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从雌激素—细胞因子(IL-17、TNF-α)探讨壮骨止痛方组方机理

发布时间:2017-10-04 11:04

  本文关键词:从雌激素—细胞因子(IL-17、TNF-α)探讨壮骨止痛方组方机理


  更多相关文章: 壮骨止痛方拆方组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E2 IL-17 TNF-α


【摘要】:目的:从壮骨止痛方拆方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雌激素-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初步研究其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机理。方法:72只雌性SD大鼠饲养于室温23-25℃,相对湿度40%-60%的清洁环境中,自由摄食和摄水,适应性饲养一周。随后随机分为六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壮骨止痛方组(生药6.6g/kg)、补阴组(生药6.6g/kg)、补阳组(生药3.7g/kg),活血组(生药2.9g/kg)。除假手术组以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国内外公认的雌性大鼠去卵巢3个月造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理模型[1-3]。方法:以2%的水合氯醛(0.35m L/100g)麻醉,在无菌条件下摘取SD大鼠双侧卵巢。假手术组采用同样方法切除假手术组卵巢附近等同于卵巢体积大小的脂肪。术后连续7天大腿肌肉注射青霉素,每只大鼠4万u单位/天,7天后拆线,术后一周开始灌胃给药,灌胃体积为1m L/100g,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灌胃1ml/100g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灌胃3个月后,各组随机选取8只SD大鼠的右后肢股骨、第2-4腰椎,测量右后肢股骨、腰椎的骨密度;各组随机选取6只SD大鼠腹腔注射2%水合氯醛(0.35ml/100g)麻醉,经腹主动脉采血,离心(500g)分离出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外周血E2、IL-17、TNF-α水平;各组随机选取6只SD大鼠提取股骨组织m RNA样本进行RT-PCR反应检测IL-17、TNF-αm RNA表达。结果:1、骨密度检测,与模型组比较,壮骨止痛方组,补阴组,补阳组均能改善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活血组有改善腰椎及股骨骨密度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ELISA检测,与模型组比较,各组E2浓度,除活血组外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骨组织中IL-17、TNF-α浓度,除活血组外均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RT-PCR反应检测骨组织m 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骨组织中IL-17m RNA、TNF-αm RNA表达,除活血组外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1、壮骨止痛方拆方组中,补阴组,补阳组可通过提高去势雌鼠骨密度水平;2、壮骨止痛方拆方组中,补阴组,补阳组通过雌激素途径达到抗绝经后骨质疏松;3、壮骨止痛方拆方组中,补阴组,补阳组通过调节细胞因子IL-17、TNF-α对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动态平衡活动,进而从非雌激素途径达到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
【关键词】:壮骨止痛方拆方组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E2 IL-17 TNF-α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85.5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中英文缩略词10-11
  • 引言11-13
  • 一、材料与方法13-16
  • 1.材料13-14
  • 2.方法14-15
  • 3.检测指标及方法15
  • 4.统计学处理15-16
  • 二、结果与分析16-25
  • 1.骨密度(BMD)检测结果与分析16-18
  • 2.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与分析18-22
  • 3.RT-PCR测定结果与分析22-25
  • 三、讨论25-37
  • 1.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25-27
  • 2.西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27-29
  • 3.壮骨止痛方组方原理的探讨29-33
  • 4. 壮骨止痛方拆方组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机理的探讨33-35
  • 5.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雌激素与细胞网络因子(IL-17、TNF-α)相关性的研究35-37
  • 四、结论37-38
  • 致谢38-39
  • 参考文献39-43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43-59
  • 参考文献55-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勤;;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案[J];国外医学情报;1991年13期

2 ;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方案[J];临床荟萃;1992年03期

3 高瑾;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康复进展[J];现代康复;2000年14期

4 龚玲,王明越,胡杰,夏蓓,周佩卿,曹俊卿;壮骨合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抗氧化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年06期

5 安慧芳,姚爱琳;雷诺昔酚与绝经后骨质疏松[J];河北医药;2002年03期

6 单春艳,郑少雄,陈莉明,JY Reginster;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年03期

7 吴宜勇;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判断和处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年05期

8 蒲兰;;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6年02期

9 张华;漆洪波;;瘦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年07期

10 王良岸;杨冬梓;;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J];实用老年医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东春;贾志凡;左爱军;郭刚;赵学勤;张镜宇;;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瑞欣;曲信滋;;激素替补疗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A];骨质疏松研究与防治第二卷——第四届全国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周尊海;刘杰军;;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A];第一届全国骨矿研究年会会议文集[C];2002年

4 邱文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综合康复治疗与预防[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5 李慧林;未汉民;;绝经后骨质疏松高危因素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6 徐克惠;;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治若干问题[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绝经学术会议暨绝经相关问题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玉东;李大金;朱影;;补肾宁心方及脱氢表雄酮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A];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集[C];2004年

8 姚汉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第九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吴宜勇;;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延;刘淳;刘纹琰;;倍美力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徐红冰 主任药师;“三管齐下”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 张浩 章振林;绝经后骨质疏松 遗传背景中外有别[N];健康报;2014年

3 ;骨保合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标本兼顾[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耿文鑫;抗绝经后骨质疏松蛋白疫苗的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董荣兟;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王淑丽;复方仙贞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平衡能力的影响及其对成骨细胞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邹颖刚;更年甘露饮加小剂量雌激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徐晓娟;绝经后骨质疏松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骨代谢相关因子的临床研究与青娥丸的治疗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晓红;miR-705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功能异常的调控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黄建睿;滋补肾阴法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术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杰;机械振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月;PTH和ALN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身体成分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3 杨岩冰;从雌激素—细胞因子(IL-17、TNF-α)探讨壮骨止痛方组方机理[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王文杰;从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探讨壮骨止痛方抗绝经后骨质疏松机理的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孟祥德;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他莫昔芬防治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6 汪玉海;局部植入牛骨形态发生蛋白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张楠;骨代谢生化指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治中的临床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孙伟珊;补肾健脾化瘀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血液流变学的改变[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张新玉;不同药物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及药物经济学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10 韩敬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及他莫西芬防治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70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970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9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