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Ⅳ和Ⅵ型胶原在皮肤创伤再生和瘢痕愈合中的表达差异

发布时间:2020-03-06 13:29
【摘要】:背景和目的皮肤损伤后愈合方式包括再生修复(完全愈合)和瘢痕增生(不完全愈合)。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有序的过程,有多种细胞、细胞因子、胶原及信号分子均参与这一过程,并对创伤后炎性反应、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创面收缩和重新塑造等起重要作用。瘢痕形成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常常导致功能障碍,如关节部位,严重者可导致器官功能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Ⅳ型及Ⅵ型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分,在创面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Ⅳ型对创面愈合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参与基底膜的形成,使表皮与乳头真皮层粘附促进创面愈合;另一方面,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粘附于血管基底膜,阻止新血管形成,延迟创面愈合。Ⅵ型胶原可形成微纤丝促使Ⅰ型和Ⅲ型胶原沉积,并促使细胞粘附,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使创面组织重塑[3]而促进创面愈合。然而,Ⅳ型及Ⅵ型胶原在皮肤创伤再生修复及瘢痕愈合中的变化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耳兔皮肤再生和瘢痕愈合一体化模型,使用HE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Ⅳ型及Ⅵ型胶原在皮肤从浅到深层损伤区愈合和瘢痕演变过程中的表达,了解Ⅳ型及Ⅵ型胶原蛋白在皮肤再生修复和瘢痕形成中的变化规律。 材料和方法选用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6只,(购于兰州市兽医研究所,普通级动物,合格证号:SCKX甘2004-0005),雌雄不拘,体重在2.0kg-3.0kg之间。单只分笼饲养,普通饲料喂养,自由进食水,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采用含8%硫化钠的自制脱毛剂行兔耳腹侧脱毛,脱毛后饲养3天,以减少硫化钠对兔耳腹侧皮肤的损伤。采用2%的戊巴比妥钠(30mg/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麻妥后,采用自制模具充分展平兔耳腹侧皮肤,分别于两侧兔耳各制作两个创面(10mm×10mm,创面为由浅至深的斜面,浅层仅伤及表皮,深层至软骨表面),共84个。分别于伤后即刻、伤后3天、伤后6天、伤后9天、伤后27天、伤后50天切取创面及创周组织。实验前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所有实验动物给予人文关怀。 标本使用HE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Ⅳ型及Ⅵ型胶原在兔耳腹侧皮肤损伤区深、浅两层的表达情况。 沿斜形创面由浅入深的方向,将其分为10等分,每等分1.0mm×10mm,采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每等分组织区域内的10个视野中的平均光密度。浅层创面定义为距浅表皮肤损伤侧向创面中心3mm范围,深层创面定义为距软骨暴露侧向创面中心3mm范围内。 所检测测到的数据采用x±s表示,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包:若方差齐性时,多组间均数比较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时使用最小显着差异法,方差补齐时则采用秩和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伤后3天创面结痂。浅层创面伤后6天痂脱落,第9天再生修复;而深层创面于伤后第9天痂大部分脱落,伤后12-14天上皮化。伤后27天瘢痕增生显著,瘢痕质硬,伤后50天瘢痕成熟软化,创面肤色与周围不能分辨。 2.Ⅳ型胶原主要表达于皮肤及血管BMs。伤后第3天创面开始表达,上皮化时达高峰,伤后27天时明显减少。伤后27天内浅层创面表达量较深层多(p0.05)。伤后50天时深浅创面无明显区别(p0.05)。 3.Ⅵ型胶原广泛表达于整个真皮层。伤后第3天创面开始表达,随后逐渐增加,伤后27天开始减少。伤后6天内浅层创面表达量较深层创面多(p0.05)。伤后第9、12、27天深层表达量均多于浅层Q0.05)。伤后50天深浅创面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创面Ⅳ型胶原表达量伤后27天内浅层高于深层创面。 2.Ⅵ型胶原表达量伤后6天内浅层创面较深层多;9-27天深层较浅层高。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顺清;转化生长因子β与皮肤创伤后瘢痕增生[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年01期

2 孙洁;刘琛;;湿润烧伤膏治疗面颈部皮肤创伤疗效及影响因素[J];齐鲁药事;2008年11期

3 谭琳;;应用美容技术急诊修复皮肤裂伤[J];中国美容医学;2009年11期

4 巩永杰,贾小强,石琳;凤凰衣治疗急性皮肤创伤300例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03年18期

5 罗梅;转化生长因子β与皮肤创伤修复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J];中国美容医学;2003年05期

6 刘霞,高峰,谷振勇;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5年03期

7 宣兆艳;曹红十;卢英强;常亚东;;P选择素在大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年12期

8 张红;孙明江;代龙;;胶原蛋白对大鼠创伤模型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年08期

9 董鹏飞;杨佑成;;羧甲基壳聚糖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金福;郑秋燕;;如何使用碘酒、红汞、紫药水?[J];新闻世界(健康生活);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刚;冯捷;金岩;;人循环成纤维细胞参与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顾家富;晋继忠;;苯扎溴铵溶液对皮肤创伤瘢痕的防治作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吴多庆;潘富文;;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创伤150例临床观察[A];第七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于虎;李艳;王冠;杨小凡;许松山;聂李亚;车永哲;;皮肤创伤时重组Thymosin β4调节ICAM-1表达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陈礼新;王一兵;;碘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肖摩;;再生医疗技术在皮肤创伤、溃疡类疾病的临床应用[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冯正直;周明芳;;抑郁复合皮肤创伤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学锋;王慧君;;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TGF-β_1 mRNA的表达与损伤时间关系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霍双枝;庞希宁;施萍;;人羊膜负载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皮肤创伤的研究[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胡刚;冯捷;金岩;肖生祥;;人循环成纤维细胞参与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一福;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活性人造皮肤问世[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白河;何谓肺大泡[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3 汪志铮;山羊链球菌病的防治[N];福建科技报;2006年

4 薛志成;七彩龟疖肿病防治[N];中国渔业报;2006年

5 杨元祥邋王方;保打赢保出“双赢”效益[N];解放军报;2007年

6 李锡岩;酒精浓度高不等于消毒作用强[N];家庭医生报;2007年

7 刘远桥 邹争春;大坪医院成功开展肛门成形手术[N];科技日报;2005年

8 黄文尚;怎样防治猪“打火印”[N];农民日报;2004年

9 韩文格;观察鸡群 诊断鸡病[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10 周横;用姜喂猪功效多[N];云南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士锦;BMSCs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2 周建大;原代成体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转基因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郭爱华;关于人皮肤真皮和角质上皮细胞以及在体创伤模型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简华刚;皮肤创伤愈合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筛选及鉴定[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5 李金凤;HGF基因治疗和预防病理性瘢痕的实验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刘鹏;外周血来源的成体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以及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7 郭永峰;人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8 蒋艳;富组蛋白1促进人表皮细胞,人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9 李宪奎;人胸腺素β4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马霞;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及其作为医学材料的应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军;湿性敷料美皮康应用于乳房皮肤创伤修复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12年

2 冯海军;皮肤创伤再生和瘢痕愈合中腱糖蛋白C、透明质酸和蛋白激酶C-α、-β_1的表达差异[D];兰州大学;2013年

3 姚东刚;Ⅳ和Ⅵ型胶原在皮肤创伤再生和瘢痕愈合中的表达差异[D];兰州大学;2014年

4 张旭;TGF-β_(1、2、3)在皮肤创伤再生和瘢痕愈合中的表达差异[D];兰州大学;2014年

5 高兴强;KLF4在创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和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孙耀兰;角质细胞特异性过表达miR-142转基因小鼠的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7 杨威;琼脂基皮肤创伤修复材料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刘东辉;IL-1,IL-8,VEGF在小鼠皮肤切创中的表达及其与损伤时间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霍艳丽;脱细胞羊膜与小肠黏膜下层促进大鼠皮肤缺损修复和血管形成[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10 安玉林;三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对大鼠急性皮肤创面愈合作用的比较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85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585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7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