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伴输尿管反流的尿动力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伴输尿管反流的尿动力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输尿管反流 逼尿肌过度活动 影像尿动力
【摘要】:目的:探讨有输尿管反流的神经源性膀胱(NB)患儿有或没有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尿动力学差异,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就诊并经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4~12岁,平均7.5岁。按照充盈期有无DO,将其分为DO组(n=32)与无DO组(n=78)。观察记录两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灌注量、逼尿肌压并计算发生反流时的膀胱顺应性;记录两组充盈结束时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并计算充盈期膀胱顺应性,按照反流级别将其分为轻度反流(Ⅰ~Ⅱ度),重度反流(Ⅲ~Ⅴ度),分析两组的反流侧别及反流程度有无差异。结果:DO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07.5±21.3)mL和(5.6±1.8)mL/cm H_2O,无DO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24.7±35.6)mL、(6.7±2.3)mL/cm H_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逼尿肌压分别为(21.7±8.3)cm H_2O、(19.6±9.2)cm H_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组充盈结束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98.7±36.5)mL、(5.8±1.9)mL/cm H_2O,与无DO组充盈结束时的膀胱容量(223.8±40.2)mL与顺应性(6.5±1.4)mL/cm H_2O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动力学检查结束时逼尿肌压分别为(35.8±7.1)cm H_2O、(36.3±8.5)cm H_2O,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DO组单侧反流20例(63%),双侧返流12例(37%),无DO组单侧返流31例(40%),双侧返流47例(60%),两组的反流程度均较严重。结论:膀胱容量小,膀胱顺应性差是有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伴发DO时的尿动力学特征。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学中心和泌尿外科 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输尿管反流 逼尿肌过度活动 影像尿动力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370869)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201403075)
【分类号】:R694.5
【正文快照】: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一类由于神经性病变或神经损害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产生储尿排尿异常的疾病,小儿主要由于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引起[1]。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小儿NB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给予及时干预治疗,膀胱输尿管反流会引起肾积水和上尿路感染,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二南;神经源性膀胱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09期
2 沈宏;要重视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11期
3 廖利民;李建军;;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与未来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07期
4 杨文海;张期莲;黄银山;;螺旋CT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02期
5 赵颖川;李泽兵;;神经源性膀胱现代治疗及康复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年04期
6 武玉东;赵亚冰;;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06年11期
7 吕鹏启;王文革;刘丽媛;;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及X线表现(附3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年06期
8 廖利民;;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07期
9 贾兴平;王兆海;郭晓震;王炳杰;;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病因分析(附38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年05期
10 田向阳;;松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杰;;骶管阻滞在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价值[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申红梅;张庆民;刘艳玲;黄天梅;邰志红;赵俊英;李宏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成立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马丽萍;张爱萍;王小军;;冷水试验在神经源性膀胱训练中的应用与意义[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李旭明;郑荣宗;魏瑞瑶;方彩莲;曹克勇;;膀胱功能治疗仪治疗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23例[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5 牛瑛琳;;低强度激光穴位照射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A];2012年河南省中风康复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李永禄;顾鑫;;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栓系)不同临床时期的泌尿外科治疗对策[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吴娟;廖利民;万里;;电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的治疗观察[A];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永禄;顾鑫;;脊髓栓系所致神经源性膀胱不同临床时期的泌尿外科治疗对策[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佳怡;周立新;黄翼然;;Shy-Drager综合症合并神经源性膀胱—一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周谋望;;SCI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治疗的循证医学评价[A];清洁间歇性导尿教育项目学员手册[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树元;顽固性尿潴留莫忘查血糖[N];上海中医药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宝珍;温箱灸配合综合康复技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侯俊清;膀胱自扩大配合间歇导尿治疗高反射神经源性膀胱[D];郑州大学;2005年
3 范应中;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与康复[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04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00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