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基于肠道味觉受体探讨“脾在味为甘”理论内涵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4 08:32
【摘要】:研究目的: 近年发现胃肠道存在与营养物质代谢密切相关的甜味觉受体和信号分子,中医自古有脾在味为甘的理论,相关报道指出脾与肠道营养物质代谢关系紧密,同时通过健运脾胃法可调节食欲、影响机体能量平衡。与肠道甜味觉信号分子转导功能不谋而合,也与脾在味为甘的理论相应,因此从肠道甜味信号分子转导的新角度探讨脾的功能实质,有助于揭示脾在味为甘的理论内涵,同时在病理状态下研究脾与肠道甜味觉受体和关键信号分子的关系,也将有助于阐明中医从脾论治功能性腹泻有着现实的研究指导意义。 脾在五行属土,曰稼敛,“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脾胃为后天之本,有孕育和滋养万物之功能。而五脏中脾对应的五味中的甘味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土”的孕育和滋养方面。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的滋养,都要依赖脾胃的运化和散精作用,甘味药无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都要以脾胃的作用才能实现。脾主运化水湿的作用,脾阳不足无力运化水湿,水液不行、聚湿成饮,故临床上痰饮病,脾胃湿热病多会选择健运脾胃、利水渗湿为原则进行治疗,在利水渗湿药里,我们不难发现,众多中药其性味多为甘,有健脾利水渗湿之功效,这也是甘味入脾,脾在味为甘的体现。 本论文临床选取常见疾病功能性腹泻,其由于肠道功能失调而引发的疾病。功能障碍主要是指胃肠道在受外界某些不良刺激下而引起的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和蠕动障碍,进而对其消化、吸收和分泌等造成不良影响。当肠道内的食物不能被完全消化和分解时,消化液就会分泌增多,但是由于蠕动功能异常,消化液吸收减少,粪便内溶有的液体增多,导致粪便稀碎,进而导致每天排便的次数增多,由于不良刺激持续存在,功能性失调持续发作,最后功能性腹泻由此形成。 功能性腹泻当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肠。其致病原因有外邪、内伤及脏腑虚弱等,但关键在于脾脏本身。“湿多成五泄”“无湿不成泻”脾脏喜燥恶湿,外邪夹杂湿邪侵入人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致升降失司,运化不利,大肠传导失常,终致泄泻。内因在于脾脏本身虚弱,脾胃功能失调,脾失运化,气机升降失常,清浊不分,传导失司致泄泻。在发病和病变过程中外邪伤脾,脾虚生湿,两者相互影响。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脾虚为本,湿盛为标。病位在肠,主脏在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所以功能性腹泻必须从脾论治。 研究方法: 临床部分以功能性腹泻脾虚证病人为受试对象,实验部分建立对照研究观察生理状态及病理状态下(脾虚证)模型大鼠模型,通过健脾方案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十二指肠粘膜味觉通路中味觉受体第一家族(T1R1、T1R2、T1R3)及信号关键分子Gαgust、TRPM5表达以及免疫组化对Gαgust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尝试从肠道甜味觉信号分子与物质代谢新角度探讨脾功能实质,以揭示脾在味为甘的理论内涵。同时通过证实脾、肠道甜味觉信号通路、物质代谢三者的密切关系,揭示中医药从脾论治功能性腹泻的作用机制。 1临床研究观察 临床研究对象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名医诊室门诊病人,观察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证型符合者纳入;西医的诊断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功能性腹泻每个证型选择例数20例。所有受试对象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脾胃虚弱服用健脾Ⅰ号方,脾胃湿热组服用健脾Ⅱ号方,每次20ml,3次/日,疗程4周。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中医主要及次要症状临床疗效。 2临床实验研究 胃镜均采用Olympus公司GIF-XQ260,胃镜下钳取治疗前后十二指肠粘膜组织2块,粘膜取出后放入装有液氮的冻存管里备用,采用Western blot、QPCR法检测两组功能性腹泻患者治疗前后十二指肠粘膜味觉通路中味觉受体第一家族(T1R1、T1R2、T1R3)及信号关键分子Gαgust、TRPM5表达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甜味觉信号分子Gαgust表达情况,取材前需向患者本人或其家属解释本次取材目的,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进行取材。 3动物实验研究 SPF级SD大鼠,体重为160-200g,共60只,雌雄各30只,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编号SCXK(粤)2013-0020,随机分成5组:脾虚模型组、脾虚自然恢复组、脾虚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及肾虚对照组。脾虚模型组以厚朴、枳实、大黄煎剂,隔日一次灌喂,同时隔日喂食,造模7周。脾虚自然恢复组喂养方式同第一组,3周后,改为正常饮食,脾虚自然恢复时间为4周。脾虚治疗组喂养方式同第一组,3周后,予健脾Ⅰ号方煎剂,每日一次灌喂。治疗时间为4周。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肾虚组适应性喂养3周后,每日给予2%腺嘌呤混悬液(2g/100ml生理盐水)2m1,灌胃4周。造模7周后,将大鼠麻醉处死后,动物解剖后,取十二指肠组织,放入冻存管,置于液氮中备用。采用Western blot、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味觉通路中味觉受体第一家族(T1R1、T1R2、T1R3)及信号关键分子Gαgust、TRPM5表达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甜味觉信号分子Gα gust表达情况。 研究结果: 1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在所相对应的脾胃虚弱组和脾胃湿热组中,健脾Ⅰ、Ⅱ号可明显改善大便性状、排便次数等主要症状,且能有效改善功能性腹泻患者的神疲懒言、食欲不振、肠鸣等次要中医证候,并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 2临床实验研究 经治疗后功能性腹泻患者两组肠道味觉受体细胞及关键信号分子Gαgust、TRPM5的蛋白表达均有升高。脾胃虚弱组治疗前后肠道味觉受体T1R1、T1R2、T1R3、Gα gust及TRPM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脾胃虚弱组肠道味觉受体第一家族(TIR1、T1R2、T1R3)及信号关键分子Gαgust、TRPM5表达与经健脾Ⅱ号方治疗后的脾胃湿热组肠道味觉受体第一家族(T1R1、T1R2、T1R3)及信号关键分子Gαgust、 TRPM5表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脾虚治疗组中味觉受体细胞T1R1、T1R2、 T1R3、Gαgist、TRPM5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虚自然恢复组、脾虚模型组、肾虚对照组中味觉受体细胞TIR1、T1R2、T1R3、Gαgust、 TRPM5表达量均低于脾虚治疗组,与脾虚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研究结论: ①功能性腹泻可从脾论治。②健脾法可以明显缓解功能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大便性状、减少排便次数等主要临床症状。③健脾法可影响肠道甜味觉受体及关键信号分子表达并干预TlRs-Gαgust/PKCβ2味觉通路的转导。④脾虚证的发生机制与肠道甜味觉受体及关键信号分子表达异常有关。⑤健脾法通过影响肠道甜味受体及其信号分子表达,干预味觉通路转导,恢复脾主运化功能,与中医“脾在味为甘”的理论一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云,陈小野,郭育芝,孙刚,朱观熙,杨畔农,王安民,傅湘琦,柳和培,王玉萍,李乐红,王昕,向丽华,王乃琪;劳倦和饥饱引起的大鼠脾虚证模型的造型及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年02期

2 严茂祥,陈芝芸,项柏康;脾虚证大鼠血及结肠组织胃肠激素的变化[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2期

3 战丽彬;刘莉;路小光;宫晓洋;;脾阴虚证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2期

4 李蕾蕾;;α-味蛋白与味觉感受[J];动物医学进展;2006年05期

5 严桂珍,郑家铿,许少峰,李奕棋,吴敏怡,王芗斌;巳申亥时辰不同疗法对脾阳虚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傅晓晴,林若勤,武一曼,胡望平,陈敏,徐翔宇,吴绍銮,陈秀芳;腺嘌呤制作肾阳虚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的生化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林心舜,冯亚,,蒋向荣,林平;脾虚小鼠的吞噬细胞功能状态及健脾合剂对其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8 雷英;刘丽莎;张帆;侯茜;;参苓白术散对脾虚证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差异蛋白质组分影响的初步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刘丽丽,高月;蛋白质组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5年02期

10 陈家旭;中医脾虚证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年08期



本文编号:2352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352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2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