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股骨头坏死机理及治疗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0 08:05
本文关键词:早期股骨头坏死机理及治疗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动态增强MRI(DCE-MRI)扫描定量分析正常股骨头及坏死股骨头各区域之间微循环的变化差异,探讨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致病机理;分析髓芯减压联合负压吸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分析了15名临床上依据ARCO分期诊断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均行股骨头DCE-MRI扫描。患者年龄在21~53岁,平均年龄为36.1岁,12名男性,3名女性。其中正常股骨头8个,早期坏死股骨头22个。ARCO分期:ⅠA期3例,ⅠB期4例,ⅠC期3例,ⅡB期6例,ⅡC期6例。2、图像处理所有患者均行DCE-MRI扫描,将所得原始图像传至西门子Siemens syngo工作站,利用Tissue 4D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生成不同感兴趣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和伪彩图,并计算生成感兴趣区的血管功能参数Ktrans、Ve、Kep值及i AUC值。3、手术方法腰麻麻醉后,患者平卧位,在C臂机透视下从粗隆下合适的进针点沿坏死区中心方向打入1枚2.5mm导针;在C臂机透视下位置可靠,用直径6mm空心钻钻至软骨下骨。沿该隧道置入直径5mm的吸引管,C臂机透视下见管位置良好,固定吸引管,接负压吸引器,行负压(恒压100mm Hg)吸引1周。4、资料收集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进行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并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X线、MRI、DCE-MRI等资料。5.统计方法懫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正常股骨头与早期股骨头坏死整个区域之间的血管功能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早期坏死股骨头的坏死区、交界区及其它区的血管功能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常股骨头与早期坏死股骨头的三个不同区域的血管功能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Harriss评分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早期股骨头坏死较之正常股骨头在伪彩图上表现为强化信号积累较高;正常股骨头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沿水平方向,早期股骨头坏死不同区域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为逐渐上升型。提示:股骨头坏死后期微循环发生了较大变化。2、正常股骨头与早期坏死股骨头整头的血管功能参数相比,正常股骨头的Ktrans、Ve及i AUC均值都小于早期股骨头坏死;而正常股骨头的Kep均值大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Kep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早期股骨头坏死后,其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股骨头坏死后无明显缺血表现,微循环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后循环瘀滞。3、股骨头坏死各区域Ktrans均值比较:其它区坏死区交界区,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各区域Kep均值比较:其它区坏死区交界区。其它区与坏死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坏死各区域Ve均值的比较:其它区坏死区交界区,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各区域i AUC均值比较:其它区坏死区交界区,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早期股骨头坏死不同的区域血管的通透性不同,交界区血管通透性最大,坏死区次之,其它区最小;不同区域后循环淤滞的程度也不同,同样是交界区最大,坏死区次之,其它区最小;三者相比较,交界区的血流灌注最好,坏死区次之,其它区最小。4、正常股骨头与股骨头坏死各区域Ktrans、Kep、Ve及i AUC均值比较:正常股骨头的Ktrans、Ve、i AUC均值都小于股骨头坏死的其它区、坏死区及交界区;正常股骨头的Kep均值大于股骨头坏死的其它区、坏死区及交界区Kep均值,正常股骨头与其它区相比Ktrans、i AUC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股骨头与坏死区相比i AUC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组与正常股骨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比较于正常股骨头,股骨头坏死后未见明显缺血表现,局部微循环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大,后循环血液淤滞。5、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术前Harris评分的平均分为62.47,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的平均分为82.1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DCE-MRI扫描定量分析正常股骨头及坏死股骨头各区域之间微循环的变化得出结论:股骨头坏死后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表现为股骨头坏死后局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未见明显减少,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但后循环血液淤滞,股骨头内高压。2、髓芯减压联合负压吸引术能够有效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 DCE-MRI 髓芯减压 负压吸引 保头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7.3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3-14
- 前言14-16
- 第一部分 早期股骨头坏死局部微循环变化的定量分析研究16-30
- 1 对象与方法17-20
- 1.1 研究对象17
- 1.2 DCE-MRI扫描17-18
- 1.3 图像处理18
- 1.4 统计学处理18-20
- 2 结果20-27
- 2.1 正常股骨头与早期坏死股骨头坏死整体微循环特点比较20-21
- 2.2 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坏死区、交界区及其它区微循环特点比较21-24
- 2.3 正常股骨头与坏死股骨头其它区、坏死区及交界区微循环特点比较24-27
- 3 讨论27-29
- 4 结论29-30
- 第二部分 髓芯减压联合负压吸引术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30-42
- 1 对象与方法31-34
- 1.1 研究对象31
- 1.2 研究方法31-34
- 2 结果34-39
- 2.1 一般情况34
- 2.2 临床功能34
- 2.3 影像学相关评价34-39
- 3 讨论39-41
- 4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综述45-53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54-55
- 个人简介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跃;尹文洲;陈启忠;王安明;刘军权;刘宏宾;高从敬;;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灌注联合局部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06期
2 吴海山;;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7年01期
3 王金星;陈勇忠;卫秀洋;;髓芯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早期股骨头坏死机理及治疗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4066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