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大鼠海马局部场电位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1 13:37

  本文关键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大鼠海马局部场电位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癫痫 重复经颅磁刺激 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 局部场电位 脑电功率 脑电图


【摘要】:背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康复等领域。其中,低频rTMS被证明具有良好抗痫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刺激参数及时间有待探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能够记录清醒、自由活动动物脑内深部结构的局部场电位(LFPs),较常规脑电图和皮层脑电图有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本文采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观察低频rTMS对大鼠海马LFPs的影响,探讨低频rTMS抗痫的电生理机制及刺激时间,以期为低频rTMS的应用提供依据。目的:观察低频rTMS对大鼠海马LFPs的影响,探讨低频rTMS抗痫的电生理机制及刺激时间。方法:(1)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分别予连续7d相应预处理,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采集麻醉状态大鼠海马LFPs20min,然后制作匹罗卡品(PILO)癫痫模型并采集LFPs至癫痫持续状态(SE)后1h。最后对PILO注射前δ(0.5-3.5Hz)、θ(4-7Hz)、γ(30-80Hz)振荡和SE阶段ripple(100-250Hz)振荡分别进行频谱分析和功率谱密度分析。(2)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予不同时间(5d、10d、15d)的rTMS预处理,同时设立对照组(不予刺激)。然后制作PILO癫痫模型,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采集清醒、自由活动大鼠海马LFPs至SE后1h,计算首次发作潜伏期、SE潜伏期及ripple振荡的主要放电频率、振幅和功率谱密度。结果:(1)频谱分析和功率谱密度分析结果:频谱分析显示,与对照组和假刺激组比较,真刺激组δ、θ、γ振荡有较高频谱能量,ripple振荡频谱能量较低,而对照组和假刺激组比较,频谱能量无明显差别;功率谱密度分析显示,与对照组和假刺激组比较,真刺激组δ、θ、γ振荡脑电功率谱密度增加(均P0.05),ripple振荡功率谱密度值降低(P0.05);假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参数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不同刺激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刺激5d,上述参数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刺激10d,首次发作潜伏期和SE潜伏期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ripple振荡的主要放电频率、振幅和功率谱密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刺激15d,上述参数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低频rTMS能够降低正常大鼠海马兴奋性;(2)低频rTMS对癫痫发作起始区可能具有抑制作用;(3)低频rTMS抑制痫性活动可能与其降低海马兴奋性和(或)对癫痫发作起始区的抑制有关。(4)连续15d低频rTMS预处理,明显延长癫痫放电潜伏期,降低ripple振荡振幅,抑制癫痫发作;低频rTMS的抗痫作用可能具有时间依赖性。
【关键词】:癫痫 重复经颅磁刺激 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 局部场电位 脑电功率 脑电图
【学位授予单位】:川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2.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6
  • 第一章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正常大鼠海马兴奋性及癫痫持续状态ripple振荡的影响16-28
  • 材料与方法16-19
  • 结果19-22
  • 讨论22-27
  • 结论27-28
  • 第二章 不同时间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预处理对癫痫易感性的影响28-38
  • 材料与方法28-33
  • 实验结果33-34
  • 讨论34-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5
  • 综述:光遗传学技术及其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45-55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55-56
  • 个人简历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芳;王丽君;张立志;杨莹;王恒芳;王蕾;岳旺;;大鼠海马快速点燃模型的建立及机制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5期

2 杨柳;黄蔡华;;星瑙灵对大鼠海马α-分泌酶活性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年12期

3 李积胜,汪超,王静,何伟,贺智;锰对大鼠海马神经微丝蛋白表达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李玉红,王德文,彭瑞云,李子建,董标,董方霆,梁月琴,胡文华;电磁脉冲对大鼠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年05期

5 黄永凯;方芳;罗湘颖;曾飞跃;周仁辉;卢明;陈成;方加胜;;新生大鼠海马的显微手术入路[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6 宿宝贵,许鹿希;大鼠海马结构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时的突触形态可塑性的定量研究[J];解剖学研究;2000年01期

7 郭素红,王晓玉,窦肇华,姚萍,张慧,李云义;不同强度的模拟推拉动作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实验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年02期

8 邝桂然;曾婷;黄海鹏;王晓燕;肖德生;;饮食中铁含量和有氧运动对雄性大鼠海马中铁及其他金属离子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3年10期

9 王秋桂,胡松林,何丽娅,陈业文;复方丹参对大鼠海马缺血再灌的保护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7年06期

10 张蕲,胡茂琼,代小燕,刘义,王建枝;去势雌性大鼠海马区Tau蛋白Alzheimer样磷酸化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艳红;徐平;宋凯英;潘成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大鼠海马损害及其机制的研究[A];贵州省第六届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2 雍政;颜玲娣;周培岚;高翔;宫泽辉;;噻吩诺啡对大鼠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A];第十五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3 王良;董大翠;蔡秋云;朱长庚;;谷氨酸钠致痫大鼠海马mGluR5的表达变化[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4 李茂进;谢林;胡俊峰;李国珍;;天麻对铅所致大鼠海马损害的拮抗作用[A];山东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3年

5 常晓慧;战丽彬;白长川;吴美娟;冯召岚;;组分中药金智达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6 戴薇薇;金国琴;张学礼;赵伟康;;左旧丸、右旧丸对老年大鼠海马、杏仁核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史艳红;徐平;宋凯英;潘成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大鼠海马损害机制及其与低氧的相关性[A];贵州省第六届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冯荣芳;冯亚青;郭振华;邢邯英;李淑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老年痴呆大鼠海马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刘琼;朱海燕;俞瑾;米文丽;毛应启梁;王彦青;吴根诚;;大鼠海马胶质细胞在抑郁症及电针抗抑郁模型治疗中的作用研究[A];第九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琛;朱文荣;耿德勤;;氟西汀+电针治疗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电针能激活老年痴呆大鼠海马蛋白激酶信号通路[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永军;深低温停循环时大鼠海马线粒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2 李斌;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Alzheimer病样tau蛋白磷酸化途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姚星;右美托咪定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3年

4 段开明;异氟烷对成龄和老龄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周爽;电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鼠海马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6 杜会枝;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金属离子对大鼠海马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杨惠云;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8 罗松;电针对老年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形态可塑性的影响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刘琼;针刺治疗实验性抑郁症时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发生的变化[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刘雨星;电针对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信号转导介质的调节作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铮;头部浅低温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赵艳颖;丁苯酞、卡马西平对大鼠海马、小脑神经元凋亡及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袁强;肢体缺血预处理脑保护作用及上调p38 MAPK和ERK的体液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邵彦;健脾益智法对AD大鼠海马区Aβ、GFAP表达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郭郁;针剌调控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线粒体途径—凋亡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宋名杨;丰富环境对HIBD新生大鼠海马CA1区BDNF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邓燕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大鼠海马体积及海马区Tau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8 孙美芳;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及海马形态的动态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张黎恒;针刺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GLU/GABA兴奋/抑制调节系统的作用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10 王忻s,

本文编号:831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831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5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