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肽调控Ⅳ型胶原表达逆转糖尿病肾病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本文选题:C肽 + 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 ; 参考:《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全球已有3.82亿人患有DM,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5.92亿。我国目前DM患者已经达到9840万,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四分之一。据统计,近三分之一的DM患者伴有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DN是引起终末肾病的主要原因,也是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到目前为止,DN发生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更无特效治疗手段。因此,对DN发病及治疗机制的研究迫切而意义重大。DN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积聚,继而引起肾小球硬化。DN时,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基质主要是Ⅳ型胶原。Ⅳ型胶原分子有6条同源性α链:α1(Ⅳα6(Ⅳ),分别由不同基因编码。DN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主要依靠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途径所调节。TGF-β1主要通过转录因子Smad3传递信号,启动肾小球基质的主要成份Ⅳ型胶原基因转录。我们的前期试验已证明,高糖刺激的早期反应通过激活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最终导致Ⅳ型胶原各α链基因的大量表达。C肽由Steiner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胰岛素合成时首次被描述,主要在脊椎动物胰腺的胰岛β细胞中产生。它是连接胰岛素原分子中胰岛素A链与B链的一种连接肽。人C肽由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分子量为3020Da,等电点为3.0,半衰期为30min,主要经肾脏代谢。正常人血清C肽的基础水平约为0.4 nmol/L。近年来发现C肽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对DM并发症,特别是DN有明显治疗作用。Sun等的研究表明,C肽可改善DM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的扩增。临床上也发现Ⅰ型DM患者做胰腺移植或胰岛素-C肽联合应用后,肾脏病变减轻。C肽作为内源性因子,治疗DN疗效独特,具有其它外源性药物无可比拟的优势,更突显了明确其作用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DM时,Ⅳ型胶原积聚是DN的直接原因。而C肽能逆转DN的肾脏病变,提示C肽作用机制与调控Ⅳ型胶原代谢紧密相关。虽有研究表明,在DM大鼠模型体内,C肽能通过抑制DM大鼠肾小球系膜Ⅳ型胶原的形成来抑制其肾小球系膜扩增,但其内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C肽是否通过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抑制Ⅳ型胶原基因的表达,达到逆转DN纤维化的功效。本实验采用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株HBZY-1,首先应用不同高糖来寻找模拟糖尿病高糖状态的最佳高糖浓度;其次应用该最佳高糖浓度作用不同时间来寻找高糖的最佳起效时间;然后应用不同浓度C肽在同一高糖浓度及相同作用时间寻找C肽的有效浓度;用实时定量-PCR法(realtime-PCR)检测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αα5(Ⅳ)以及 TGF-β1 mRNA水平变化,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来检测细胞液中TGF-β1蛋白水平变化。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Smad3核转位;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技术,检测 Smad3 与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α5(Ⅳ)启动子的相互作用。据此,探讨C肽逆转DN纤维化的主要分子机制,为治疗DN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还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造DM模型,C肽进行干预治疗,实验前后测定血糖、体重变化,测定24小时尿蛋白含量,并取大鼠肾皮质于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旨在进一步探讨C肽逆转DN的整体功效及作用。方法:1细胞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株HBZY-1,购自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HBZY-1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低糖培养基培养,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接种于150ml培养瓶中,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用C肽或乱码C肽处理HBZY-1细胞,先用高糖DMEM培养24小时后,再换成C肽+高糖DMEM培养。2细胞实验设计与分组:2.1 探讨不同糖浓度 DMEM 对 HBZY-1 中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α5(Ⅳ)和TGF-β1基因表达以及细胞液中TGF-β1的蛋白含量的影响用不同糖浓度DMEM培养HBZY-1 24小时,根据不同糖浓度的DMEM分为6组:Con组(正常对照,细胞用低糖-DMEM培养)、20mM组(细胞用含20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25mM组(细胞用含25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30mM组(细胞用含30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35mM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以及40mM组(细胞用含40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2.2 探讨 35mmol/L高糖 DMEM对HBZY-1 细胞中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α5(Ⅳ)和TGF-β1基因表达以及细胞液中TGF-β1的蛋白含量的影响用35mmol/L高糖DMEM培养HBZY-1细胞,根据高糖作用时间不同分为4组:Con组(正常对照,细胞用低糖-DMEM培养)、3h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3小时)、6h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6小时)、12h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12小时)。2.3 探讨不同浓度 C 肽对 HBZY-1 细胞中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α5(Ⅳ)和TGF-β1 mRNA表达以及细胞液中TGF-β1的蛋白含量的影响根据C肽浓度不同分为6组:Con组(正常对照,细胞用低糖-DMEM培养)、OC组(高渗对照组,细胞用含35mmol/LL构型葡萄糖-DMEM培养)、HG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CP1组(0.1nmol/L C 肽+35mmol/L 高糖组)、CP5 组(0.5nmol/L C 肽+35mmol/L 高糖组)和 CP9组(0.9nmol/LC 肽+35mmol/L 高糖组)。2.4探讨HBZY-1细胞中Smad3的核转位情况根据培养条件不同分为7组:Con组(正常对照,细胞用低糖-DMEM培养)、HG1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1小时)、HG2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2小时)、HG3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3小时)、CP1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0.5nmol/LC肽培养1小时)、CP2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0.5nmol/LC肽培养2小时)和CP3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0.5nmol/LC肽培养3小时)。2.5 探讨转录因子 Smad3 与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或 α5(Ⅳ)启动子的相互作用实验分成5组:Con组(正常对照,细胞用低糖-DMEM培养)、OC组(高渗对照组,细胞用含35mmol/L L构型葡萄糖-DMEM培养)、HG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培养)、CP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0.5nmol/LC肽培养)、ScCP组(细胞用含35mmol/L的葡萄糖-DMEM+0.5nmol/L乱码C肽培养)。3 HBZY-1 细胞中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α5(Ⅳ)和 TGF-β1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Trizol 一步法分别提取HBZY-1细胞中总RNA;用β-actin做内参,real-time PCR 方法检测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α5(Ⅳ)及 TGF-β1的mRNA表达。4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BZY-1细胞中Smad3的核转位情况5 利用 ChIP 技术,检测 HBZY-1 细胞中,Smad3 与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或α5(Ⅳ)启动子的相互作用6动物分组与取材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Con)8只,其余72只腹腔注射STZ溶液(STZ溶于浓度为0.1 mol/L的柠檬酸纳缓冲液,pH 4.4,新鲜配制,终浓度为10mg/mL,按45mg/kg腹腔注射)制备DM模型。注射3天后,测空腹血糖高于16.7mmol/L,尿糖+++以上,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68只,再将其随机分成4组:病理组(DM,17只),C肽防治组,C肽治疗组(CP,17只),乱码C肽治疗组(ScCP,17只)。以上五组均20~25℃室温下喂养。DP组每天两次皮下注射C肽(130nmol/kg),治疗6周后停药。CP组和ScCP组在病程6周后,分别开始每天两次皮下注射人C肽或乱码C肽(130nmol/kg),治疗6周。最后股动脉放血处死。6.1检测血糖和24小时尿白蛋白含量取尾静脉血,用血糖仪检测并记录注射STZ前、后第3天和第12周的血糖变化。收集24小时尿液,检测尿白蛋白含量。6.2形态学观察取肾皮质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1 realtime-PCR 检测不同糖浓度 DMEM 对 HBZY-1 中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α5(Ⅳ)和 TGF-β1mRNA 表达1.1 α1(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20mM组(2.25 ± 0.12,P0.05)、25mM 组(2.69 ±0.19,P0.01)、30mM 组(2.51±0.10,P0.01)、35mM 组(4.02 ± 0.52,P0.01)以及 40mM 组(3.20 ± 0.36,P0.01)均显著升高。1.2 α2(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20mM组(2.98 ± 0.22,P0.01)、25mM 组(2.57 ±0.38,P0.05)、30mM 组(2.57 ± 0.30,P0.05)、35mmol/L 组(4.28 ±0.54,P0.01)以及 40mM 组(2.40 ± 0.32,P0.05)均显著升高。1.3 α3(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20mM组(2.42 ± 0.10,P0.05)、25mM 组(2.54 ±0.29,P0.01)、30mM 组(2.58 ±0.27,P0.01)、35mM 组(3.84 ± 0.32,P0.01)以及 40mM 组(2.59 ± 0.40,P0.01)均显著升高。1.4 α4(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20mM组(3.33 ± 0.16,P0.01)、25mM 组(3.39 ±0.25,P0.01)、30mM 组(3.32 ±0.44,P0.01)、35mM 组(4.68 ± 0.44,P0.01)以及 40mM 组(3.50 ± 0.22,P0.01)均显著升高。1.5 α5(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20mM组(2.13 ± 0.15,P0.01)、25mM 组(2.31 ±0.09,P 0.01)、30mM 组(2.17 ±0.05,P0.01)、35mM 组(3.39 ± 0.05,P0.01)以及 40mM 组(2.192 ± 0.09,P0.01)均显著升高。1.6 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20mM组(3.10 ± 0.29,P0.01)、25mM组(3.14±0.14,P0.01)、30mM组(2.78±0.32,P0.01)、35mM 组(3.76 ± 0.27,P0.01)以及 40mM 组(2.84 ± 0.14,P0.01)均显著升高。2realtime-PCR检测不同时间点35mmol/L高糖DMEM对HBZY-1细胞中α1(Ⅳ)、α2(Ⅳ)、α3(Ⅳ)、α4(Ⅳ)、α5(Ⅳ)和 TGF-β1mRNA 表达的影响2.1 α1(Ⅳ)mRNA 的相对表达量与 Con 组比 3h 组(4.63 ± 0.61,P0.01)、6h 组(2.48 ± 0.26,P0.05)、12h 组(2.86 ± 0.17,P0.01)均显著升高。2.2 α2(Ⅳ)mRNA 的相对表达量与 Con 组比 3h 组(2.97 ± 0.05,P0.05)、6h 组(2.43 ± 0.13,P0.01)、12h 组(2.66 ± 0.12,P0.01)均显著升高。2.3 α3(Ⅳ)mRNA 的相对表达量与 Con 组比 3h 组(4.00 ± 0.56,P < 0.01)、6h 组(3.05 ± 0.49,P0.01)、12h 组(3.07 ± 0.50,P0.01)均显著升高。2.4 α4(Ⅳ)mRNA 的相对表达量与 Con 组比 3h 组(2.94 ± 0.82,P0.01)、6h 组(2.13 ± 0.07,P0.01)、12h 组(2.44 ± 0.07,P0.01)均显著升高。2.5 HBZY-1中α5(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3h组(3.41±0.16,P0.01)、6h组(2.40±0.11,P0.01)、12h组(2.42±0.06,P0.01)均显著升高。2.6 TGF-β1 mRNA 的相对表达量与 Con 组比 3h 组(4.00 ± 0.56,P0.01)、6h 组(3.05 ± 0.49,P0.05)、12h 组(3.07 ± 0.50,P0.05)均显著升高。3 realtime-PCR 检测不同浓度 C 肽对 HBZY-1 细胞中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α5(Ⅳ)和 TGF-β1mRNA 表达的影响3.1 α1(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OC组(1.16 ± 0.11)、CP5组(1.18 ± 0.16)无统计学差异;而与Con组比HG组(3.59 ± 0.57,P0.01)、CP1 组(3.59±0.57,P0.01)、CP9组(3.82±0.55,P0.01)均显著升高。3.2 α2(Ⅳ)mRNA 的相对表达量与 Con 组比 OC 组(0.96 ± 0.10)、CP5(0.92±0.12)无统计学差异;而与Con组比HG组(3.12 ±0.48,P0.01)、CP1组(2.53 ± 0.28,P0.01)、CP9 组(2.25 ± 0.28,P0.05)均显著升高。3.3 α3(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OC组(0.85 ± 0.07)、CP5组(1.04 ± 0.13)无统计学差异;而与Con组比HG组(2.67 ± 0.45,P0.05)、CP1 组(2.46 ± 0.52,P0.05)、CP9 组(2.42 ± 0.40,P0.05)均显著升高。3.4 α4(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OC组(1.10 ± 0.12)、CP5组(1.12 ± 0.10)无统计学差异;而与 Con 组比 HG 组(2.18 ± 0.18,P0.01)、CP1 组(2.22 ± 0.15,P0.01)、CP9 组(2.26 ± 0.15,P0.01)均显著升高。3.5 α5(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OC组(1.05 ± 0.06)、CP5组(1.08 ± 0.07)无统计学差异;而与Con组比HG组(2.30 ± 0.07,P0.01)、CP1 组(1.71 ± 0.05,P0.01)、CP9 组(2.04 ± 0.11,P0.01)均显著升高。3.6 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Con组比OC组(1.04 ± 0.07)、CP5组(1.06 ± 0.14)无统计学差异;而与Con组比HG组(2.90 ± 0.09,P0.01)、CP1 组(2.04 ± 0.13,P0.01)、CP9 组(2.21 ± 0.21,P0.01)均显著升高。4 ELISA检测不同糖浓度DMEM对HBZY-1细胞液中TGF-β1蛋白含量的影响。与 Con 组(506.60 ± 37.44 pg/ml)比 20mM 组(485.55 ± 12.49 pg/ml)无统计学差异;而 25mM 组(364.12 ± 18.12 pg/ml,P < 0.01)、30mM 组(385.25 ± 20.42 pg/ml,P < 0.01)、35mM 组(307.29 ± 6.66 pg/ml,P < 0.01)以及 40mM 组(352.22±14.98 pg/ml,P<0.01)均显著降低。5 ELISA检测35mmol/L高糖DMEM,不同时间点对HBZY-1细胞液中TGF-β1 蛋白含量的影响。与 Con 组(798.972± 37.367pg/ml)比 3h 组(322.77± 22.52 pg/ml,P < 0.01)、6h 组(447.69 ± 47.68 pg/ml,P < 0.01)均显著降低;而12h组(738.40 ± 64.53 pg/ml)却无统计学差异。6 ELISA检测不同浓度C肽对细胞液中TGF-β1蛋白含量的影响。与Con组(1228.90 ± 57.79 pg/ml)比 OC 组(1198.99 ± 26.14 pg/ml)、CP5 组(1197.19± 13.75 pg/ml)无统计学差异;而 HG 组(1036.07 ± 55.64 pg/ml,P < 0.05)、CP1 组(1365.66 ± 45.84 pg/ml,P < 0.05)以及 CP9 组(1459.49 ± 45.52 pg/ml,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7免疫荧光法检测HBZY-1细胞核中Smad3的核转位情况。正常组细胞在3h内均未检测到Smad3荧光;HG1组及HG2组检测到部分Smad3荧光;HG3组Smad3荧光强度最为显著,Smad3蛋白几乎全都进核。CP1组和CP2组检测到Smad3荧光;CP3组Smad3荧光最弱,Smad3蛋白几乎都已出核。8 ChIP 技术检测 HBZY-1 细胞内 Smad3 与 α1(Ⅳ)、α2(Ⅳ)、α3(Ⅳ)、α4(Ⅳ)或α5(Ⅳ)各启动子的相互作用的变化。8.1与Con组比Smad3与α1(Ⅳ)和α2(Ⅳ)启动子区的结合作用OC组(1.08± 0.11)、CP 组(1.18 ± 0.11)均无统计学差异;而 HG 组(2.58 ± 0.21,P0.01)、ScCP 组(2.04 ± 0.12,P < 0.01)均显著升高。8.2与Con组比Smad3与α3(Ⅳ)及α4(Ⅳ)启动子区的结合作用OC组(1.16± 0.06)、CP 组(1.41 ± 0.26)均无统计学差异;而 HG 组(109.33 ± 2.85,P0.01)、ScCP 组(66.09 ± 6.51,P0.01)均显著升高。8.3与Con组比Smad3与α5(Ⅳ)启动子区的结合作用OC组(1.23 ± 0.17)、CP 组(1.59 ± 0.15)均无统计学差异;而 HG 组(13.08 ± 0.83,P0.05)、ScCP组(10.26 ± 0.90,P0.05)均显著升高。9大鼠的一般表现以及C肽对DM大鼠血糖和体重的影响造模成功的大鼠逐渐出现消瘦,皮毛无光泽、疏松,反应迟钝,多饮、多尿、多食、生长迟缓等症状。随着实验进行,DM组和ScCP组体征更加明显,而DP组和CP组明显有好转。各组大鼠入选时血糖和体重无显著性差异。整个实验中,DP组平均血糖(29.96±0.52mmol/L),CP组(28.9±0.74mmol/L),ScCP组(29.74±0.66mmol/L),均与DM组(29.23 ± 0.66mmol/L)无显著性差异。以上四组均显著高于 Con 组(6.4 ± 0.25 mmol/L,P0.01)。药物干预治疗结束时,CP组体重(271.82 ±8.76 g),ScCP组(248.35 ±7.19 g),DP 组体重(368.06 ±10.09 g),均与 DM 组(249.00 ±7.13 g)无显著性差异。以上四组均显著低于Con组(515.50 ± 14.42 g,P0.01)。10尿白蛋白含量的变化整个实验中,DP 组(55.21 ± 4.06 mg)及 CP 组(70.2 ± 9.46 mg)平均 24小时尿白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DM组(327.93 ± 32.58 mg,P0.05);ScCP组(293.79 ± 49.40 mg)平均24小时尿白蛋白含量与DM组无显著性差异。以上四组均显著高于Con组(15.42 ± 4.06 mg,P< 0.01)。11肾小球形态学观察肾小球光镜(×400)下观察:Con组肾小球未见异常;DM组,可见肾小球结构异常、肾小囊腔增大;ScCP组与DM组相似,并且有肾小球坏死的现象;而DP组和CP组,可见肾小囊腔缩小,与DM组比有所改善,且DP组较CP组的病理改变减轻。肾小球透射电镜(×20K)下观察:Con肾小球未见异常。DM组,可见基底膜重度增厚,呈丘状隆起,足突重度融合,血管内皮细胞重度增生,窗孔加减少;ScCP组与DM组相似;DP组和CP组可见基底膜和血管内皮细胞接近正常,足突部分轻度融合,与DM组比明显改善,且DP组较CP组的病理改变减轻。结论:1 C肽调控Ⅳ型胶原表达逆转糖尿病肾病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是:(1)C肽可明显抑制高糖(35mmol/L)引起的系膜细胞Ⅳ型胶原各α链以及TGF-β1过表达,其抑制强度以0.5nmol/LC肽浓度最为显著,且该抑制作用不随C肽浓度增大而增强。(2)C肽通过抑制转录因子Smad3与Ⅳ型胶原各α链启动子相互作用抑制Ⅳ型胶原各α链基因的表达。2 C肽能改善DM大鼠肾小球的形态学变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87.2;R6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艳英 ,张开泰 ,李邦印 ,段瑞峰 ,范保星 ,项小琼 ,胡迎春 ,谢玲 ,吴德昌;RESPONSIVENESS OF Smad7 GENE TO TGF-b1 IN THE TUMORIGENESIS[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02年03期
2 陈伟 ,付小兵 ,盛志勇;Review of current progress i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mad proteins[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年03期
3 王启伟;Smad蛋白信号网络[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3年04期
4 张远强,胡静,刘新平,许若军;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OF SMAD4 PROTEIN IN RAT TESTIS DURING THE POSTNATAL DEVELOPMENT[J];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2003年03期
5 徐新保,冷希圣,何振平,梁志清,林凯,魏玉华,于鑫,彭吉润;Inhibitory effect of retroviral vector containing anti-sense Smad_4 gene on Ito cell line, LI90[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4年08期
6 郑启新;王运涛;郭晓东;;Wild-type Smad3 Gene Enhances the Osteoblastic Differentiation of Ra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Vitro[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2005年06期
7 王运涛,郑启新,郭晓东,吴永超,郝杰;Influence of Exogenous TGFβ_1 on the Expression of Smad2 and Smad3 in Ra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2005年01期
8 ;HSP70 decreases receptor-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Smad2 and blocks TGF-β-induc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J];遗传学报;2011年03期
9 ;Berbamine inhibits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of KU812 cells by increasing Smad3 activity[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1年07期
10 尚政军;修复相关基因Smad3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艳英;李刚;胡迎春;周平坤;吴德昌;;THE SIGNIFICANCE OF SMAD7 IN TGF-β-MEDIATED SMADS AND ERK/MAPK SIGNAL PATHWAY IN RADIATION-INDUCED TUMORIGENIC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A];海峡两岸第三届毒理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张素平;张然;陈峰;张丽霞;陈晔光;;Smad7 antagonises TGF-β signaling in the nucleus[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剑;杨晓;;Gene expression profile in cardiomyocyte-specific Smad4 knock-out mice[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4 刘昭廷;王强;孟安明;;基因组水平上受斑马鱼Smad2调控的靶基因[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HSP70 decreases receptor-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Smad2 and blocks TGF-β-induc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Maternal Smad3 Deficiency Compromises Decidualization in Mice[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Jingmin Zhao;Jia Wang;Jun Yu;;Inhibitory role of Smad7 in hepatocarcinogenesis in mice and in vitro[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Bensoussan D.;Stoltz J.F.;de Isla N;;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duced by biaxial tension involves Smad3 activation[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9 ;Function of TGF-β/Smad4 Signaling in the Maintenance of Tissue Homeostasis[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杨晓;;Targeted disruption of Smad4 in mouse epidemis results in failure of hair follicle cycling and formation of skin tumors[A];中国遗传学会七届一次青年研讨会暨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第一届模式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向佳;糖尿病中医药防治项目立足社区[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特约记者 鲁海燕;逾八成公众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N];家庭医生报;2013年
3 马明愈;现代生活方式导致 糖尿病发病率迅速上升[N];中国妇女报;2005年
4 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侯建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王文绢 范军星;世界糖尿病日关注焦点:糖尿病并发症[N];健康报;2003年
6 主持人 向红丁博士;糖尿病肾病须早防早治[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华悦;预防糖尿病,,从减肥开始[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8 刘冬梅;肥胖糖尿病第一诱因[N];天津日报;2004年
9 刘燕玲;首部中医专病指南定下糖尿病治则[N];健康报;2007年
10 崔昕;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有进展[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锦;氨氯地平通过调节Smad的表达防止肾脏纤维化[D];武汉大学;2014年
2 张俊文;TGF-β信号通路中两个与TβRI相互作用蛋白的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3 胡祥鹏;复方芪参提取物调控TGF-β/Smad信号及miR-145、miR-21表达发挥抗肝纤维化—肝细胞癌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徐涛;NLRC5通过NF-κB与TGF-β1/Smad通路调控肝星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和纤维化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徐洪杰;回转条件下成骨细胞微丝对BMP2信号传导的调控[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黄闯;FTY-720调节去势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Smad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7 王加红;IL-6对TGF-β1/Smad3信号通路介导缺血心肌重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山东大学;2015年
8 田彦;三步序贯法对激素依赖型哮喘患者及激素撤减过程中气道重塑模型大鼠TGF-β_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计磊;突变体p53与生长转化因子β信号在肺癌发生发展与转移扩散中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牛立慢;TGF-β1/Smad3在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艳;C肽调控Ⅳ型胶原表达逆转糖尿病肾病纤维化的分子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林琳;SnoN蛋白在RPE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丁雪峰;芪苈强心提取物阻断Smad3信号通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机制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4 李祥亭;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肺组织Smad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5年
5 李鑫静;Smad4、Kindlin-2和Anxa2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6 汪呈;靶向Smurf1 HECT结构域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细胞学水平验证[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田茜华;补肾法、疏肝法对体外培养IVF-ET患者卵巢颗粒细胞中ACTA及其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李春杰;新生大鼠高氧性肺损伤肺组织中Smad3及PPAR-γ的蛋白和mRNA表达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9 孙景英;CXCL9和Smad3的表达与新疆维吾尔族银屑病发病关系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黄海平;MiR-145通过靶向作用于Smad3抑制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61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176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