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两种针刺方式辅助用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9 23:06

  本文选题:针刺 + 穴位 ;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年04期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非经非穴与针刺经穴辅助用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针刺非经非穴辅助麻醉,B组患者则给予针刺经穴辅助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肌松效应指标,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6 h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肌松起效时间和肌松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肌松维持时间显著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和术后6h镇痛药物用量均显著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头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经穴辅助用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延长肌松时间,改善术中和术后麻醉镇痛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效果优于针刺非经非穴。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acupuncture non-meridian and acupuncture acupoints fo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n = 45) and group B (n = 45). The indexes of muscle relaxation, the dosage of anesthetic during operation, the dosage of analgesic at 6 h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nset time and recovery time of muscle relax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maintenance time of muscle relaxation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osage of anesthetic and analgesic drugs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0.05) the incidenc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dizziness in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acupoints can effectively prolong the time of muscle relaxation, improve the analgesic effect during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reduce the risk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cupuncture at non-meridian point.
【作者单位】: 金华市中心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2832)
【分类号】:R24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勇;余曙光;刘旭光;李瑛;尹海燕;梁繁荣;;经穴特异性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童秋瑜;沈卫东;;针刺复合麻醉对机体保护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3期

3 王文礼;童秋瑜;付国强;黄建平;沈卫东;;针药复合麻醉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06期

4 李筱媛;李军;;“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非经穴点的设立——经穴特异性临床研究的方法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9年05期

5 王文礼;沈卫东;;国外针刺用于手术麻醉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研究概要(英文)[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年08期

6 王玲;王明山;马富国;丛丽;时飞;毕燕琳;;经皮穴位电刺激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及吗啡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7 王均炉;任秋生;裴圣林;郑瑞献;杨涛;虞慧畅;谢文霞;;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颅脑围手术期脑氧及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3期

8 唐炜;马文;傅国强;袁岚;沈卫东;;不同频率电针对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年02期

9 林舜艳;高巨;尹正录;周罗晶;陈鑫;;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年12期

10 于桂杰;傅国强;李富荣;李连红;郭丰;薛慧;贺坤;王剑;;长留针电刺激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效应观察[J];中国针灸;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乃刚;郭长青;;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思路及其规律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2期

2 陈佳;孙江川;常淑芳;;穴位镇痛在无痛分娩中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0年22期

3 司俊丽;肖建斌;招伟贤;;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针药复合麻醉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09年07期

4 黄淑俊;司俊丽;;经皮穴位电刺激法对乳腺癌患者术前焦虑的护理干预[J];广东医学;2009年08期

5 白小侠;田小平;;国内针灸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6 王鹏;陆翔;万四妹;刘更生;王振国;;针刺麻醉文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7 Jian Kong;Sharon Sun;;脑成像针刺研究的现况及未来[J];磁共振成像;2014年06期

8 欧阳娟;林乐迎;邹晓琴;黄诚;;100Hz电针刺激对脑组织和脾脏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9 欧阳娟;邹晓琴;黄诚;;100Hz电针刺激对脑组织和脾脏乙酰胆碱酯酶mRNA表达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10 刘斌;张东友;;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针灸学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方剑乔;张乐乐;邵晓梅;连林立;喻晓静;董振华;莫雅娣;;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肝的保护效应[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徐斌;喻晓春;高峻虹;陈采益;常晓娟;王玲玲;刘峻岭;;电针“郄门”、“后三里”穴不同组织心率、动脉压效应差异的研究[A];第十五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郑晖;梁繁荣;李瑛;;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古代及现代认识[A];中国针灸学会第九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晖;基于针刺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吴巧凤;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的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黄伟;超早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毛文超;疼痛类疾病安慰针刺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5 门聪;针刺神经电信号编码与解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胡博;CB1受体参与电针镇痛作用的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薛明;针刺神经数据分析的状态空间模型与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8 肖晟;电针改善不同年龄段大鼠创伤应激致免疫抑制的酪氨酸蛋白激酶Fyn机制[D];复旦大学;2012年

9 杨柳;电针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促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的相关机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马路遥;电针刺激在慢性心衰大鼠中通过抑制交感兴奋改善心脏功能和重建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维龙;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医药镇痛方案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2 刘学莲;针刺三阴交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影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陈婷;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影响的比较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司俊丽;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靶控输注技术在乳腺手术麻醉中效能评价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孙光华;电针郄穴对髋关节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张贵锋;外关穴特异性的PET脑功能成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7 杨阳;基于~1H_NMR的足阳明经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经穴—脑相关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张维政;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胃大部切除术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张松;合谷穴区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人体肌电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阚宇;慢性痛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累积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洪立,郭修田,司井夫,谷文英,李淼焱;电针对腹部术后镇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1期

2 金周淑,耿恩广,张露芬;胆经三穴及足三里对实验性急性胆囊炎不同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12期

3 王恒,李有长,陈虎;硬膜外阻滞术中针刺调理作用的观察[J];重庆医学;2004年11期

4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规[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5年01期

5 林舜艳;高巨;;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新进展[J];广东医学;2010年02期

6 李春梅;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发表《针灸临床研究规范》[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年04期

7 许佳年;肖达;徐维蓉;徐晓庆;余爱珍;;针刺对大鼠损伤脊髓组织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7年02期

8 石学敏;以针灸治疗为中心的中风诊疗体系[J];江苏中医;1999年08期

9 陈利民,余剑波;围手术期乳酸监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年10期

10 沈锦春,徐建国;围术期输注6%羟乙基淀粉溶液和复方乳酸钠对血液动力学和酸碱平衡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根诚;;针药结合提高针刺镇痛作用的临床应用与机理制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1年07期

2 刘道强;针刺镇痛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柯青,王廷华,赵有成;针刺镇痛及其机理[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年04期

4 王跃秀;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4年01期

5 庄鼎;推荐一本好书——《针刺镇痛机制与临床》[J];中国针灸;2004年12期

6 米晓峰,王维峰;针刺镇痛的机理及取穴原则探讨[J];山西中医;2005年04期

7 董礼,严隽陶,李善敬;疼痛与针刺镇痛[J];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08期

8 张长荣,刘晓慧;针刺治疗腹痛患者163例的疗效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贾红玲;张永臣;单秋华;;针刺镇痛的中医理论与西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J];针灸临床杂志;2006年09期

10 朱兵;荣培晶;贲卉;高昕妍;李宇清;;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J];针刺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兵;陈秀荣;王志强;王焕英;;(综述)近年针刺镇痛机制研究的梯阶进展[A];中国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会议专刊[C];1997年

2 吴根诚;王彦青;曹小定;;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之路——回顾及再思考[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3 王升旭;龚伟;;慢性炎性痛机理研究进展及其对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的启示[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暨“针灸治疗痛症及特种针法”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4年

4 吴根诚;李为民;王彦青;;针刺镇痛临床和基础研究再思考[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5年

5 许能贵;;针刺镇痛的基础研究[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暨“针灸治疗痛症及特种针法”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4年

6 丁明星;刘东明;胡长敏;陈建国;;针刺镇痛及其对机体免疫调节[A];全国兽医外科学第13次学术研讨会、小动物医学第1次学术研讨会暨奶牛疾病第3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施耀成;李惠;李海燕;段文娟;孟凡迅;陈尔瑜;党瑞山;;脂肪条带结构富集针刺镇痛效应物质实验观察[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5年

8 倪育飞;连庆泉;蒋培伟;徐永强;;针刺镇痛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A];2007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刘聪颖;贾新红;赵宇平;汤伟昌;;针刺镇痛的脉象变化规律研究[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迪;黄猛;丁光宏;;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局部结构的关系[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根诚;针药结合可提高针刺镇痛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付东红;国际疼痛大会关注针刺镇痛[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安徽省中医院 王金山;针刺为何能止痛[N];健康报;2007年

4 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针麻启示世界医学创新[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吴国冀 陈正秋;针刺镇痛的阿片受体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张东风;追踪针刺作用机制的探索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刘杏仙 金英;穴位注射治疗泌尿系结石绞痛[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8 ;疼痛要止不能忍[N];江苏科技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窦晓竹;“镇痛芯片”关闭疼痛“闸门”[N];江苏科技报;2007年

10 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 陈汉平;结合·组合·融合[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皓;针刺镇痛机制中内源性SS与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吕玉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在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王健;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针刺镇痛和针刺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乔云英;针刺镇痛中内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崔晓鲁;侧脑室注射抗生长抑素血清在炎症痛及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机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张迪;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及其对中医治疗过程中的物理刺激的敏感性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张永臣;生长抑素(SS)在针刺镇痛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孙君志;离心运动诱导骨骼肌细胞微管损伤的机制及针刺干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振营;冷热刺激与针刺镇痛平台的初步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刘妍;针刺镇痛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宋坤琨;针刺镇痛应用于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黄红;神经阻滞对穴位肥大细胞功能和针刺镇痛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尹文举;针刺缓解肱二头肌疲劳的表面肌电变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汪林英;针刺左、右侧合谷穴脑功能偏侧性的fMRI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陈瑾;急性佐剂性关节炎针刺镇痛后效应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国程;针刺镇痛对山羊中枢FOS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王俊英;电针镇痛的累积效应与下丘脑、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关系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10 李冬媛;针刺组块实验模式的基线评价及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3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083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6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