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 膀胱癌是现阶段全世界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Prakin M报道了世界范围内膀胱癌的发病率居常见肿瘤的第9位,病死率居第13位(2)。近年来,随便工业污染的愈发严重以及诊疗手段的提高,膀胱癌的发病率以及诊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学者统计分析得出,从1985年到2005年,膀胱癌的新确诊人数增加了将近50%(3),已经成为了研究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状况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对膀胱癌的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尚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对其的诊疗仍然存在进步的空间。膀胱癌中有80%左右的膀胱癌为浅表型肿瘤,目前的主要方式是经尿道电切(TURBt);已经有文献报道,TURBt治疗膀胱癌术后会有10%-65%的患者在1年内复发;超过24%-84%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有将近20%的患者复发后,肿瘤的恶性程度会增加;10%的患者最终会发展为侵润性癌或者转移;同样,有些分化良好的肿瘤会在5年内发生进展为侵润型肿瘤,并发生转移(3)。侵润型膀胱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4),但创伤大、并发症多、5年生存率低(54.5%-68%)是手术治疗的缺点(3.4),且易复发、易转移。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膀胱癌的诊疗仍然是目前泌尿系肿瘤的难点。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发现膀胱癌有关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点,且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使得膀胱癌的治疗更加困难。所以,进一步的研究膀胱癌的发病分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膀胱癌的形成受到多种不同作用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①相关基因发生突变;②致癌基因的表达增加或者过表达;③全身因素;④肿瘤与周围基质间的各自作用;⑤尿路上皮细胞所处微环境的改变;⑥外界致癌物质的刺激(5);在致癌物质的刺激或者抑癌基因表达下降的情况下,正常膀胱细胞DNA产生损伤,导致了膀胱肿瘤的生成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致癌基因的激活以及抑癌基因的失活,起到重要作用(6)。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膀胱癌发生进展中抑癌基因的作用上。抑癌基因的突变、失活、丢失,都会导致膀胱癌。因此,导入野生型抑癌基因以修补缺陷,使得肿瘤抑癌基因的功能得以恢复,是膀胱癌的治疗方法之一(7)。抑癌基因是细胞分化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节因子之一,在正常细胞中发挥了阻滞细胞异常增殖,促进细胞分化的功能。抑癌基因如果发生突变或者失活,可以趋向细胞的异常分裂增殖,进而导致肿瘤发生(8.9.10)。 MicroRNAs(miRNA)亦称微小RNA,是一种约由21-23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细胞内的miRNA是独立的编码基因,是机体遗传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11)。MiRNA由RNA聚合酶II转录成为miRNA初级转录体,随后被酶在核内即切割形成miRNA前体,而后被转运至细胞胞浆中加工形成成熟的miRNA以碱基互补的形式与同源mRNA互补配对,从而诱导miRNA的切割降解、翻译或者其他形式调控抑癌基因的表达,这就是转录后的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12)。目前,研究发现它主要通过与靶基因的miRNA3’-UTR区域(mRNA的3’的非翻译区)相互补充配对,从而发挥沉默或者激活特定靶基因的作用(13)。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miRNAs是普遍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以及病毒中,在人类等哺乳类动物中有超过30%的基因是受到miRNAs调控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在生物体的发育、增殖、分化或者凋亡中,特别是肿瘤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miRNAs被发现和报道(14)。有很多学者认为,miRNAs的改变在人类的肿瘤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甚至有人提出miRNAs的异常是最重要的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通过对已经发表的文献进行回顾,我们发现miRNAs的异常表达存在于许多肿瘤中,包括:泌尿系肿瘤、乳腺癌、肺癌、淋巴瘤以及白血病(15)。MiRNAs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致癌或抑癌基因的功能(16)。 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通过MicroRNA芯片技术检测了膀胱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miRNA的异常表达,发生在膀胱癌组织中,miR-152的表达是明显降低的,进一步通过Real-time PCR实验检测证实:与正常组织相比,miR-152是膀胱癌细胞中下调最明显的miRNA之一,所以我们推断:miR-152可能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抑癌基因的作用。然而,miR-152在膀胱癌中的具体功能尚无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对miR-152在膀胱癌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目的】: 1.研究miR-152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确定miR-152是膀胱癌发生进程中是否起到了重要的抑癌基因作用,是否由于miR-152的缺失导致了膀胱癌的发生以及发展。 2.确定miR-152的下调,是否导致了DNA甲基化的程度上调。是否DNA甲基化程度下降后,miR-152的表达是否会升高。 3.鉴定miR-152调控的下游靶基因,分析并提出由于miR-152缺失导致的膀胱癌发生、发展的作用途径。 【材料和方法】: 1.培养膀胱癌细胞和人类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检测miR-152的表达情况。 通过Real-time检测膀胱癌细胞株T24和人类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中miR-152的表达情况。 2.观察miR-152对膀胱癌细胞和人类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 转染miR-152mimics到T24细胞中,转染miR-152inhibitor到Sv-huc-1中,分别通过细胞计数、细胞集落形成和Real-time PCR检测膀胱癌细胞株的细胞增殖能力。 3.鉴定miR-152调控的下游靶基因。 靶基因预测软件TargetScans预测miR-152在膀胱癌中的潜在靶基因是DNMT1。分别构建含有DNMT1基因的3’端非编码区域序列DNMT13’-UTR(DNMT1-WT)和突变序列DNMT13’-UT(RDNMT1-MU)的荧光素酶报道,检测miR-152的作用区域。转染miR-152后,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152和潜在靶基因DNMT1蛋白的表达裱花,进一步通过Real-time PCR检测靶基因DNMT1下游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而阐明miR-152以及其靶基因在膀胱癌中的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果】: 1.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在人类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中miR-152是高表达的;同时,DNA甲基化程度很低。而在膀胱癌细胞株T24中,miR-152是低表达的,同时DNA甲基化程度很高(P0.01)。 2.细胞计算实验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表明,miR-152是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株T24的增殖的(P0.01)。 3. TargetScans软件预测DNMT1可能是miR-152的潜在靶基因,DNMT1基因3’非转录区(3’-UTR)包含了miR-152的互补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在转染miR-152和DNMT1-WT的荧光报告载体的荧光强度受到了显著抑制(P0.001),而突变型DNMT1(DNMT1-MU)基因的荧光报告载体的荧光强度基本不受影响。 4.转染miR-152模拟剂后,采用Western blot以及Real-time PCR检测DNMT1的表达情况,以检测DNA甲基化程度。我们发现DNMT1酶表达受到抑制。转染miR-152后,,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受DNA甲基化调控的下游基因。我们发现HoxA9的表达是下调的。以此我们推测,HoxA9是受DNA甲基化调控的下游靶基因。 【结论】: 1:MicroRNA-152在膀胱细胞中,是高表达;在膀胱癌细胞中是低表达的。在正常膀胱细胞中,DNA甲基化的程度很低。随着癌变的发生,DNA甲基化的程度,有所增加。 2:MiR-152表达改变后,作用于DNA的3’-UTR区域,导致了DNA发生甲基化,或DNA甲基化程度增加。 3: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miR-152起到了抑癌基因的作用。 4:在膀胱癌中,HoxA9是受DNA甲基化调控的下游靶基因之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后宝;董昌斌;路建磊;姜书传;;表浅性膀胱癌预后与癌肿数目、病理分级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06年04期
2 李朝争;李妤蓉;赵金媛;;表浅性膀胱癌的治疗[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3 于春华;李金庆;高岱清;;膀胱癌化学药物敏感性试验[J];河北医学;2007年02期
4 郝楠馨;诸静其;曹开明;常时新;汪波;刘颖;;膀胱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与病理表现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02期
5 夏昕晖;何莉;戴福宏;钟甘平;;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抑制膀胱癌细胞周期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9年04期
6 陈建超;;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18期
7 赵德祥;;螺旋CT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年08期
8 张辉;尚超;宋永胜;;肝癌衍生生长因子与膀胱癌转移的相关性及其对细胞侵袭能力影响[J];解剖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9 木海琦;杨森;王怡君;陈映鹤;;百里醌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11期
10 李涛;杨立;王志平;;鼠膀胱癌原位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春;谷江;孙发;石家齐;;传统医学在膀胱癌治疗中的意义[A];2010年贵州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潘春武;沈周俊;唐小莹;王e
本文编号:2413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2413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