位放电,各组间异位放电的频率无明显差异。然而,RR组及SB203580组放电幅度明显减低(P0.01),4α-PDD和anisomycin组放电幅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1.干预TRPV4及p38 MAPK通路可影响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程度,TRPV4及p38 MAPK参与了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2.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与p38 MAPK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第二部分:MAPK通路参与介导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目的研究MAPK通路是否参与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与发展实验动物及方法1.实验动物及造模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购自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180-2208,室内层流滤菌,室内温度20+-2℃,每笼两只,维持12小时昼夜节律,水、食持续供给。大鼠笼内饲养适应环境7天后开始进行后续实验。所有动物实验已经经过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10%水合氯醛(300mg/100gi.p.)腹腔注射,将不锈钢棒插入右侧L4、L5椎间外孔,假手术组手术方式同手术组,仅不插入钢棒。剔除出现自噬、感觉缺陷及残疾的大鼠。2.行为学测试于术前、术后4天及给药后2小时进行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阂值测定。采用BEM-404型机械刺激仪(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检测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的变化。将刺激针对准大鼠足底第三、四足趾间皮肤,缓慢均匀施加刺激力,出现缩爪或舐足为阳性反应,记录此刻施加的力,间隔5min再次测试,重复5次,取平均值。3.蛋白免疫印迹术后4天,鞘内注射MAPKs抑制剂后2小时,处死大鼠,冰上快速取术侧L4、L5背根神经节。提取总蛋白,采用5%及10%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转印至PVDF膜上,5%牛奶室温封闭2小时,一抗4℃孵育过夜,HRP结合的二抗室温孵育1小时,发光显影。一抗为兔抗大鼠ERK多克隆抗体(1:1000, CST, USA),兔抗大鼠p-ERK多克隆抗体(1:2000, CST, USA),兔抗大鼠JNK多克隆抗体(1:1000, CST, USA),兔抗大鼠p-JNK多克隆抗体(1:1000, CST, USA),兔抗大鼠P38多克隆抗体(1:200, CST, USA),兔抗大鼠p-P38多克隆抗体(1:1000, CST, USA).4.背根神经节神经元p38, ERK, JNK免疫组织荧光染色采用5%异氟烷将大鼠深度麻醉,经预冷的生理盐水和4%多聚甲醛灌注后,取手术侧L4和L5被跟神经节,4%多聚甲醛4℃后固定过夜,脱水后石蜡包埋,制作不连续石蜡切片,切片厚度4um。一抗4℃孵育过夜,一抗分别为:兔抗大鼠ERK多克隆抗体(1:200, CST, USA),兔抗大鼠JNK多克隆抗体(1:200, CST, USA),兔抗大鼠P38多克隆抗体(1:50, CST, USA),采用小鼠抗大鼠NF200多克隆抗体(1:1,000, Abeam, Cambridge, UK)标记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二抗为Alexa Fluor 488标记的驴抗兔IgG (H+L)和Alexa Fluor 594标记的驴抗小鼠IgG(H+L),二抗混合后室温孵育2小时。DAPI染核10min后,采用抗荧光淬灭封片剂封片,观察。使用Olympus-u-rf1-t/dp 72自动荧光显微镜观察,采集图片,采用IPP.6进行图像分析,计数阳性细胞,每种抑制剂(SB203580, U0126 and SP600125)取6只大鼠。5. 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L4及L5背根神经节快速冰上取材,提取总RNA,测定浓度。p38, JNK, ERK和β-actin的引物序列分别为:p38 (forward,5'-CCTGCGAGGGCTGAAGTA-3'; reverse, 5'-ACGGACCAAATATCCACTGTCT-3'), JNK(forward,5'-AGCCTTGTCCTTCGTGTC-3'; reverse, 5'-AAAGTGGTCAACAGAGCC-3'), ERK1(forward,5'-CCAGAGTGGCTATCAAGA AG-3'; reverse, 5'-TCCATGAGGTCCTGAACAA-3'), ERK2(forward,5'-TGCCGTGGAACAGGTTGT-3'; reverse, 5'-TGGGCTCATCACTTGGGT-3'), β-actin (forward,5'-AGACCTTCAACACCCCAG-3'; reverse, 5'-CACGATTTCCCTCTCAGC-3').6.主要试剂SB203580(p38抑制剂,CST, USA,推荐浓度=40 Wnol/L), SP600125 (JNK抑制剂,CST, USA,推荐浓度=50 μnol/L) and U0126 (ERK抑制剂,CST, USA,推荐浓度=40 μmol/L).试剂采用DMSO溶解,储存至-20℃,鞘内注射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使用浓度,现用现配。结果1.CCD术后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的变化CCD术后4天大鼠术侧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明显降低(n=8 in each group, **P0.01)。 CCD诱导的机械痛敏可被SB203580, SP00125或U0126 (n=8 in each group,#P0.05)缓解,假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背根神经节内p38、erk及jnk蛋白表达的变化CCD术后,大鼠背根神经节内p38、erk及jnk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显著增高(n=5,*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CCD诱导的MAPKs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增高可被相应的抑制剂抑制(SB203580 for p38, SP600125 for JNK, U0126 for ERK)(p0.05,p0.01与CCD组相比).3.背根神经节内p38、erk及jnk基因表达的变化MAPK通路抑制剂不仅可以抑制CCD术后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p38,ERK和JNK蛋白表达,也可影响其基因表达。CCD术后大鼠背根神经节内p38,JNK和ERK基因表达上调(n=6,*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CCD诱导的MAPK基因水平上调可被其特异性抑制剂抑制(n=6,##p0.01与CCD组相比)。4. p38, ERK和JNK在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分布变化在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质及细胞核内p38, JNK和ERK均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CCD术后,NF200标记的大、中神经元细胞数目明显增加(n=6,*p0.05,**p0.01)。SB203580,SP600125或U0126鞘内注射后,NF200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n=6,#p0.05,##p0.01与CCD组相比)。NF200阴性的小体积神经元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结论1. MAPK通路参与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2.抑制MAPK通路可缓解CCD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第三部分: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脊髓背角TRPV4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变化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CD)后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亚族受体4(TRPV4)在脊髓背角中的蛋白表达及分布规律。方法1.实验分组选取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空白对照组5只,手术组25只(术后4天、7天、14天、28天各5只;免疫荧光组5只)。2.制备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手术方式同第一部分。3.行为学检测于造模成功后4天,7天,14天及28天,测量机械刺激缩爪反应痛阈,观察机械痛阈的变化。4.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及术后4天,7天,14天及28天,手术侧及对侧脊髓背角TRPV4蛋白表达的变化。5.免疫荧光技术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术后4天,手术侧与对侧脊髓背角TRPV4阳性细胞分布。结果1.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机械痛阈变化手术组分别于术前及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4天、7天、14天、28天测量大鼠机械刺激缩爪反应痛阈,对照组同时进行测量。与术前相比,术后4天,7天及14天时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n=5,P0.001);对照组不同时间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2.脊髓背角TRPV4蛋白表达变化于术后4,7,14与28天进行完行为学测试后取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4天及7天,手术侧脊髓背角TRPV4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n=5,p0.01);14天及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对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脊髓背角TRPV4阳性细胞数目变化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4天后,手术侧及对侧均存在TRPV4阳性细胞,荧光信号分布于胞质及胞膜上,轴丘处荧光信号集中。共5只大鼠,每只大鼠选取5张不连续切片,统计高倍视野内,脊髓背角TRPV4阳性细胞数目。相较于对侧,手术侧脊髓背角内TRPV4阳性细胞数目较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n=5,p=0.0008)。结论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机械痛阈下降的同时,手术侧脊髓背角内TRPV4蛋白表达上调及阳性数目增多,TRPV4可能参与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敏化机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华胜;;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背根神经节交感神经芽生的机制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24期



本文编号:2073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073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4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