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18:47
本文关键词:罗非鱼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罗非鱼 CO2麻醉 无水保活 营养成分 血液生化指标 呈味成分
【摘要】:我国罗非鱼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省,国内罗非鱼主要以鲜销为主。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鲜活罗非鱼的需求,罗非鱼活鱼运输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有水保活运输方法运输罗非鱼,但有水保活运输存在装载量少、成本高、存活率低等不足,无水保活方法不存在上述问题。麻醉保活可降低鱼类的新陈代谢速率,降低对O2的需求量,提高存活率。与其他麻醉剂相比,CO2不会在鱼体内残留,经CO2处理的鱼可直接在市场上销售,而且不会对操作者及环境造成伤害。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CO2作为安全有效的麻醉剂将罗非鱼麻醉,然后将处于麻醉状态的罗非鱼进行模拟无水保活运输,并对保活过程中罗非鱼的主要基本营养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呈味成分进行测定,了解无水保活对罗非鱼基本营养成分、生理指标、呈味成分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CO2对罗非鱼麻醉效果的研究研究了CO2对罗非鱼的麻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由0.41mg/L上升到1.13mg/L,罗非鱼的麻醉时间由570±53s逐渐降低到169±30s,复苏时间由180±20s增加到860±36s。罗非鱼在麻醉液的浸浴时间由4min增加到16min时,复苏时间逐渐升高,复苏率均为100%。麻醉液温度由10℃升高到30℃时,罗非鱼麻醉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上述试验条件范围内,罗非鱼均达到深度麻醉程度,CO2是一种有效的鱼类麻醉剂。2.罗非鱼CO2麻醉无水保活技术的研究分别研究CO2浓度、保活温度、供氧方式、浸浴时间对罗非鱼无水保活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活温度、CO2浓度、浸浴时间的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对保活效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CO2浓度保活温度浸浴时间,最佳的保活条件为:CO2浓度为0.6mg/L,保活温度为20℃,浸浴时间为7min。此条件下罗非鱼保活存活率最大,保活5h的存活率为100%。3.罗非鱼无水保活过程中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测定了罗非鱼在保活前、保活1h、2h、3h、4h、5h时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对罗非鱼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保活1h、2h、3h、4h、5h后,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组(A组)罗非鱼血清中乳酸、尿素氮、肌酐含量与LDH、GOT、GPT活力都高于有水保活组(B组)。保活5h后,无水保活组(A组)罗非鱼血清中LDH、GOT、GPT活力分别是有水保活组(B组)的5.3倍、1.9倍、1.7倍,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组(A组)罗非鱼血清中LD、Cr、BUN含量分别是有水保活组(B组)的4.8倍、1倍、5.7倍。4.罗非鱼CO2麻醉无水保活过程中主要基本营养成分与呈味成分的变化对罗非鱼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A组)及有水保活(B组)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及呈味成分进行测定,探讨罗非鱼在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与有水保活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保活5h后,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组(A组)与有水保活组(B组)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无水保活组(A组)糖原含量高于有水保活组(B组)5.96%,乳酸含量低于有水保活组(B组)3.04%。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组(A组)罗非鱼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量低于有水保活组(B组),无水保活更有利于保持罗非鱼原有主要基本营养成分。保活5h后,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组(A组)的ATP降解速度快于有水保活组(B组),但其具有增强风味作用的IMP含量高于有水保活组50.3%,而带有苦味的Hx含量低于有水保活组2.4倍。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组(A组)与有水保活组(B组)游离氨基酸总量差异不大。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组(A组)的Cl-、Mg2+、Ca2+、PO43-、K+、Na+含量分别比有水保活组(B组)高26.8%、17.6%、19.6%、18.7%、12.8%、4%。琥珀酸是鲜味的主要呈味成分,无水保活组(A组)琥珀酸、柠檬酸含量高于有水保活组(B组)30.08%,8.7%。结果表明:采用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处理的罗非鱼的呈味成分明显优于有水保活方式。
【关键词】:罗非鱼 CO2麻醉 无水保活 营养成分 血液生化指标 呈味成分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54.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缩略词表12-13
- 1. 前言13-22
- 1.1 罗非鱼简介13
- 1.2 水产品保活技术概况13-16
- 1.2.1 国内外水产品保活技术概况13-14
- 1.2.2 几种常见的水产品保活方法14-16
- 1.3 鱼类保活过程测定的生化指标16-20
- 1.3.1 鱼体生化指标16
- 1.3.2 鱼体血液生化指标16-17
- 1.3.3 鱼体呈味成分指标17-20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20-22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20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0-22
- 2. 二氧化碳麻醉对罗非鱼麻醉效果的研究22-29
- 2.1 材料与方法22-24
- 2.1.1 材料与装置22
- 2.1.2 实验设备22
- 2.1.3 试验方法22-23
- 2.1.4 数据处理23-24
- 2.2 结果与分析24-27
- 2.2.1 不同CO_2浓度的麻醉效果24-25
- 2.2.2 不同CO_2麻醉液温度对罗非鱼麻醉效果的影响25-26
- 2.2.3 不同浸浴时间对罗非鱼复苏的影响26
- 2.2.4 罗非鱼麻醉过程中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26-27
- 2.3 本章小结27-29
- 3.罗非鱼二氧化碳麻醉无水保活技术研究29-35
- 3.1 材料与仪器29
- 3.1.1 实验原料29
- 3.1.2 试验主要试剂29
- 3.1.3 试验主要设备29
- 3.2 试验方法29-30
- 3.2.1 罗非鱼活体与死亡的确定29-30
- 3.2.2 保活温度对罗非鱼保活效果的影响30
- 3.2.3 CO_2浓度对罗非鱼保活效果的影响30
- 3.2.4 浸浴时间对罗非鱼保活效果的影响30
- 3.2.5 供氧方式对罗非鱼保活效果的影响30
- 3.2.6 正交试验30
- 3.2.7 数据分析30
- 3.3 结果与讨论30-34
- 3.3.1 温度对罗非鱼无水保活存活率的影响30-31
- 3.3.2 CO_2浓度对罗非鱼无水保活存活率的影响31-32
- 3.3.3 浸浴时间对罗非鱼无水保活存活率的影响32
- 3.3.4 供氧方式对罗非鱼无水保活存活率的影响32-33
- 3.3.5 正交试验33-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4. 罗非鱼在CO_2麻醉无水保活过程中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35-41
- 4.1 原料与设备35
- 4.1.1 试验材料35
- 4.1.2 试验主要试剂35
- 4.1.3 试验主要设备35
- 4.2 试验方法35-36
- 4.2.1 罗非鱼的保活方式35-36
- 4.2.2 罗非鱼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36
- 4.2.3 数据处理36
- 4.3 结果与讨论36-40
- 4.3.1 罗非鱼血液中肌酐含量的变化36-37
- 4.3.2 罗非鱼血液中BUN含量的变化37
- 4.3.3 罗非鱼血液中GOT与GPT活力的变化37-38
- 4.3.4 罗非鱼血液中乳酸脱氢酶活力的变化38-39
- 4.3.5 罗非鱼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变化39-40
- 4.4 本章小结40-41
- 5. 罗非鱼在CO_2麻醉无水保活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与主要呈味成分的变化41-57
- 5.1 试验试剂和仪器41-42
- 5.1.1 试验试剂41-42
- 5.1.2 试验主要设备42
- 5.2 试验方法42-43
- 5.2.1 罗非鱼的保活方法42
- 5.2.2 罗非鱼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42
- 5.2.3 非蛋白氮的测定42
- 5.2.4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42
- 5.2.5 核苷酸的测定42-43
- 5.2.6 有机酸含量变化43
- 5.2.7 无机离子的测定43
- 5.2.8 甜菜碱的测定43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43-56
- 5.3.1 罗非鱼糖原含量的变化43-44
- 5.3.2 罗非鱼乳酸含量的变化44
- 5.3.3 罗非鱼水分含量的变化44-45
- 5.3.4 罗非鱼粗蛋白含量的变化45
- 5.3.5 罗非鱼粗脂肪含量的变化45-46
- 5.3.6 非蛋白氮含量46
- 5.3.7 游离氨基酸含量46-49
- 5.3.8 核苷酸含量变化49-51
- 5.3.9 有机酸含量变化51-53
- 5.3.10 无机离子含量变化53-55
- 5.3.11 甜菜碱含量变化55-56
- 5.4 本章小结56-57
- 6.总结与展望57-59
- 6.1 主要结论57-58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58
- 6.3 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8
- 致谢68-69
- 作者简介69-70
- 导师简介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登菊;杨兴;姚俊杰;梁正其;刘霆;;低温保活运输对鲟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2 王聪;蔡江燕;陈雪梅;彭灵芝;杨松;胡思玉;;昆明裂腹鱼幼鱼对二氧化碳耐受性初步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3 金一春;胡萍华;曲学伟;尚晓莉;程翠;张开岳;张勇;曲宪成;;二氧化碳麻醉对白斑狗鱼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4 刘伟东;薛长湖;殷邦忠;刘淇;;低温下大菱鲆有水和无水保活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5 成嘉;符贵红;刘芳;唐建洲;李基光;张建社;;重金属铅对鲫鱼乳酸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J];生命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6 石建高,钟文珠,陶礼民;柔鱼不同部位的呈味物质含量比较[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施文正;陈青云;万金庆;汪之和;;冷冻对不同部位草鱼肉鲜度和滋味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4年16期
8 惠心怡;王锡昌;陶宁萍;;构成白鲢鱼肉土腥味的水溶性风味成分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858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8582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