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管理

发布时间:2018-07-01 11:22

  本文选题:膝关节 + 关节置换 ; 参考:《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目前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TKA术中创伤较大,术后会带来极其严重的疼痛,因此很多患者会因顾虑术后疼痛而拒绝手术。目前认为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多年来,患者始终认为“疼痛是手术后的必然结果”,“尽量忍耐”,“若反复使用止痛药会成瘾、且副作用很大”。而这些顾虑不仅仅是患者的想法,很多医护人员也持有尽量减少止痛药用量的观点,仅在患者疼痛无法忍受时才给予药物控制。长期以来,患者不知不觉中背负上了忍受术后疼痛的“义务”。接受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中,75%的患者“担心术后疼痛”,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的患者“反映镇痛不足”。以人口和镇痛药物使用量为例,美国人口占世界的4.9%,镇痛药使用量占世界总量的58.7%;加拿大人口占0.6%,镇痛药使用量占5.8%;日本人口占1.0%,镇痛药使用量占2.1%;而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0%,镇痛药使用量仅占1.6%。可见,在我国,疼痛管理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常见的疼痛中,骨科疼痛的级别最高,患者因疼痛严重影响了术后功能恢复,并增加了全身各系统并并发症的风险。术后急性疼痛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会导致神经可塑性改变,逐渐转为慢性疼痛,同时会引发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极端情况下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从伦理及人道角度看,缓解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物质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随着超前镇痛等理念的普及、一系列新型镇痛药物的出现以及更为先进的镇痛技术的应用,TKA围手术期的规范化镇痛应运而生。 多模式镇痛最早由Dahlhe和Wall等提出,随着多模式镇痛在临床的推广,医疗工作者的观念不断更新,多模式镇痛已成为TKA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原则是联合不同的镇痛药物及不同的镇痛方式针对疼痛的不同路径进行干预,使不同药物的药效产生协同作用并使每种药物使用剂量最低化,从而达到最大效应/副作用比,实现平衡镇痛,减少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不利影响,有助于内环境稳定和术后康复。这些理念和方案包括:(1)超前镇痛理念:术前给予镇痛药物,以NSAIDs类药物为代表,可抑制环氧酶,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从而降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前列腺素水平,减低组织的疼痛敏感性,防止外周及中枢敏化的发生,从而减少手术创伤引起的炎症递质的释放,减轻神经源性水肿,抑制外周敏化,进而达到更满意的术后镇痛的目的。(2)新型长效镇痛药物:以帕瑞昔布为代表新型长效镇痛药物,作为第一个可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用的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兼顾了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超强镇痛效应,其镇痛效果确切,疗效持续时间长、副作用小,可显著降低TKA术后患者的疼痛感受。(3)周围神经阻滞:Asakura等报道通过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术后膝关节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4)局部浸润阻滞麻醉(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Pagnano等报道关节腔类注射布比卡因溶液,可显著缓解术后膝关节疼痛。 目前,关于TKA术后疼痛控制技术已有显著的进步,一个全面的多模式镇痛策略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有效的疼痛控制,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促进术后快速康复。通过不同药物、方法及不同时相进行镇痛,取得药物和方法间的协同效应以延长药物的生物相,有效减少伤害刺激和炎性介质释放,预防疼痛敏感化及异化,实现平衡镇痛,但因疼痛的产生和程度受躯体刺激、医源性、个体耐受程度、心理学等多因素的影响,个体间势必存在差异,多模式镇痛方案难以趋于一致,即使是同一药物方案,应用模式及效果亦千差万别,所以持续的调查研究是必要的,我们希望籍此研究,探讨临床工作中有关疼痛管理的争议之热点,辨别不同操作方案细微差距的真实效果,将临床经验循证化,并将结果应用于未来之工作,将有助于人工关节外科围手术期镇痛向个性化管理迈进。随着新的技术发展和创新,通过规范化、个体化的止痛技术在围手术期实现患者无痛和快速康复的理想目标,这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尤为重要。 第一章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局部浸润阻滞方案的疗效对比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术后疼痛反应强烈,甚至可达到“极度疼痛”。术后疼痛不但会影响到患者的满意度和术后关节功能的康复,也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膝关节周围的局部区域阻滞镇痛(即鸡尾酒疗法)是目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经常应用的镇痛方法,它作为多模式镇痛的重要一环,在术中和术后镇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各家单位所采用的配方几近类似,但注射的时间点尚未统一。我单位主要采用分阶段阻滞的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此方法与其他阻滞方法在临床效果方面的差异,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方法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年制定的膝关节OA诊断标准,在我科诊断为OA的患者共80例纳入本研究。采用的鸡尾酒配方为利多卡因0.2g+罗哌卡因75mg+吗啡5mg+美洛昔康15mg,加入40ml盐水中。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在术前准备完善后,手术前3天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日)。次日在全麻下行单侧TKA,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执行,术中采用密封信封法平均分为三组。A组(前期阻滞组):切皮前沿切口周缘皮下注射鸡尾酒10ml,切开皮肤后边显露边浸润注射,以30ml封闭于关节囊、韧带、肌腱止点处;B组(后期阻滞组):关闭切口前切口在关节囊、韧带、肌腱止点及皮下注射鸡尾酒40ml;C组(分段阻滞组):将A组和B组方法联合应用,术野显露时及关闭切口前分别注射鸡尾酒20ml;D组(不使用组):作为空白对照,不使用鸡尾酒。评价指标:术后2h、4h、12h、24h、48h疼痛视觉评分(VAS),术后72h内舒芬太尼及曲马多使用量,术后24h、36h、72h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以及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受试者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2,P0.01)。各组情况相同,F分别为8.58、7.11、4.74、14.60,均为P0.01。各组在术后4h时VAS评分均较前有小幅增加,4h后均呈降低趋势。从各时间点看,除了术后24h无显著差异(F=2.23,P=0.09),不同组之间是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的(P0.01)。不同方案在不同时间点不存在交互效应(F=1.81,P=0.06)。不同处理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见表1-2。受试者膝关节活动度术后不同时间点、不同组之间分别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方案在不同时间点存在交互效应(F=4.37,P=0.00)。不同处理组术后72h舒芬太尼及曲马多用量比较见表1-3。术后72h舒芬太尼用量组间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F=45.09,P=0.00),A组显著低于B、D组,B组显著高于C组,但显著低于D组,C组显著低于D组,均为P0.05。术后72h曲马多用量组间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F=28.10,P=0.00),A、B、C组均只显著低于D组,均为P0.05。采用超前镇痛的A组和C组,能够减少术后舒芬太尼和曲马多的用量,且膝关节的活动度恢复更快。住院期间仅D组中1例患者出现髌上囊上方的脂肪液化,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本研究着眼于术中“超前镇痛”和“药物联合镇痛”,通过前瞻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TKA术中采用局部浸润阻滞镇痛,可以有效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促进功能康复;而采用不同时间点阻滞的三组组间对比来看,分段阻滞法在整体上较其他两组具有优势,可以减少术后麻醉类镇痛药物使用量,并加快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主要与“超前镇痛”和“药物持续时间”、“药效叠加效应”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有关。第二章膝关节置换术后低温物理治疗对疼痛的影响 目的膝关节置换术的疼痛属于骨科大手术中最严重的一种,除了应用充分的药物镇痛以外,术后的低温物理治疗也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常规。但目前对于术后低温治疗的方法仍存在较多争议,主要存在间断低温和持续低温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研究即希望通过对比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间断水疗和持续水疗,来观察两种低温物理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2010.12-2011.12在我科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1例,其中2011.6-2011.12的60例患者纳入持续水疗组,此前的61例患者纳入间断水疗组。所有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后,均在腰麻下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按照分组予水疗护理。持续水疗组:使用Cry/Cuff水疗系统,持续水疗维持48h。间断水疗组:使用Cry/Cuff系统间断水疗,每次1h,6次/天,共维持48h。收集所有患者术后12、24、48h的疼痛VAS评分,关节肿胀度及引流量。 结果不同水疗方式对术后疼痛的影响如表4-2和图4-1所示。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有显著差异(F=204.40,P=0.000);随着时间的延长,疼痛呈下降趋势。在各时间点持续水疗组的疼痛程度均低于间断水疗组;不同水疗方式与各时间点间不存在交互效应(F=0.788,P=0.442)。 不同水疗方式对术后肿胀的影响如表4-3和图4-2所示。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肿胀有显著差异(F=93.36,P=0.000);随着时间的延长,肿胀呈下降趋势。在各时间点持续水疗组的肿胀程度均低于间断水疗组;不同水疗方式与各时间点间存在交互效应(F=6.945,P=0.001)。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单独效应,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肿胀程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 不同水疗方式对术后引流量的影响如表4-4和图4-3所示。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引流量有显著差异(F=18.600,P=0.000);随着时间的延长,肿胀呈下降趋势。在各时间点持续水疗组的引流量均低于间断水疗组;不同水疗方式与各时间点间存在交互效应(F=4.019,P=0.018)。分析两组内不同时间点的单独效应,持续组12h与24h的引流量有显著差异(P=0.000),但24h与48h的引流量已无显著差异(P=0.533);间断水疗组12h与24h的引流量无显著差异(P=0.487),但24h与48h的引流量无显著差异(P=0.010);提示持续引流可以更快的结束关节腔内的渗出。 结论持续水疗可以更明显的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并更快的结束关节腔内的渗出。 第三章疼痛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院后治疗是人工关节外科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极易忽视的部分,然而当前多数患者院后疼痛并未得到关注及规范化控制,因此导致术后3个月乃至更长时间内部分患者仍然存在膝痛及肿胀,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拟从疼痛与康复的关系出发,对照不同疼痛程度人群的康复进度,探讨人TKA术后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若达预期结果或可阐明TKA疼痛控制的重要性。 方法术后3月随访初次接受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82例,根据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回顾性VAS评分分为“无~轻度疼痛组”和“中~重度疼痛组”。测量患者大腿周径,与术前和术后5d大腿周径进行对比,对比组间大腿周径增幅差值。测量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与术后5d活动度对比,计算组间关节活动度增量差距。测量股四头肌肌力,与术后5d股四头肌肌力进行对比,计算组间股四头肌肌力增幅差异。 结果①不同时间点受试者大腿周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5,P0.01)。两组情况相同,F分别为22.54、13.59,均为P0.01。各组在术后5d时大腿周径均较术前增加,在3m时无痛~轻度疼痛组大腿周径恢复至术前水平,中度~重度疼痛组虽然较5d时有所下降,但较术前水平仍有升高。从各时间点看,术前及术后5d两组受试者大腿周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3m时两组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F=5.77,P=0.02)。不同组在不同时间点存在交互效应(F=3.20,P=0.05)。大腿周径的增幅在术后5d较术前两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23,P=0.22),但术后3m中度~重度疼痛组显著高于无痛~轻度疼痛组(t=15.45,P0.01)。②不同时间点受试者关节屈曲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0,P0.01)。两组情况相同,F分别为93.02、8.61,均为P0.01。各组术后关节屈曲活动度在术后5d时均有增加,在3m时无痛~轻度疼痛组由93.21±10.99°增加至110.93±12.54°,中度~重度疼痛组则由89.56±9.85°降低至82.18±12.03°,但仍较术前78.73±10.91°有所增加。从各时间点看,术前及术后5d两组受试者关节屈曲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3m时两组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F=124.70,P0.01)。不同组在不同时间点存在交互效应(F=42.55,P0.01)。③不同时间点受试者关节伸直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62,P0.01)。分组来看,无痛~轻度疼痛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P=0.28),而中度~重度疼痛组是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的(F=47.41,P0.01)。各组术后关节伸直度在术后5d时较术前均有少量减少,但在3m时,无痛~轻度疼痛组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中度~重度疼痛组则继续减少至6.73±5.89°。从各时间点看,术前及术后5d两组受试者关节伸直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3m时两组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F=97.64,P0.01)。不同组在不同时间点存在交互效应(F=44.08,P0.01)。④无痛~微痛组术后3m股四头肌肌力较术后5d显著增加117.21±22.45%。但是,中度~重度疼痛组术后3m股四头肌肌力增幅33.78±11.71%,与术后5d仅小幅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1)。 结论术后持续疼痛显著影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水平,导致关节肿胀消退迟缓、肌力恢复延迟、关节活动度减低和行走缓慢,从而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在今后患者的院后管理中需要对疼痛进一步规范化治疗。 第四章膝关节置换院后不同镇痛方案的疗效对比 目的TKA的目的之一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然而手术本身却带来术后额外的疼痛以及长时间的功能恢复期。本论文第三章已证明术后镇痛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且已有文献提示院后延长镇痛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但其方案仅局限于单纯口服药物治疗。在多模式镇痛和联合镇痛理念指导下,口服药物联合外用药物联合镇痛或可达到更好的镇痛疗效。本研究即在此设想下,着重探讨使用口服镇痛联合外用药物镇痛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做出指导。 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行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49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对照组患者为西乐葆0.2g bid+奇曼丁0.1g bid,共6周;治疗组患者为西乐葆0.2g bid+奇曼丁0.1g bid+扶他林(乳胶剂)tid,共6周;分别观察术后2w、6w、10w的VAS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 结果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术后2w开始静息、活动及夜间VAS评分逐渐降低直到术后10w降到最低,且术后2w时的降幅较大,随后降幅逐渐减小,且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P均为0.000);另外,术后2w开始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逐渐升高直到术后10w;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P均为0.000)。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与观察时间因素在静息及活动VAS评分存在交互效应(P分别为0.001、0.000);两治疗组之间与观察时间在夜间VAS、ROM、KSS不存在交互效应(P分别为0.452、0.120、0.424),则单独分析夜间VAS、ROM、KSS这三项指标不同观察时间点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治疗组的术后2w、6w、10w的夜间VAS评分都比对照组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均为0.000)。术后2w,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242、0.394),但6w、10w时出现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比对照组高。 结论对于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使用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的联合镇痛方案,可以较单纯的口服镇痛更好地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同时需向患者交待术后镇痛的重要性以提高坚持用药的依从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8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博;罗从风;;骨科相关软组织损伤局部冷疗[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年05期

2 韩传宝,钱燕宁,周钦海;术后镇痛对机体应激反应的调控[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年02期

3 叶亚萍;;局部冰敷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08年10期

4 饶世鸣;蒋乐佩;郑文娴;苏正;;持续性生物冰袋冷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减轻关节肿痛的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0年07期

5 闫铭;朱建良;邓路娟;李平;李晓军;于建华;;多模式超前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强度影响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3年10期

6 石鹏;沈若武;季爱玉;;急性肌肉软组织损伤后不同冷疗方式处理的组织学变化(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0期

7 宋国玲;袁善花;杨钦娟;;膝关节伤后早期冷敷镇痛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22期

8 王思群;夏军;魏亦兵;吴建国;;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的临床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年03期

9 谢燕崧;陈艺;宁军;;10%盐水冰袋持续冷敷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应用[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年06期

10 李军;王健;史占军;;周围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镇痛中的应用[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2087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087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4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