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募配穴埋线对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7-08-16 20:34
本文关键词:俞募配穴埋线对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摘要】:研究目的:在行腹部手术,特别是重大的剖腹手术后的患者当中,由于手术、麻醉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直接延缓了术后的患者机体恢复以及术口的愈合,甚至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前期表现。例如因胃肠蠕动减慢引起胃肠内压的增高导致的吻合口瘘,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细菌感染等。胃肠功能的紊乱直接影响了患者术后整体恢复,增加住院时间及费用,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给医患双方带来心理负担,甚至造成肠粘连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发挥中医药在这方面的优势,寻找一种更加简单、方便、有效的方法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安全性,为穴位埋线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供重要的研究依据,便于临床推广。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分别采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或电针足三里的治疗方法对腹部术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及全流饮食的恢复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多中心临床数据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条件的46例患者采用随机的分组方法,分为俞募配穴埋线组和电针足三里对照组,其中电针足三里对照组23例,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组23例。穴位埋线组在术后6小时后给予双侧大肠腧、双侧胃腧、双侧天枢及中脘穴穴位埋线,对照组在术后6小时后给予双侧足三里电针治疗。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的时间、恢复全流饮食的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鼻胃管留置时间、术后各种并发症,并对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进行因果关系判断等,与此同时对患者行进安全性项目的观测,如术前、术后一、三天血常规、血生化等。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对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组间疗效差异。研究结果:穴位埋线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21.8261±8.9869)小时、首次排便时间(49.7826±19.2394)小时、恢复全流饮食时间(52.3913±14.0105)小时、鼻胃管留置时间(50.6957±14.1347)小时、分别对比电针对照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22.9348±7.9606)小时、首次排便时间(57.7826±18.4587)小时、恢复全流饮食时间(59.3696±18.5761)小时、鼻胃管留置时间(55.5217±19.9701)小时的时间短,其中首次排便时间、恢复全流饮食时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埋线组术后住院天数(8.0870±3.2180)天、首次排气时间(39.0217±15.8218)小时对比电针组的术后住院天数(7.6957±3.0665)天、首次排气时间(38.6522±11.6983)小时要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组的患者,尽管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要比电针组略长一些,但是其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恢复全流饮食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长对比电针组的要短,其中首次排便时间和恢复全流饮食时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埋线组对于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的远期恢复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穴位埋线 俞募配穴 腹部术后 胃肠功能恢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46.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1-19
- 1.1 现代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11-12
- 1.1.1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定义11
- 1.1.2 病因及病理生理11-12
- 1.2 现代医学对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12-13
- 1.2.1 基础治疗12-13
- 1.2.2 营养支持治疗13
- 1.2.3 生长抑素的使用13
- 1.2.4 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运用13
- 1.2.5 促进胃肠动力的治疗13
- 1.2.6 其他治疗13
- 1.3 中医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13-16
- 1.3.1 针刺疗法13-14
- 1.3.2 灸法14-15
- 1.3.3 中药应用15-16
- 1.4 俞募配穴理论的临床应用16-18
- 1.4.1 俞募配穴的理论依据16
- 1.4.2 俞募配穴的现代研究16-17
- 1.4.3 俞募配穴治疗胃肠疾病的机理17
- 1.4.4 俞募配穴的临床应用17-18
- 1.5 穴位埋线疗法的原理与临床应用价值18-19
- 1.5.1 穴位埋线的源流18
- 1.5.2 穴位埋线的治疗原理及优势18
- 1.5.3 穴位埋线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18-19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19-24
- 2.1 研究对象19
- 2.1.1 纳入标准19
- 2.1.2 排除标准19
- 2.1.3 剔除标准19
- 2.1.4 退出标准19
- 2.2 研究方法19
- 2.2.1 设计模式19
- 2.2.2 随机分组方法19
- 2.3 实验方案19-21
- 2.3.1 研究地点19
- 2.3.2 实施方法19-20
- 2.3.3 观察内容与时点20
- 2.3.4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方法20-21
- 2.4 研究结果21-24
- 2.4.1 病例一般资料21-22
- 2.4.2 治疗后评价指标比较22-24
- 第三部分 结论分析24-26
- 3.1 结论24
- 3.2 讨论24-26
- 结语26-27
- 参考文献27-29
- 附录29-31
- 致谢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荣;马铁明;;俞募配穴在临床中的应用(六腑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童晨光,衣华强,谷世U,
本文编号:685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68543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