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后上清液IL-2和IL-6水平可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图文】:
椤2捎檬苁哉吖ぷ魈卣?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价IL-2联合IL-6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IL-2和IL-6在刺激后各组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水平显著高于相应未经刺激血浆的水平肾移植受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过10ng/mLPMA、1μg/mL离子霉素刺激8h后,收集培养上清液,应用流式微载体技术进行上清液IL-2和IL-6表达水平的检测。AR组IL-2荧光强度为77.11±38.00,STA组水平为36.25±27.25,AR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图1)。AR组IL-6相对荧光强度为252.48±98.81,STA组为122.19±87.79,AR组IL-6也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图1)。1:阴性对照血清;2:健康人的血清;3:AR组患者血清;4:STA组患者血清;5:设门;6:只加微球;7:只加二抗及PE.图1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和IL-6流式微球载体技术检测图将淋巴细胞刺激实验同一患者未经刺激的血浆(在进行淋巴细胞刺激前留取同一患者的血浆)应用流式微球载体技术检测IL-2、IL-6的表达强度。未经刺激的血浆IL-2荧光强度值在AR组为15.98±12.91,STA组为11.06±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但未经刺激的AR组患者血浆IL-6荧光强度为37.26±25.27,STA组为21.48±17.66,显著高于S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后STA组及AR组的细胞培养液上清IL-2、IL-6荧光强度值均分别显著高于相应未刺激的患者血浆的荧光强度值(P<0.01)。在STA组,刺激后细胞培养液上清IL-2、IL-6的水平是未经刺激的血浆中IL-2、IL-6水平的3.28倍及5.69倍。在AR组刺激后上清液IL-2、IL-6的水平是未经刺激的血浆中IL-2、IL-6水平的4.83倍及6.78倍。2.2刺激后IL-
性排斥反应ROC曲线比较;B:刺激后与未刺激的IL-6预测急性排斥反应ROC曲线比较.图2刺激后与未刺激的IL-2和IL-6预测急性排斥反应ROC曲线比较2.3刺激后IL-6联合IL-2提高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能力将刺激后IL-2和IL-6这两个指标联合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试图提高预测排斥反应的能力。经过比较ROC曲线分析联合指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排斥反应的AUC(图3),我们发现IL-6联合IL-2预测排斥反应的AUC最大(0.903),,联合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和90%,均大于各自单独预测排斥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图3IL-6联合IL-2与其各自单独预测排斥反应ROC曲线比较3讨论体液中的细胞因子是所有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诱导和效应阶段的关键介质[10-11]。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在体液中寻找生物标志分子[12-14]。目前已经确定IL-2[15-16]和IL-6在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过多的IL-6、效应T细胞的激活与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有关[17-18]。本研究目的是在体外刺激肾移植受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通过流式微球载体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2和IL-6表达的差异,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目前传统的免疫监测方法是直接采集患者的血液或者尿液进行指标的检测。由于患者外周血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受到免疫抑制剂的抑制,表达水平降低,致使肾功能正常患者和急性排斥患者体液的免疫标志分子表达量的差距较小,这种小的差距导致被检测指标诊断或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偏低[7]。本研究中同一患者未经刺激的血浆的IL-2、IL-6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刺激后的上清液的水平。未经刺激IL-2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ROC曲线评价无统计学意义。尽管未经刺激IL-6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ROC曲线评价有统计学?
【作者单位】: 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肾移植科;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陕西省人民医院输血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0681)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0201110059)
【分类号】:R6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明;石炳毅;陈忠华;钱叶勇;莫春柏;周文强;;舒莱预防肾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陈卫国;王庆堂;邓超雄;周鹏;汪俊超;;伴有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诊治[J];四川医学;2006年10期
3 陈江华;韩飞;;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新认识[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0年03期
4 唐孝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J];新医学;1999年03期
5 徐莹;王仁定;吴建永;王逸民;黄洪锋;张建国;何强;陈江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术前因素分析[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0年01期
6 张辉;侯建全;温端改;何军;;超敏C-反应蛋白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1期
7 杨顺良;林荣禧;谭建明;欧良明;陈子宣;林文洪;洪佳平;吴卫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与急性排斥反应和长期存活的关系[J];福州总医院学报;1999年03期
8 刘晓婕,张金平,韩志友;两种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年12期
9 祝宇,凌建煜,吴瑜璇,徐兆平,孙福康,郑崇达;大剂量环孢素A逆转对激素不敏感的急性排斥反应3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7年02期
10 郭颖,郭琳琅;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在急性排斥反应时表达的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普训;薛武军;林远;丁小明;靳占奎;丁晨光;毛天赐;郑瑾;潘晓鸣;项和立;赵艳龙;段万里;席敏;;应用多生物标记分子检测预警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A];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2 朱冬;朱同玉;许明;戎瑞明;王国民;;肾移植术后尿差异性代谢产物分析在诊断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田普训;薛武军;靳占奎;丁小明;潘晓鸣;燕航;侯军;冯新顺;项和立;田晓辉;丁晨光;葛冠群;;应用蛋白芯片技术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刘婷婷;李宁;郭文萍;范钻;王明君;宁媛;赵艳霞;武小桐;;肾移植术后早期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11例治疗体会[A];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马麟麟;刘勇;武俊杰;徐秀红;丰琅;解泽林;唐雅望;孙雯;郭宏波;张磊;林俊;田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与末梢血树突细胞及亚群变化的关系[A];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陈继红;温浩;;代谢组学在肾移植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生物标记物鉴定中的应用[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刘军;姚建;徐琴君;;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合并钙调神经素抑制剂肾中毒的临床及病理分析[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军;尚明花;徐琴君;袁伟杰;;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合并钙调神经素抑制剂肾中毒的临床及病理分析[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9 靳占奎;田普训;薛武军;丁小明;郑瑾;丁晨光;毛天赐;段万里;席敏;;基于流式微载体技术预测早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韩利忠;刘致中;李建新;;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临床回顾分析[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靖九江;肾移植免疫抑制首选方案[N];中国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忠海;天然免疫分子TLR4在肾移植受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杨伟锋;CD44分子与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3 杨浩;Fcgr3B基因拷贝数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的研究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雅文;肾移植受者PD-1/PD-L1信号通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5 田川;BTLA和ICOS早期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刚;Alemtuzumab对肾移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影响的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陈刚;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排斥反应蛋白质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贾雄飞;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尿液中早期标志物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永杰;血小板参数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顾凤娟;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3 晋力;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4 王凯阳;T细胞亚群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Foxp3 mRNA在肾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7年
5 韩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6 朱冬;尿差异性代谢产物分析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0年
7 尤平洪;健尼哌预防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D];四川大学;2007年
8 陈雅斌;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相关蛋白的鉴定及应用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9 张丽;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州利;PTA1(CD226)与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18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251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