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多巴胺受体在丙泊酚麻醉苏醒中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20:11
本文关键词: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多巴胺受体在丙泊酚麻醉苏醒中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近来研究发现:静脉给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者电刺激多巴胺能核团可使大鼠从全身麻醉中快速苏醒,提示全身麻醉苏醒过程可能有多巴胺觉醒通路参与,但目前多巴胺促觉醒的机制仍未被阐明。多巴胺能通路促觉醒过程主要是通过腹侧被盖区及其投射系统共同完成。伏隔核是腹侧被盖区的主要投射区域,富含丰富的多巴胺D1和D2受体,在自主活动、成瘾、奖赏等多种功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伏隔核是否参与全身麻醉苏醒过程却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借助双侧脑区微注射技术和离体膜片钳技术,观察干预伏隔核多巴胺受体活性对静脉全身麻醉药丙泊酚的致大鼠意识消失作用的影响,进而分析丙泊酚对伏隔核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具体作用,旨在探讨大鼠伏隔核是否参与丙泊酚麻醉苏醒过程及相关机制。方法:1.利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建立成年雄性SD大鼠伏隔核脑区微注射模型。将建模成功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D1R组(n=30)和D2R组(n=30)两大组,每一个大组再随机分为三个亚组即生理盐水组(n=10)、激动剂组(n=10)和拮抗剂组(n=10)。先经大鼠尾静脉注射丙泊酚(11 mg/kg),待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后行双侧伏隔核微注射。根据分组不同,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多巴胺D1/D2受体激动剂或者拮抗剂。所有模型大鼠均以0.25μl/min的速度给予总量为5μg/side的药物。观察并记录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实验结束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脑组织,并对脑组织进行冠状位切片,验证微注射导管位置。2.制备SD大鼠(7~14天)脑片,在-80 m V钳制电压下,借助离体膜片钳系统,全细胞模式记录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实验分为四组,即D1R激动剂组(n=10)、D1R拮抗剂组(n=10)、D2R受体激动剂组(n=10)和D2R受体拮抗剂组(n=10)。每一组均按顺序灌流人工脑脊液、丙泊酚、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丙泊酚。每组药物灌流5分钟,记录5分钟。结果:1.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加速丙泊酚麻醉苏醒时间(P0.05),D1受体拮抗剂则延长丙泊酚麻醉苏醒时间(P0.05);2.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丙泊酚麻醉状态下大鼠苏醒时间未产生明显影响(P0.05);3.丙泊酚10μM能增加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发放频率(P0.05);4.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能抑制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发放频率(P0.05)。结论:1.伏隔核多巴胺D1受体参与了丙泊酚麻醉的苏醒过程;2.丙泊酚促进大鼠伏隔核突触前谷氨酸的释放;3.多巴胺D1受体的激活可抑制大鼠伏隔核突触前谷氨酸的释放。
【关键词】:全身麻醉 伏隔核 多巴胺受体 丙泊酚 翻正反射恢复 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14
【目录】: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4-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2
- 材料与方法12-23
- 结果23-28
- 讨论28-32
-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8
- 综述38-43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作者简介44-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Cheng Zhou;Jin Liu;Xiang-Dong Chen;;General anesthesia mediated by effects on ion channels[J];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2年03期
2 周颖;康金录;王明远;刘小莉;陈虹;;丙泊酚对大鼠不同脑区氨基酸类递质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多巴胺受体在丙泊酚麻醉苏醒中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3395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