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的设计研制

发布时间:2020-04-25 15:35
【摘要】:研究背景目前对于治疗多阶段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等颈椎退行性病变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已经有50余年的发展史,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且得倒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有不同的开门方式,常用的有单开门,双开门以及劈开棘突的扩大方法。不论单开门或双开门,常规手术步骤需要在椎板与椎弓根移行处进行操作,不论是高速磨钻或是尖嘴咬骨钳进行开槽或开口的处理都需要谨慎操作,避免造成椎管内脊髓神经的热损伤或事钝性损伤。然而由于颈椎矢状位生理性前凸的发育形态特别是颈椎前凸角较大的患者,或者个体发育的差别,即便是术前尽量让患者处于屈颈俯卧位,其术中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充分显露颈椎后柱结构后相邻阶段椎板间的间隙仍很小甚至其临近节段的双侧椎板会有部分重叠,这使操作空间的进一步狭小,且根据“弓弦效应”的存在,椎管内硬膜囊会贴近椎管后壁即两侧椎板内层,这也对操作的精细度有更高的要求,加之椎板的遮挡,致使术者不能在直视黄韧带或硬脊膜下进行开槽或开口处理,又因操作工具相对笨重,操作力度把握不好也会增加患者因手术操作产生脊髓损伤的风险。导致患者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甚至是脊髓神经的损伤等医疗事故。很多骨科医生虽然从操作的方式入手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使用不同的操作方式临床上发现会有不同的并发症。至今,尚未有使用方便,容易操作,能够用于颈椎后路手术进性冠状位上撑开颈椎椎板间隙的手术工具。目的目前基于尖嘴咬骨钳的使用条件下,寻求尽可能的直视状态下操作的目的设计研制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将模型实际运用,并通过临床实践获取实际效果,对比分析撑开器的有效性。椎板间隙撑开器可以有效的降低椎板开门与开槽操作的手术风险,通过节约手术时间缩短麻醉时间,因而在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增加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方法设计并研制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并进行实际模具测试及效果分析,本研究主要有以下部分:(一)通过复习参考之前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面临的问题,设计出可有效解决问题的医用器具,阐述其设计原理、特点及性能。(二)结合人体实际参数指标,设计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的图纸,使用现有的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与后期处理软件获得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而后完成模型的制作。(三)拟运用时具体的使用方法:手术开始后,切皮,肌肉剥离,充分显露颈3至胸1椎体椎板与棘突结构,处理颈2椎体棘突与颈3椎体棘突以及颈7椎体与胸1椎体棘突间的棘间韧带,在矢状位上颈2棘突高于颈3棘突,宽大而有分叉,其尾端有自然形成的凹陷小窝,并且向下成倾斜角,此处是良好的撑开器上位颈椎棘突卡槽着力点。颈2棘突尾端插入撑开器头端的垂直双C形棘突卡槽之间,并用限制螺丝固定颈2棘突,即完成上位颈椎的定位。同时旋转两侧的长度调节螺母至撑开器达到合适的长度,使胸1棘突可以进入尾端的垂直双C形棘突卡槽之间,以此为尾端的受力点。由于胸1椎体棘突相对平直,可以对胸1椎体棘突进行局部处理,在胸1椎体棘突头侧的中间处咬除一块骨皮质形成凹陷,这有利于增加撑开器植入的稳定性。而后使用限制螺丝固定。撑开器固定牢靠后,同时相向旋转长度调节螺母,适当增大头、尾端C形臂的距离,逐渐使颈2至胸1间的椎板间隙张开。张开的程度能满足插入咬骨钳尖所需要宽度即可。在撑开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缓和有无人为操作造成的神经卡压现象,以便及时调节撑开的程度。达到合适的椎板间隙宽度后稳定撑开器,进行椎板的开槽或开门操作。(四)模型上进行实验测试,对比撑开器使用前后椎板间隙的撑开高度。结果对收集的相关临床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撑开器的分解状态各个原件的尺寸数据以及使用状态下的尺寸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设计结果见设计图。对撑开器使用状态下的连接方式与操作方法进行说明与演示。比较椎板间隙撑开前后的撑开高度。结论骨科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是一种有效的椎间隙撑开工具,通过上,下位棘突卡槽完成颈椎棘突的固定,两侧的4根对称的斜支撑杆既可以起到稳定撑开器的作用,也可一定程度的撑开切口皮缘,通过调节长度调节螺母,改变撑开器的上下棘突卡槽间距,进而起到撑开狭小或重叠的颈椎椎板间隙(冠状位),扩大手术视野,方便椎板咬骨钳操作,降低因操作视野盲区而导致的手术风险,进一步增加了手术安全可靠性。并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进而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增加手术效果满意度,经济效益更大化。
【图文】:

椎体,颈椎,椎弓,椎间盘


图 1 颈椎椎体连接:主要包括椎体间连接和椎弓间的连接:连接的有椎间盘,前后纵韧带。椎间盘(interver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的髓核与周围的纤维环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椎体前面延伸的一束坚固

弦距,延长线


弧弦距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8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别业俊;常晓涛;徐燕笑;武凯;张史飞;;腰椎椎板间隙的放射解剖学测量及分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8年04期

2 王芳艳;;用全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技术和侧后路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年20期

3 肖媛慧;;椎板间隙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年30期

4 程雷,聂林,汤继文,金传峰;经椎板间隙直视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2005年01期

5 王步云,唐国智,陈轼,曹承鑫;改良经椎板间隙法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52例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年06期

6 尉禹;颈椎板间隙撑开器[J];海南医学;2001年01期

7 张月星;廖文波;;全内镜经椎板间隙靶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8 王浩;袁宏;王利;瓦力斯;孙俊刚;缪小刚;;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摘除术治疗特殊类型腰间盘突出症[J];新疆医学;2004年05期

9 李大刚;苏培基;陈世忠;高恒;孙奎;;脊柱内窥镜直接与间接椎板间隙入路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年09期

10 谢林;王庚启;康然;洪友松;贾晋辉;何伟东;周中;张仕兵;顾军;;全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和侧后路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永坚;应广宇;余丹枫;朱亮亮;陈高;张建民;;经椎板间隙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腰椎硬膜内病变[A];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5年

2 谢林;王磊;王庚启;席志鹏;;经皮全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技术与小切口开窗两种术式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谢林;王庚启;;全内窥镜经椎板间隙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李展振;张海存;黄升峰;吴沧陆;黄明;;单侧椎板间隙置针双极射频靶点热凝治疗侧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A];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陈开林;;经后路椎板间隙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A];全国软组织疼痛微创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李荣祝;欧裕福;韦建勋;;椎间盘镜术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胜;倪文飞;徐华梓;王向阳;黄其衫;林焱;毛方敏;徐晖;池永龙;;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近期随访报告[A];2015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脊柱专题[C];2015年

8 李义凯;陈燕萍;路静;;经椎板间隙溶核术的CT解剖学探讨[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隋国侠;庄青山;徐兆万;冀旭斌;刘伟强;;骨-黄韧带瓣重建椎板间隙在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A];第十七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OS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林海滨;牛素生;郑晓晖;吴献伟;王海;代建辉;李荣议;陈金辉;;MED下改良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端木秉泽;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的设计研制[D];郑州大学;2019年

2 周杰;内镜下经椎板间隙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旁中央型LDH的临床应用[D];东南大学;2018年

3 石超;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分型与全内镜下经椎板间隙椎间盘摘除手术入路选择的关系[D];遵义医学院;2018年

4 刘建雄;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技术结合活血舒筋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周乾;完全内窥镜经椎板间隙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6 张月星;全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靶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7年

7 欧裕福;椎间盘镜术与传统椎板间隙开窗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8 卢彦肖;全内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行环神经根椎间盘摘除治疗肩前型LDH及其疗效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6年

9 刘从清;椎间盘镜手术的腰骶椎影像学定位及其临床应用[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孔维军;经椎板间全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观察[D];遵义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640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640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