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染色体AZF微缺失的遗传特性及应用PGD的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01 02:24
本文选题:Y染色体 切入点:AZF微缺失 出处:《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目的:第一部分:分析华北地区男性不育人群中AZF微缺失的发生率及不同的缺失类型对表型的影响,探讨检测AZF微缺失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研究AZF微缺失对生殖激素及睾丸发育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AZF微缺失患者行ICSI-ET治疗后的胚胎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等指标,探讨AZF微缺失对ICSI-ET结局的影响。第四部分:利用多重置换扩增(MDA)结合多重PCR对男性不育患者行ICSI后的卵裂期男性胚胎行AZF微缺失检测,探讨AZF微缺失的遗传规律,为患者更合理地选择移植胚胎和更确切地遗传咨询提供依据。第五部分:比较接受/拒绝行PGD筛选女性胚胎移植的AZF微缺失患者的妊娠结局,为建议患者行PGD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第一部分: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排除输精管阻塞等因素)73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90例及轻中度少精子症患者63例(精液分析均按WHO标准:连续2次精液分析并经离心沉淀镜检未见精子者为无精子症;精子密度5×106/ml者为严重少精子症;精子密度在5~20×106/ml之间者为轻中度少精子症)。选取30例已正常生育的健康男性为对照。留取上述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2 m L,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抗凝,置于-20℃冰箱保存。采用盐析法提取DNA,选取15个位点进行AZF微缺失检测:包括AZFa区的s Y82、s Y84、s Y86;AZFb区的s Y 124、s Y127、s Y128、s Y133、s Y134、s Y143;AZFc区的s Y239、s Y242、s Y254、s Y255;AZFd区的s Y145、s Y152。将这15个位点组成4套多重PCR系统,分别为系统I:SRY、s Y254、s Y 143、s Y 242、s Y 255;系统II:SRY、s Y 84、s Y 239、s Y 152;系统III:SRY、s Y 86、s Y 127、s Y 145、s Y 124;系统IV:SRY、s Y 134、s Y 82、s Y 128、s Y 133。每套系统中以SRY基因作为内控,同时以空白和已正常生育的男性作为外控。第二部分:留取上述226位男性不育患者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得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与30例以正常生育的健康男性(对照组)相比较,分析其统计学差异。同时,测量并比较睾丸大小。第三部分:分析10例AZF微缺失患者的13个ICSI周期的ICSI-ET结局,与同期治疗的82例无AZF微缺失的严重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患者共98个ICSI周期结局相比较,分析两组间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的统计学差异。第四部分:选取10例AZF微缺失患者的13个ICSI周期的剩余无冷冻价值的2pn、1pn卵裂期胚胎62个,及无AZF微缺失患者ICSI周期剩余无冷冻价值的2pn、1pn卵裂期胚胎62个,显微操作获得单个卵裂球并采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DA)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后采用PCR进行性别鉴定,最终对61个男性胚胎行AZF微缺失检测。第五部分:将4位接受PGD筛选女性胚胎移植的AZF微缺失患者的妊娠结局与6位拒绝PGD筛选女性胚胎的AZF微缺失患者ICSI后的妊娠结局相比较。结果:第一部分:226例男性不育患者行AZF微缺失检测,共23例AZF微缺失,总缺失率为10.18%(23/226),其中无精子症组、严重少精子症组和少精子症组患者的缺失率分别是12.33%(9/73)、13.33%(12/90)、3.17%(2/63);对照组(30例正常男性)均未发现AZF基因微缺失。无精子症组和严重少精子症组患者AZF微缺失率明显高于轻中度少精子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AZF微缺失患者中,单纯AZFc缺失率为3.98(9/226),AZFc+d缺失率为3.54%(8/226),单纯AZFa缺失率为1.77%(4/226),AZFb+c缺失率为0.44%(1/226),AZFa+b+c缺失率0.44%(1/226)。第二部分:在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AZF微缺失组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明显高于无缺失组(P0.05);睾酮(T)水平和睾丸体积明显低于无缺失组(P0.05)。轻中度少精子症患者中,AZF缺失组与无缺失组相比较,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部分:AZF微缺失组患者的ICSI受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胚胎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亦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早期流产率亦略降低,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结果提示AZF微缺失对ICSI治疗结局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与无缺失组有同样机会拥有自己的后代,尚需扩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第四部分:(1)MDA扩增成功率为93.5%(116/124),经性别测定,其中男性胚胎61个、女性胚胎55个。(2)AZF检测结果:对61个男性胚胎(包括AZF微缺失患者的28个男胚;Y染色体无缺失患者的33个男胚)行AZF微缺失检测:AZF微缺失患者的28个男性胚胎全部存在不同范围的缺失(23个胚胎与父辈AZF缺失类型相同,5个胚胎缺失范围扩大)。AZF无缺失患者的33个男性胚胎中有6例病人的9个男胚出现de novo缺失,de novo缺失率达27.3%(9/33)。第五部分:将4位(5个周期)接受PGD筛选女性胚胎移植的AZF微缺失患者的妊娠结局与6位(8个周期)拒绝PGD筛选女性胚胎的AZF微缺失患者ICSI后的妊娠结局相比较,两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PGD组患者共获得21个女性胚胎,着床率为27.3%,临床妊娠率为40%,无早期流产,顺利生下2个健康女婴;拒绝PGD组着床率为21.4%,临床妊娠率为42.9%,1例早期流产(33.3%),生下1个健康女婴和1个与父辈缺失类型相同的男婴。结论:1.本地区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AZF微缺失率最高,无精子症患者次之,两者缺失均以AZFc区微缺失率最高;AZFa微缺失仅见于无精子症患者中;男性不育患者常规筛查AZF对临床诊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本研究证实AZF微缺失影响患者性腺发育,导致睾丸体积偏小、FSH及LH水平增高、T水平明显降低,最终导致不育。3.AZF微缺失可能对ICSI-ET治疗有一定影响,可导致受精率降低,但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故AZF微缺失对ICSI治疗的影响还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4.AZF微缺失可通过ICSI技术从父代遗传给子代,并在遗传过程中可发生de novo微缺失(即突变缺失:子代有缺失而父代未见缺失)和缺失范围扩大。5.AZF微缺失患者中,接受PGD技术筛选女性胚胎不降低临床妊娠率,亦可减少早期胚胎流产率,避免将这一基因缺陷人为地遗传给男性后代。
[Abstract]: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ZF micro - deletion on reproductive hormone and testicular development in male infertility patients . Part two :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ZF micro - deletion on reproductive hormone and testicular development . Part four :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ZF microdeletion on reproductive hormone and testicular development . Part IV :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ZF microdeletion on reproductive hormone and testicular development . A total of 30 healthy male healthy me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s . The peripheral blood 2 m L and ED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above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 The samples were stored in a refrigerator at -20 鈩,
本文编号:1693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6935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