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乳糜尿肾周淋巴管分布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7 06:48

  本文选题:乳糜尿 切入点:淋巴管 出处:《武汉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背景:乳糜尿是泌尿外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肾脏淋巴回流障碍有关,目前手术治疗方式均为结扎切断肾周围所有淋巴管。该术式需完全游离患侧肾脏,除了对肾蒂周围、肾动静脉之间、输尿管上段淋巴管结扎以外,还需将肾周筋膜内所有淋巴管逐一结扎,存在腹膜后创伤大,破坏肾脏周围正常结构,术后可能出现肾下垂、血尿、肾蒂扭转等并发症。而且传统淋巴管结扎术式缺乏形态病理学证据支持,存在手术范围广、损伤过大之弊端,因此手术方式的合理性值得商榷。现有文献都集中关注手术效果及并发症问题,未从理论上阐明手术原理。我们应用癌胚抗原M2A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糜尿患者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肾上腺周围及肾脂肪囊内脂肪组织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直径及淋巴管面积,观察乳糜尿患者肾周脂肪组织内淋巴管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为改良乳糜尿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与传统术式进行比较,探讨改良后手术方式治疗乳糜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采用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法及不同标志物在乳糜尿肾周淋巴管检测中的价值;选择理想的实验方法研究乳糜尿患者肾周脂肪组织淋巴管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为改良乳糜尿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及病理学依据。根据分布规律改良乳糜尿治疗的手术方式;并评价改良后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1.应用酶组织化学及癌胚抗原M2A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例乳糜尿患者肾周脂肪组织淋巴管中5'-Nase和D2-40的表达; 2.分别收集6例尸体(对照组)及15例乳糜尿患者(乳糜尿组)手术切除的肾动静脉周围、输尿管上段、肾上腺周围及肾脂肪囊的脂肪组织,行HE染色和癌胚抗原M2A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淋巴管的形态及结构特征,检测脂肪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直径及淋巴管面积; 3.分析2011年12月-2014年02月临床诊断为乳糜尿并接受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的患者25例,其中16例采用传统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9例接受改良后的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膜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1.常规HE染色切片中可见脂肪组织及结缔组织,并可见少量管腔结构。但无法分辨血管及淋巴管。D2-40免疫组化染色背景清晰,能清楚显示阳性淋巴管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5'-Nase染色背景呈淡黄色,无法观察淋巴管周围的组织结构。肾周脂肪组织中5'-Nase和D2-40染色标记淋巴管密度(LVD)分别为2.28±0.99和3.88-0.98,D2-40组LVD明显高于5'-Nase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对照组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及肾上腺周围脂肪组织内均有淋巴管分布,LVD分别为1.98±0.73、2.14+0.73和2.04±0.56,淋巴管直径分别为(32.13±13.28)、(28.25±7.67)和(27.56±7.91)um,淋巴管面积分别为(107854±75897)、(98647±36131)和(89791±34911)um2;而乳糜尿患者上述区域内LVD(分别为2.97±0.91、3.10±0.88、2.87±0.74)、淋巴管直径[分别为(75.05±39.75)、(64.02±41.92)、(40.00±12.05)um]及淋巴管面积[分别为(222776±106624)、(205551±114578)、(173823±89559)um2]均较对照组升高且出现管腔迂曲、扩张等形态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肾动脉、肾动静脉之间、肾静脉及输尿管上段周围的LVD最高。对照组肾脂肪囊内LVD为1.46±0.22、淋巴管直径为(15.77±5.03)um、淋巴管面积为(50223±32796)um2;乳糜尿患者肾脂肪囊内LVD(1.56±0.41)、淋巴管直径(18.02±6.65)um及淋巴管面积(71648±50677)u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乳糜尿组肾脂肪囊内LVD、淋巴管直径及淋巴管面积均显著低于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及肾上腺周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尿液清亮,行乳糜尿定性试验阴性,低蛋白血症得到改善。传统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组术中有4例出现皮下气肿,术后自行消失;术后随访1年,有1例出现肾下垂,1例出现轻微血尿伴有轻度腰痛,经指导休息,并行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出现乳糜尿复发,改良后的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组中有1例出现皮下气肿,术后自行消失;术后随访1年无并发症发生及乳糜尿复发。改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膜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糜尿的发病机制与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及肾上腺周围脂肪组织内淋巴管数量和形态学改变有关。通过外科手术结扎上述部位脂肪组织内淋巴管治疗乳糜尿是可行的,但现有手术方式存在结扎范围扩大化的可能。高选择性结扎肾动静脉、输尿管上段、肾上腺周围的淋巴管治疗乳糜尿是安全有效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腹膜后的损伤,避免肾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9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庆春,李湖,陈廷刚;四环素肾盂灌注治疗乳糜尿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06期

2 杨聪娴;金讯波;;乳糜尿患者的肾脏集合系统表层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J];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年01期

3 闫泽晨;贾占奎;顾朝辉;刘会锋;唐晓龙;刘耀雷;姚文诚;曾甫清;杨锦建;;后腹腔镜肾上极筋膜悬吊结扎法肾蒂淋巴管剥脱术治疗乳糜尿(附16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3年03期

4 曾伟;易克银;谢加强;李靖;宋卫东;;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糜尿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2011年06期

5 王忠;赖玉连;;泛影葡胺肾盂灌注研究乳糜尿的发病机理及治疗[J];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6 鲁功成,熊旭林,邵明忠,张润清,张齐钧,陈晓春,曾甫清,肖传国;乳糜尿的发病机理——腹膜后淋巴管曲张[J];武汉医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7 孙德建;;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全球意义[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年S1期

8 黄英;魏辉;李国;罗旭杰;程志刚;方少洪;梅骅;;76%泛影葡胺肾盂灌注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乳糜尿6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年10期

9 张桃艳;柳刚;关广聚;;肾脏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及分布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本文编号:1670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670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c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