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临床应用和作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9 09:17
【摘要】:第一部分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目的:观察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 NAVA)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肺气体交换、呼吸力学和人机同步性的影响,探讨NAVA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作用。方法:对于10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分别先后给予SIMV和NAVA模式通气各60min,在模式选择顺序上采用随机化处理。比较2种模式下肺气体交换(pH, PaCO2、PaO2、FiO2、PaO2/FiO2)、呼吸力学(自主呼吸频率、平均气道压、吸气峰压、EAdi信号幅度、吸气分钟通气量、吸气潮气量及呼吸做功)、人机同步性(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神经性吸气时间、机械性吸气时间、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内EAdi增加幅度、神经性吸气时间内EAdi增加幅度)等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儿在应用SIMV和NAVA两种模式下动脉血pH、PaCO2、PaO2、 PaO2/FiO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 NAVA模式下PIP与神经性吸气时间内EAdi增加幅度呈线性相关(R2=0.757,P0.05),机械性吸气时间与神经性吸气时间呈线性相关(R2=0.753,P0.05)3.呼吸力学指标比较:患儿在NAVA模式时PIP、EAdi-peak、EAdi-min、自主呼吸频率、呼吸做功均呈降低趋势,VTi/kg和VTi/EAdi-peak较SIMV模式增大(P0.05)。4.同步性指标比较:(1)吸气时间:SIMV模式比NAVA神经性和机械性吸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2)延迟时间:SIMV模式比NAVA吸气触发和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明显延长(P0.05)。(3) EAdi增加幅度:SIMV模式下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内EAdi增加幅度和神经性吸气时间内EAdi增加幅度较大(P0.05)。(4)吸气触发延迟与神经性吸气比例:SIMV模式下吸气触发延迟时间与神经性吸气时间比例较高(P0.05)。结论:本研究验证了NAVA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短期有效性,与SIMV相比NAVA能改善患儿人机同步性,能以较低的气道压力达到同样的气体交换,减少呼吸做功,从而更好地实现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第二部分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对新生兔机械通气呼吸力学和同步性的影响目的:观察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于新生兔机械通气中呼吸力学和同步性的影响。方法:以24只日龄5-7天的普通级新生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6只,机械通气组18只(NAVA组6只、压力支持PSV组6只、压力控制PCV组6只)。机械通气三组通气支持水平分4步递增:NAVA支持水平由1.0cmH2O/μV起步,每隔10min增加1.0cmH2O/μV直至4.0cmH2O/μV; PSV压力支持水平由5cmH2O起步,每隔10min增加5cmH2O直至20cmH2O; PCV压力控制水平由5cmH2O起步,每隔10min增加5cmH2O直至20cmH2O;最后调整三种模式初始吸气压力至相同水平并继续通气6小时。观察不同压力支持条件下和不同模式之间呼吸力学和同步性指标的差异和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压力支持水平对呼吸力学的影响:(1)三种模式随压力支持水平增加,EAdi峰值、神经性吸气时间内EAdi增加幅度、中枢呼吸频率逐渐降低(p0.05)。(2) NAVA模式PIP与AEAdi-NTixNAVA level的乘积成明显线性相关(R2=0.921,p0.05), PIP和VTi不与支持水平呈同步增加趋势,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内EAdi增加幅度无差异。(3)随PSV和PCV支持水平增加,PIP.VTi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内EAdi增加幅度PSV 5cmH20组高于其余PSV组(p0.05)。2.不同压力支持水平对同步性的影响:(1)随NAVA支持水平增加,各组间吸气触发和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Td, Cd).神经性和机械性吸气时间(NTi,MTi)无统计学差异(p0.05)。(2)随PSV支持水平增加,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Cd)逐渐缩短,甚至出现呼气提前切换(p0.05),神经性吸气时间(NTi)逐渐延长(p0.05),吸气触发延迟时间(Td)在PSV 15cmH20组较其余PSV组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械性性吸气时间(MTi)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PCV模式下随压力水平变化吸气触发提前或延迟外,还出现了无效触发(无EAdi信号时触发通气以及有EAdi信号无触发通气),各组间不同步比例波动于36.67%-54.17%,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PCV压力水平增加,神经性吸气时间(NTi)逐渐延长(p0.05),机械性性吸气时间(MTi)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种通气模式间呼吸力学和同步性指标的比较:(1)经6小时通气后,NAVA模式PIP.EAdi峰值、△EAdi-NTi幅度、中枢呼吸频率较低;PCV模式△EAdi-Td和△EAdi-NTi幅度相对其余2种模式较高;PSV模式中枢呼吸频率较高(p0.05),三种模式VTi和EAdi基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相比其余2种模式,AAVA吸气触发延迟时间(Td)较短,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Cd)、神经性吸气时间(NTi)、机械性吸气时间(MTi)明显延长(p0.05),Td/NTi和△EAdi-Td/△EAdi-NTi比例较低(p0.05)。4.三种通气模式间呼吸力学和同步性指标变异系数的比较:相比其余两种模式,NAVA模式PIP、VTi、△EAdi-NTi、机械性吸气时间MTi变异率较高,吸气触发和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Td、Cd)、△EAdi-Td、Td/NTi、 △EAdi-Td/△EAdi-NTi变异率较低(p0.05)。结论:1.三种模式随压力支持水平增加,EAdi和中枢呼吸频率均有逐渐降低趋势,高水平PSV和PCV易出现过度支持和抑制呼吸,结合EAdi和中枢呼吸频率有助于呼吸机压力的设置和调整。2.随压力支持水平增加,NAVA触发转换同步性无差异,不同压力水平PSV和PCV同步性差异变化较大,不同步比例较高。3.相同压力支持水平下NAVA相比PSV和PCV呼吸负荷较低,同步性较好。4. NAVA呼吸力学指标更符合呼吸生理变化,同步性变异系数更稳定。第三部分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对新生兔膈肌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研究NAVA、PSV、PCV三种通气模式和不同通气时间对膈肌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NAVA模式在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中的作用。方法:将42只日龄5-7天的普通级新生新西兰兔随机归入对照组、NAVA3H组、NAVA6H组、PSV3H组、PSV6H组、PCV3H, PCV6H组。机械通气各组分别行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进行气管切开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设置如下:NAVA组EAdi触发0.5μV,吸气时间设为EAdi幅度降至峰值的70%停止供气并切换为呼气,FiO2 21%, PEEP 2cmH2O, NAVA level调整至PIP与PSV和PCV相同(2.5-3.0 cmH2O/μV); PCV组FiO221%, PEEP2cmH2O,压力控制水平(PCabove PEEP) 15cmH2O,吸气时间0.33秒,呼吸频率40次/分;PSV组FiO221%,PEEP 2cmH2O,压力支持水平(PS above PEEP) 15cmH2O,流量触发0.3L/min,吸气流速下降至峰流速20%时,吸气向呼气转换。三种通气模式各选取3小时(3H)和6小时(6H)两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6只新生兔。在通气结束时间点放血处死,对照组不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腹腔注射麻醉后立即处死。实验对象取膈肌组织电镜下膈肌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TUNEL方法检测膈肌细胞凋亡率;以及RT-PCR检测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1.膈肌超微结构的观察:三种模式在通气3小时后均出现Z线部分模糊,肌纤维间线粒体开始出现肿胀,肌原纤维排列较整齐,肌节较完整、清晰;PSV3H组脂质空泡形成;PCV3H组肌纤维间线粒体肿胀较明显伴嵴变形。通气6小时后NAVA6H组和PSV6H组线粒体肿胀进一步加重,肌原纤维排列开始出现疏松,PSV6H组较多脂质空泡形成,PCV6H组部分肌原纤维溶解断裂,排列疏松且不规则,肌丝出现裂隙,Z线部分消失;肌纤维间线粒体肿胀明显、外膜消失、部分线粒体呈絮状、髓样变。2.各组膈肌石蜡切片经TUNEL方法检测膈肌细胞凋亡指数(AI), PCV3H组明显高专NAVA3H和PSV3H组(p0.05),6H各组均较3H各组增高(p0.05),PCV6H组明显高于NAVA6H, PSV6H组(p0.05)。3. Caspase-3 mRNA的表达:PCV3H组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通气3H三种模式比较无差异(p0.05),三种模式通气6H组均较对照组和通气3H组增高(p0.05),PCV6H组较NAVA6H组和PSV6H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1.相比于PCV模式,NAVA和PSV可减轻对于膈肌纤维的结构损伤。2.膈肌细胞凋亡可在机械通气早期出现,凋亡比例随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而增高,相比于PCV模式,NAVA和PSV模式可减少膈肌细胞凋亡比例。3.膈肌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随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而增高,相比于PCV模式,NAVA和PSV模式可减少Caspase-3 mRNA表达。4.部分支持通气模式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雁,谭兰;吉兰-巴雷综合征机械通气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4年03期

2 尤荣开;杨兴易;蒋贤高;邵朝朝;;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时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测定及其意义[J];临床急诊杂志;2004年04期

3 ;关于召开第2届机械通气高层研讨班的通知[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年02期

4 ;机械通气撤机方案[J];现代医院;2010年04期

5 ;机械通气撤机时机及条件[J];现代医院;2010年04期

6 郭利民;;ICU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7期

7 王正维;魏立平;何晟;蔡耀权;;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9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20期

8 廖穗丰;李爱花;马丽珍;陈文婷;;心理干预在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年08期

9 招强光,,袁正源,黄丽霞;机械通气下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应用体会[J];医师进修杂志;1996年09期

10 秦正良,陈心岭;机械通气并发院内绿脓杆菌肺部感染27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惠琼;谭秀莲;;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机械通气的护理思考[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复苏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秦英智;;机械通气的新模式,我们真的需要吗?[A];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2011暨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年会汇编[C];2011年

3 于湘友;;机械通气对颅内灌注的影响[A];重症呼吸——肺与多器官衰竭——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重症呼吸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玉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与护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周红;;ARDS机械通气期间监护体会[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高秋琦;林锡芳;王丹;;机械通气期间腹泻的预防[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树云;;急诊加强治疗病房机械通气临床资料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高景利;李晓岚;赵宏艳;闫秀纵;马宇杰;梁静涛;张建军;魏泽林;;机械通气治疗肺内/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较研究[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陈琳;朱惠莉;;老年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的若干问题[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10 陈广秀;邹玉珍;;机械通气的护理进展[A];全国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清泉;围机械通气治疗期的中医药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记者 刘道安;天津第三中心医院两项机械通气研究成果通过鉴定[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3 ;重症医学 救治理念获更新[N];健康报;2012年

4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高德伟;重症COPD宜早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正;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临床应用和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王春飞;基于模糊逻辑的机械通气辅助决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3 李雪花;机械通气对新生猪神经系统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泓;机械通气对心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胡洪波;机械通气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或/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彬;整合素αVβ3在机械通气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刘海沛;发育肺生长因子表达与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雷迁;主动脉弓手术后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室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朋;机械通气在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的临床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2 郭炜妍;机械通气中计划性脱机与经验性脱机的比较[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任俊明;不同预处理对机械通气大鼠肺PAI-1表达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沈合金;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因素的分析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5 王颖;机械通气在重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6 张智健;老年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7 周健;护理管理干预对机械通气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晓红;肺复张术对ARDS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6年

9 赵旺;右美托咪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1年

10 赵有为;机械通气方式对新生猪肺炎症因子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9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369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1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