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7-03-24 02:07

  本文关键词: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颅内高压、持续高热和严重内科并发症的急性重症脑梗死。脑梗死的预后与梗死部位及梗死面积有关,但临床上仍有部分病人虽梗死部位及面积类似,其预后仍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患者脑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关。因此,如何早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脑功能进行评估,对指导医疗决策、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及选择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临床上可用于评估脑功能的技术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等。但这些技术均受到一定的制约,如头颅CT不能在床边评估,TCD仅反映血流速度而不能反映患者神经功能,EEG受温度、麻醉药物的因素影响较大。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LSEP)可在床旁完成,且不受镇静药物及意识状态的影响,是进行脑功能评估的理想手段。目前公认的SLSEP起源于皮质下,其主要参数包括N9、N13、P15、N20、N25及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Conduction Time, CCT)等,其中N9、N13起源于外周神经。而N20起源于中央后回感觉皮质区,CCT代表中枢传导时间,这两项指标成为近年来评价脑损伤预后研究的重点。但这些研究多数根据N20波有无出现、CCT有无延长等进行分级研究,如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Judson分级标准、Haupt分级标准等。目前针对诱发电位N20波幅绝对大小的研究较少见,且大部分是针对心肺复苏术后、颅脑外伤后的脑功能损害的研究,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脑损伤的研究则更少。N20波幅可直接反应内侧丘系保留的数量,而内侧丘系的相对完整性是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对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评估,假设N20波幅的大小可预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同Judson分级标准做比较。目的评价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Judson分级标准及患侧N20波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建立患侧N20波幅及Judson分级标准评估脑梗死预后的受试者工作曲线。方法入组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并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在3-7天内行SLSEP检查、NIHSS评分,三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 mRS)对患者进行评估,0-3分作为预后良好组,4-6分作为预后不良组。利用SPSS22.0及MedCalc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患侧N20波幅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0.05), Judson标准分级级别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2、患侧N20波幅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综合准确度分别为95.45%、75%、80.4%,其预测截断值(cutoff)为1.08uV; Judson分级标准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综合准确度分别为95.45%、70.83%、87%;二者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422)。结论1、SLSEP的患侧N20波幅和Judson分级级别均可能作为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的评估指标,两者对预后的预测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尚不能说明哪种预测方式更加准确。2、本研究中SLSEP的患侧N20波幅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的截断值为1.08uV。
【关键词】: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患侧N20波幅 Judson分级标准 脑梗死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1
  • 缩略词表11-12
  • 前言12-16
  • 参考文献14-16
  • 文献综述 诱发电位在脑损伤评估中的应用16-24
  • 参考文献22-24
  • 对象及方法24-28
  • 结果28-35
  • 讨论35-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5
  • 附录45-49
  • 发表论文49-50
  • 作者简介50-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窗溪;吴若秋;安怀略;隋健美;;正常人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的N_(20)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王夏红,,顾仁骏,尹景岗,杨庆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体感诱发电位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3 李建军;皮层晚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与疼痛[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8年06期

4 黄绍强;围脑干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临床研究(摘要)[J];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张军;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对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摘要)[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6 张旭辉,魏宽海,曹飞;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中截骨分数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8期

7 罗华,谭华,熊先骥;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3年02期

8 赵红,宿英英;体感诱发电位的分级标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04期

9 王国选,林文茂,阿力,高萍,李波,张利文;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体感诱发电位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5年01期

10 彭波;赵丽梅;苏刚;朱庆林;;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建东;姚一;方峗;张小斌;;体感诱发电位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监护中的应用--个案报告[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崔红岩;谢小波;沈冲飞;胡勇;;用于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的定点数自适应消噪器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冯莉;胡勇;崔红岩;谢小波;徐圣普;;体感诱发电位快速提取方法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江建东;姚一;方峗;张小斌;杨文洁;;体感诱发电位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监护中的应用一例报告[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贾志荣;石昕;孙相如;;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姜帆;陆瓞骥;谢小波;胡勇;;脊柱侧弯手术中正常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时频特征分析[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吴城;姚明;;俯卧位对脊髓手术病人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8 费智敏;张珏;书国伟;蔡佩浩;王静予;邱锋;孔令军;许乐宜;龚立;;体感诱发电位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联合术中监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章勇;陆杰;孟立;徐晓红;向天雨;马厚勋;谢正祥;;基于多分辨分析和连续小波变换提取和分析兔体感诱发电位[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张洪来;靳瑞;;电针治疗颈椎病的体感诱发电位研究[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暨“针灸治疗痛症及特种针法”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红岩;术中脊髓监护体感诱发电位异常预警动态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晗辉;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系统的模拟实验与动物实验[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姜艳;体感诱发电位对鼻咽癌放疗中脑损害早期预警的临床意义[D];蚌埠医学院;2016年

3 李琛;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D];东南大学;2016年

4 姜帆;基于时频分析的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岑忠;体感诱发电位实验系统的设计、测量与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6 李卓;体感诱发电位的提取与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7 郭松波;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陈勇;旋转磁场对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杨兴华;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10 张振兴;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感觉功能评定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64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5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