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中诱发电位消失2例报告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
【分类号】:R68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陈德玉;陈宇;杨海松;田海军;缪锦浩;马跃;;应力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颈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年06期
2 许勇;吴小涛;陈晓钢;;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变化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08年02期
3 吴小涛;许勇;陈晓钢;;颈椎后纵韧带胶原、蛋白多糖、钙含量变化的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15期
4 石可松;夏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8年02期
5 尹利强;尹飞;朱庆三;聂新富;;颈椎后纵韧带解剖学观察及在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年01期
6 许勇;吴小涛;陈晓钢;;颈椎后纵韧带胶原和蛋白多糖含量变化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J];现代医学;2007年03期
7 何春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研究近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S1期
8 贾宽;徐乐勤;李晓锋;王拥军;周重建;;一种颈椎后纵韧带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年02期
9 吕莉;保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47例护理特点[J];现代康复;2001年08期
10 贾连顺,史建刚;重视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与严格手术指征[J];中华骨科杂志;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连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不都需要手术[A];2009“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暨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选集[C];2009年
2 黄涛;毛宾尧;庞清江;郑兴国;;颈椎后纵韧带次全切除术在颈髓神经压迫症治疗中的应用体会[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廖祥洲;胡亚明;黄辉;丁德权;;45例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姜玉国;龙如昌;;脊髓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孙垂国;陈仲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要点[A];全国胸椎管狭窄症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许天明;陈建明;张成程;文景;李勇;张志辉;李占清;昂建华;;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手术期处理[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龚遂良;戴嘉平;;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05例分析[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许天明;陈建明;张成程;文景;李勇;张志辉;李占清;昂建华;;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手术期处理[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林定坤;陈博来;宁飞鹏;林颖;陈树东;;三种手术方式对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脊髓漂移情况的对照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吴毅文;;脊髓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高家骏;脊髓型颈椎病必须手术吗[N];健康报;2004年
2 高家骏;脊髓型颈椎病也可不手术[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庆国;颈椎后纵韧带交感神经纤维介导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神经传导路径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2 梁英杰;脊髓型颈椎病术后临床转归及其动物模型与相应MRI DTI量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马卓;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文天林;不同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及CSM患者大脑结构重塑的磁共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5 刘乐;脊髓型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D];山东大学;2017年
6 姚珍松;参附、川芎嗪与前列地尔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胡胜;远程缺血预处理对脊髓型颈椎病减压术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8 徐广辉;骨保护素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任大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受累脊髓型颈椎病功能及影像学预后比较[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10 申庆丰;前后路手术治疗伴有颈椎曲度异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对比[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之栋;颈椎后纵韧带增殖细胞核抗原定位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2 王占超;比格犬颈椎后纵韧带压迫模型的建立及其交感神经分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3 李中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董志辉;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跃新;颈椎椎板夹角测量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相关性及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韩海;活血止痛汤加减配合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脊椎病的疗效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蒋维利;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 T2WI高信号手术前后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孙金川;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两种椎间盘切除方式的疗效分析[D];滨州医学院;2014年
9 宗雅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抑郁及静息态脑功能核磁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10 何峻龙;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41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54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