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麻醉闭环控制系统模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07:40

  本文关键词:麻醉闭环控制系统模型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脑电信号 药代药效动力学模型 麻醉闭环控制系统 神经群模型 多尺度排序熵


【摘要】:在临床手术中,麻醉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为了能够对病人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的自动监测控制,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Renyi排序熵(RPE)的麻醉闭环控制系统模型。本文提出的麻醉闭环控制系统包括:三房室药代学模型,由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辨识的药效学模型;蚁群PID(Ant Colony Optimization-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ACO-PID)和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控制器。为了评估两种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采用上升时间、超调量、误差、中值误差、绝对中值误差和波动等指标对控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明RPE可以用于麻醉闭环控制系统中对病人的麻醉深度进行评估,两种控制方法都可以很快通过调整给药速度使麻醉深度达到期望值,并维持不同手术操作所需的麻醉深度,满足临床需求。为了实现在仿真中产生脑电信号,建立更接近临床实际的麻醉闭环控制系统模型,本文还提出了丘脑皮层神经群模型。此模型主要由丘脑-皮层中继细胞神经群(Thalamo-cortical relay cell population,TCR)、丘脑网状核神经群(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TRN)、锥体神经元(Pyramidal neurons),兴奋性神经元(Excitatory interneurons)、慢速动力学抑制性神经元(GABAA,slow)和快速动力学抑制性神经元(GABAA,fast)六个神经群组成。通过调整丘脑-皮层中继细胞神经群,丘脑网状核神经群和锥体神经元群的输入,模拟产生的脑电信号具有和实际脑电信号相同的频谱,可以实现不同麻醉状态的切换。同时,由于麻醉闭环控制系统中常用的麻醉深度指标均为单一尺度指标,而神经信号往往是多尺度信号,为了探索多尺度麻醉深度指标,本文提出了六种多尺度排序熵方法来量化EEG信号中的药物效应。六种多尺度排序熵由三种排序熵,即香农排序熵(Shannon permutation entropy,SPE)、Renyi排序熵(Renyi permutation entropy,RPE)、Tsallis排序熵(Tsallis permutation entropy,TPE),与两种多尺度分解方法-粗粒化方法(coarse-graining,CG)和移动均值化方法(moving-average,MA)组合构成,从跟踪麻醉深度的能力、抗噪性和区分不同麻醉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估,探索最优的多尺度排序熵指标。
【关键词】:脑电信号 药代药效动力学模型 麻醉闭环控制系统 神经群模型 多尺度排序熵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3;R6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脑电信号概述11-12
  • 1.2 临床麻醉及麻醉状态下脑电信号的特点12-13
  • 1.3 病人模型13-14
  • 1.4 麻醉深度监测指标14-16
  • 1.5 麻醉闭环控制现状16-17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7-19
  • 第2章 麻醉控制理论基础19-28
  • 2.1 药代药效动力学模型19-20
  • 2.2 粒子群优化算法20-21
  • 2.3 蚁群PID控制算法21-23
  • 2.4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23-24
  • 2.5 多尺度排序熵24-27
  • 2.5.1 多尺度分解法24-25
  • 2.5.2 排序熵25-26
  • 2.5.3 多尺度排序熵26-27
  • 2.6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基于蚁群PID和MPC算法的麻醉闭环控制系统设计28-39
  • 3.1 背景28
  • 3.2 基于RENYI排序熵的药效学模型辨识28-31
  • 3.2.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28-29
  • 3.2.2 辨识结果29-31
  • 3.3 闭环控制系统控制框图及控制器的设计31-33
  • 3.3.1 基于蚁群PID算法的麻醉闭环控制设计31-32
  • 3.3.2 基于MPC算法的麻醉闭环控制设计32-33
  • 3.4 麻醉闭环控制系统仿真结果33-36
  • 3.4.1 蚁群PID控制器的仿真结果33-34
  • 3.4.2 MPC控制器的仿真结果34-36
  • 3.5 统计分析36-37
  • 3.6 本章小结37-39
  • 第4章 麻醉的丘脑皮层神经群模型39-47
  • 4.1 背景39
  • 4.2 丘脑皮层神经群模型的结构39-41
  • 4.3 丘脑皮层神经群模型的实现41-44
  • 4.3.1 丘脑皮层神经群模型的整体描述41-42
  • 4.3.2 丘脑神经群爆发机制和GABA受体42
  • 4.3.3 椎体神经群脱促进作用42-43
  • 4.3.4 丘脑皮层神经群模型的参数43-44
  • 4.4 仿真实验结果44-45
  • 4.5 本章小结45-47
  • 第5章 麻醉脑电信号的多尺度排序熵分析47-57
  • 5.1 背景47
  • 5.2 多尺度排序熵在模拟脑电信号中的应用47-49
  • 5.3 多尺度排序熵在临床脑电信号中的应用49-55
  • 5.3.1 麻醉脑电信号采集和预处理49-50
  • 5.3.2 实验结果50-52
  • 5.3.3 统计分析52-55
  • 5.4 本章小结55-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亭;;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9期

2 佘守章;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评价[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年03期

3 俞莹芳;周守静;郭起浩;;记忆与麻醉深度相关性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年05期

4 田福英;乐建威;王群;;麻醉深度的听觉诱发脑电提取技术[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年05期

5 冯微;赵国庆;叶虹;郑艳;张禾田;;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年06期

6 陈勇;;麻醉深度管理[J];海南医学;2010年14期

7 董安顺;;麻醉深度指数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31期

8 杨宾侠;杨军良;陈伯銮;;麻醉深度和神经功能的监测[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3年02期

9 赵晖;岳云;柴伟;徐迎阳;孙永海;;脑电功率谱和双频谱指数在判断麻醉深度上的同期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年09期

10 邱红雨;李晶莹;张国庆;李林;;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进;郑崇勋;和卫星;;麻醉深度监测中的脑电复杂度研究[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于布为;;麻醉深度及其监测——如何改进我们的麻醉?[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3 史斌;;不同麻醉方法及麻醉深度对胃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4 孙焱芫;熊利泽;;CSM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有效性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元秀华;胡静;张传汉;;ROFDR分布式光纤体表温度场监测与麻醉深度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马丽萍;朱立宏;陈学新;孟尽海;;BIS和应激指标对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评估[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士雷;;BIS和AEP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评价[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8 彭庆勇;李川勇;;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心率变异性与麻醉深度分析(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何玉峰;陆洁;邹静蓉;崔微艳;;麻醉深度指数监测指导全麻患者苏醒期拔管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赵晓虹;李金宝;邓小明;;麻醉深度指数预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苏醒期意识恢复的可行性[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伍西明 武海亮;麻醉深度影响术后脑功能[N];光明日报;2011年

2 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伍西明 武海亮;适宜麻醉深度可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N];湖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魏勤;基于体征信号分析的麻醉深度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梁振虎;EEG熵算法及麻醉状态监测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李鑫;BIS指导麻醉深度对肝脏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苏醒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4年

4 曹扬;麻醉药物建模与麻醉深度闭环策略[D];中南大学;2013年

5 陈杭;麻醉靶控输注的控制策略及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保磊;Narcotrend额部替代电极位置与标准电极位置间麻醉深度指数的比较[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杨浩彬;闭环TCI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3 苏翠;麻醉闭环控制系统模型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平斯妍;Narcotrend监测系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期间对麻醉深度的临床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黄超;基于微型光谱仪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6 冯微;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07年

7 焦原;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8 邓育富;不同麻醉深度在动脉瘤夹闭术中脑保护作用的比较[D];中南大学;2012年

9 杨舜;围手术期麻醉深度对行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病人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10 赵晓虹;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71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671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0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