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借助古代方剂数据库和现代中医临床文献,揭示过敏性鼻炎与相关中医病症古今证治规律,确定首选和常用的药物与药对;筛选出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中药小复方。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复方玉屏风颗粒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动物的干预效应,为治疗过敏性鼻炎小复方的优化及作为候选药物用于新药研发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1过敏性鼻炎辨证规范化的研究通过考察权威文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不同版本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并利用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结合临床各家的辨证分类,揭示过敏性鼻炎辨证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2复方玉屏风颗粒干预过敏性鼻炎的药效学研究实验将8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中阳对照组、西阳对照组、复方玉屏风颗粒低剂量组、复方玉屏风颗粒中剂量组、复方玉屏风颗粒高剂量组。分组后先对除空白组外的其他各组大鼠实施过敏性鼻炎模型造模。造模主要分三个阶段——基础致敏、强化致敏与激发阶段。造模成功后,对各组的大鼠打喷嚏、流鼻涕抓搔鼻部的现象观察30min,并记录下来。之后对中阳对照组、西阳对照组、复方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药,所有治疗组连续给药14d。在分组前、造模后与给药结束后分别将大鼠称重,计算出造模期间大鼠体重的改变(造模后体重-造模前体重)与治疗期间大鼠体重的改变(给药结束后体重-造模后体重)。给药治疗结束后,首先对每组大鼠打喷嚏、流鼻涕、抓搔鼻部等症状观察30min并记录。然后将大鼠禁食一夜,于隔日将大鼠处死,取材。所需主要标本主要为大鼠双侧鼻黏膜与大鼠血清。使用乙醚将大鼠麻醉后,用手术刀切开大鼠胸腔,将主动脉血管充分暴露,用采血针将大鼠血液采入离心管,静置一段时间后高速离心,取上层血清备用。采血结束后,使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将鼻黏膜剥下后放入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24h制作石蜡切片。数据均采用spss 17.0处理,以?x±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揭示过敏性鼻炎辨证规范和临床辨证存在问题和成因全面比较权威文献对过敏性鼻炎建立的辨证标准,剔除重复后,实得肺虚感寒证、肺虚邪袭证、肺气虚寒证、肺脾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亏虚证、肾虚证、肾阴虚证和肺经伏热证9证。学术界又将本病辨证毫无节制地扩展到43种。而所辨诸证的症状构成同样纷繁复杂,混乱无序。过敏性鼻炎肾阳亏虚证所属症状竟然高达57个,出现大量与疾病无关的虚拟症状。过敏性鼻炎辨证规范和临床辨证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抵消了本病辨证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2药效学实验证明小复方的干预效应2.1复方玉屏风颗粒对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在灌胃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的打喷嚏、搔鼻的情况分别观察30min,并计数打喷嚏、搔鼻的次数,满足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其中复方玉屏风低剂量组的喷嚏、搔鼻次数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复方玉屏风中、高剂量组、辛芩颗粒组、氯雷他定组由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复方玉屏风中、高剂量组、辛芩颗粒组、氯雷他定组对改变AR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2.2复方玉屏风颗粒对模型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由鼻黏膜石蜡切片可以看出,空白组鼻黏膜无肿胀,黏膜光滑,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鼻黏膜较为肿胀,且有炎性浸润。小复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病理形态相去不远,肿胀程度与水肿都较为严重。中剂量组则明显好了很多,但是也伴有微细管破裂。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的鼻黏膜组织形态接近空白组,但是还有轻微的炎性浸润。说明AR发病时,会因黏膜肿胀引起鼻塞不通等鼻部症状,而炎性反应也会引起鼻涕大量增多等相应症状。经过治疗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并未完全与空白组相同。2.3复方玉屏风颗粒对模型大鼠血清IgE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空白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血清Ig E浓度有显著差异,Ig E作为临床血液检测确定AR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由提呈细胞将过敏原提呈后,增加Th2细胞的分泌因子,从而诱导B细胞分化合成。故AR模型大鼠中的Ig E明显高于空白组大鼠。经过给药治疗后,氯雷他定组、复方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的血清Ig E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说明各治疗组给药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大鼠血清Ig E含量的作用。虽然从数值来看,辛芩颗粒组中的血清Ig E含量比模型组要低,但经统计软件比较,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辛芩颗粒对降低血清Ig E含量并无治疗意义。2.4复方玉屏风颗粒对模型大鼠血清组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的血清组胺含量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AR对机体血清组胺含量的改变有影响。组胺是血清免疫球蛋白Ig E,经由血液循环,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后,释放的特异性炎症因子。各治疗组经治疗后,氯雷他定组、辛芩颗粒组、复方玉屏风颗粒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以上四组对通过抑制组胺分泌达到控制鼻部变应反应的治疗效果显著。玉屏风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有差异,与空白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低剂量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不能使模型大鼠血清组胺的含量降低至正常大鼠的水平,说明其治疗效果不及高、中剂量组。2.5复方玉屏风颗粒对模型大鼠血清IL-4的影响空白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血清IL-4含量有明显的差异,证实了AR模型大鼠会因变应原的刺激,促使TH2细胞释放IL-4等炎症因子。统计结果显示,氯雷他定组、辛芩颗粒组与复方玉屏风高、中剂量组对抑制大鼠血清IL-4的分泌具有治疗作用,其中氯雷他定组、辛芩颗粒组与复方玉屏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三组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比较均值,氯雷他定组是降低IL-4疗效最好的组别。结论:1过敏性鼻炎辨证失范非常严重,导致临床辨证高度离散,丧失了规范化、标准化和客观化,本病辨证论治经验也难以取法。鉴此,应当对通过全面考察甄别,剔除与本病无关的虚拟症状和借以抽象出来的虚拟证,进而建立完整、客观、统一以及权威的过敏性鼻炎辨证标准。2药效学实验证明,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临床筛选出的复方玉屏风颗粒,能够降低模型大鼠在AR发病期时的鼻部症状,缓解发病时的痛苦;高剂量组的鼻黏膜肿胀程度减轻,生理形态接近空白组,说明复方颗粒在改变组织形态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发病时Th2细胞分泌的炎性介质如血清Ig E、血清组胺、血清IL-4,经治疗后程度降低,接近空白组水平,说明小复方具有恢复Th1/Th2平衡的作用机制,有效降低炎性介质的分泌,减弱对鼻黏膜及神经的刺激,从而抑制过敏性鼻炎的发作。综上说明复方玉屏风颗粒对过敏性鼻炎有治疗作用,为今后归纳总结用药规律并有机筛选小复方提供了实验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巧平;欧阳华;;玉屏风颗粒治疗产后褥汗50例观察[J];山东医药;2010年13期
2 许丽君;王纯娟;;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26期
3 范萍萍;;玉屏风颗粒辅助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33期
4 何舒杰,黄宏琳,金凌辉,郭芹梅;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2例[J];福建中医药;2002年04期
5 毛伟长;玉屏风颗粒佐治婴幼儿支气管肺炎84例——附常规西药治疗86例对照[J];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06期
6 钟政武;严小荣;王月武;;玉屏风颗粒佐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2期
7 向明;;玉屏风颗粒对小儿肾病综合征病程干预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11期
8 孙海蓉;;观察玉屏风颗粒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07期
9 齐占华;;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20期
10 张春林;;加味玉屏风颗粒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210例[J];河南中医;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谷丽丽;刘钢;朱玲;;施地瑞玛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配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2 岳淑霞;;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莉;孟动铃;毋桂花;;补益肺脾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30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4 李洵;张亚力;刘建华;;从“肺主治节”谈玉屏风颗粒在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A];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周桦;冀庆;岳阳;熊大经;;玉屏风颗粒加减治疗鼻科疾病举隅[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6 殷华荣;;玉屏风颗粒预防尖锐湿疣复发临床观察[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骏声;玉屏风颗粒治荨麻疹[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莉;加味玉屏风颗粒应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晓雨;过敏性鼻炎辨证失范和复方玉屏风颗粒干预效应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尹宏智;玉屏风颗粒防治气虚体质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张骁;玉屏风颗粒配合中药治疗52例气虚体质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梁雨时;加味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石睿;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外周血及鼻黏膜中CD19、CD23表达的实验研究[D];山西中医学院;2015年
,
本文编号:
251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