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功能障碍在特发性低活动膀胱发病中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感觉功能障碍在特发性低活动膀胱发病中的作用 出处:《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低活动膀胱 逼尿肌无力 感觉传入 下尿路症状 尿流动力学
【摘要】:背景低活动膀胱(underactive bladder, UAB)是泌尿外科常见的下尿路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以排尿障碍为主,症状为尿流变细或中断、排尿等待、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目前UAB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多种因素可导致UAB的发生: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糖尿病,衰老,脊髓或外周神经的损伤,中枢疾病(如帕金森病、脑卒中)等。目前仍未开发出治疗UAB的有效药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明确。虽然肌源性及传出因素被认为是UAB发生的重要原因,但研究发现:特发性(非梗阻性非神经源性UAB)逼尿肌的收缩能力并未降低。正常膀胱的储尿和排尿活动依赖于膀胱和尿道的正常感觉传入功能。因而,有观点认为膀胱感觉传入障碍导致逼尿肌未被激活,从而参与UAB的发生。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特发性UAB患者储尿期感觉功能,并与包括具有不稳定收缩(DO)的OAB患者、感觉过敏但无DO的患者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储尿期的感觉功能进行比较,从而探讨感觉传入异常在UAB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患者在泌尿外科尿流动力学检查室行尿流动力学检测。记录自由尿流率时的最大尿流率。行膀胱压力-流率测定,记录残余尿量,记录储尿期膀胱初感觉(FS)、初始尿意(FD)、强烈尿意(SD)时的膀胱容量及膀胱最大容量(MBV),并标记出其相应的逼尿肌压力,计算这四个容量时的膀胱壁应力(wall stress,WS),WS=压力*容积。记录排尿期压力-流率,得出最大尿流率(Qmax)及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Pdet@Qmax).计算膀胱收缩指数(bladder contractilityindex, BCI), BCI= Pdet@Qmax+5 Qmax,及最大尿流率时瓦特指数反应逼尿肌收缩功能。特发性UAB须排除梗阻性疾病和神经源性疾病。筛选标准:男性:膀胱收缩指数BCI100,膀胱出口梗阻指数20,膀胱排尿效率90%;女性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20 cmH2O,最大尿流率15,膀胱排尿效率90%。该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及西南医院尿动力学检查的552例患者资料,其中20例符合UAB的标准,具有DO的OAB 22例,感觉过敏(increased sensation, IS) 16例,压力性尿失禁(SUI)27例,比较各组患者FS、FD、SD及MBV时的容积阈值、压力阈值及壁应力,同时比较了各组最大自由尿流率、排尿效率、瓦特因子及残余尿的差别。结果对四组总共85个尿流动力学病例进行了分析,平均年龄53.2±18.4岁(范围14到87岁),其中UAB平均年龄68.7±14.4岁,明显比其他三组年龄大,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呈线性相关(P0.05);而在性别方面,UAB组男性占主要。容量阈值分析中UAB组膀胱初感觉阈值明显高于DO组、IS组和SUI组(P0.0083)。压力阈值分析中,UAB组在各个排尿感觉点都大于SUI组(P0.0083),与IS相比仅在膀胱初感觉时有差异,而与DO组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壁应力阈值分析中,UAB组分别与IS组和SUI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阈值明显大于IS组及SUI组,而与DO组差异不明显。瓦特因子数据分析,UAB组与IS组及SUI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明显低于DO组(P0.05)。而且,UAB组有更低的最大尿流率,更低的排尿效率及更多的残余尿(p0.0083)。结论特发性UAB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膀胱对容积和压力变化感觉的减弱在特发性UAB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逼尿肌收缩力的降低并未被证实;患者残余尿增多原因可能与感觉传入敏感性的降低导致排尿反射过早终止有关。对感觉传入障碍分子机制的研究将促进开发治疗UAB的有效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毅飞,鲁功成;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与逼尿肌不稳定治疗[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0年01期
2 章振保,张时纯,齐范,周芳坚;逼尿肌等容收缩试验的临床应用[J];医师进修杂志;2001年08期
3 宋波;逼尿肌兴奋性及逼尿肌不稳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22期
4 王庆伟,齐艳,刘会范,李源,吕宇涛,文建国,宋东奎;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患者逼尿肌功能变化[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2期
5 宋波;逼尿肌兴奋性及逼尿肌不稳定[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6 宋波 ,李新,邱功阔,陈宇东;逼尿肌不稳定的机制研究——神经源性?肌源性?[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7 曹文峰 ,宋波,金锡御,熊恩庆;逼尿肌不稳定大鼠肾上腺素β及β_3受体密度和功能变化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8 曹文峰,宋波,金锡御,陈昭颉,王庆堂,杨前哨;逼尿肌不稳定与肾上腺能β受体关系的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3年03期
9 曹文峰,宋波,陈昭颉,王庆堂,杨前哨;逼尿肌不稳定与肾上腺能β受体及其亚型关系的实验研究[J];成都军区医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曹文峰,宋波,金锡御,熊恩庆,陈昭颉;肾上腺素β_3受体与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存洲;徐丹枫;瞿创予;陈杰;张申;赵圣佳;李峻;;逼尿肌弱动症的低频电疗效果[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新;宋波;金锡御;;钙通道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王杭;王国民;孙立安;张立;林宗明;郭剑明;许明;;膀胱出口部份梗阻后移行上皮及逼尿肌细胞形态学研究[A];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山东省泌尿外科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魏伟;杨进益;姜兴金;;逼尿肌粘连连接超微结构蛋白构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龚宇;杜传军;宋波;金锡御;;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细胞结构重塑的体外研究[A];2006年浙江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周逢海;宋波;金锡御;熊恩庆;;逼尿肌不稳定中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的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李纲;袁和兴;蒋昱枫;严春寅;温端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逼尿肌功能评价的临床意义[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王国民;王杭;;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引起逼尿肌肌球蛋白重链亚型表达的改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曹文峰;宋波;金锡御;熊恩庆;;β_3肾上腺素受体在正常及不稳定膀胱大鼠逼尿肌中的作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白志明;刘振湘;魏小斌;张冲;吴万文;梁发;吕蔡;黄义;黎雄;;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收缩蛋白表达和膀胱重量的改变[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琳;排尿功能障碍病因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前列腺切除后为何还排尿困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张洪军;孩子尿床也不能少饮水[N];大众卫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逼尿肌兴奋性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2 李刚;人逼尿肌细胞肾上腺素能β_3受体基因亚型细胞的培养及干预性实验[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3 龚宇;膀胱出口梗阻对逼尿肌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4 杨航;钙激活钾/氯通道功能变化及其与逼尿肌不稳定产生的关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5 周逢海;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及其与逼尿肌不稳定关系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6 李昕;人逼尿肌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单一基因亚型细胞克隆的构建[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7 何芊;膀胱起搏点及其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初探[D];中南大学;2010年
8 曹文峰;β_3-AR调节逼尿肌舒张功能的作用及信号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9 文前军;梗阻性DO逼尿肌细胞兴奋性变化及其离子通道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10 张远宁;整合素β3亚基与DI逼尿肌细胞钙通道关系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杰;感觉功能障碍在特发性低活动膀胱发病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6年
2 张武合;钙通道阻滞剂对不稳定逼尿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3 李海洋;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大鼠逼尿肌中糖原变化及其意义[D];兰州大学;2009年
4 陈可;钙调神经磷酸酶与逼尿肌肥大关系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5 魏伟;逼尿肌不稳定粘连连接超微结构变化的免疫组化监测和电镜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6 李伟亮;缝隙连接蛋白43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梗阻性逼尿肌不稳定中的表达及意义[D];南昌大学;2007年
7 韩增篪;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膀胱逼尿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东大学;2005年
8 赵新鸿;老龄膀胱生理特性改变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9 王武;TURP术后膀胱逼尿肌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10 张海燕;温度对膀胱出口梗阻大鼠在体逼尿肌功能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318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31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