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现代文献挖掘和整理,探讨男性不育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并对男性不育主要证型以及精液不液化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在证候研究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肾阳虚型男性不育中医证型的精液与正常生育能力男性精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比较,通过代谢组学路径探讨肾阳虚型男性不育的证候本质。方法:通过检索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男性不育中药治疗、精液不液化所致男性不育症中药有效治疗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分别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通过中医药关联分析数据软件,分析肾阳虚型、肾阴虚型、湿热蕴结型、脾肾阳虚型、阴虚火旺型等5种常见证候用药规律;分析精液不液化涉及的证候及用药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在上海市人类精子库和男科门诊分别收集正常和肾阳虚型男性不育人群精液标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检测,得出两组总离子流色谱图(TIc),结合非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进行多维统计分析,寻找两组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并分析其代谢通路。结果:(1)与男性不育中医辨证相关的268篇文献中,涉及的证候类型有76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14.85%)、肾精亏虚(12.99%)、肾阴虚(7.43%)、肾虚(6.73%)、湿热下注(6.73%)、脾肾两虚(3.94%)、阴虚(3.71%)、肾气虚(3.25%)、脾肾阳虚(3.02%)、气滞血瘀(2.55%)、气血亏虚(2.32%)、痰湿内蕴(2.32%)、瘀血阻滞(2.32%)、肝肾亏虚(2.08%);经拆分证候后,获取的证候要素有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68.29%)、脾(10.49%)、肝(8.70%)、下焦(7.67%)及阳虚(17.16%)、虚(15.58%)、阴虚(15.38%)、精亏(12.23%)、血瘀(10.06%)、湿热(9.27%)、气虚(6.71%)、气滞(3.16%)、血虚(3.16%);(2)在与男性不育中药辨证治疗相关的文献中,在五种不同证型的男性不育证前20位用药中,共涉及用药61味,其中补药28味,清热12味,利水渗湿8味,活血5味,收涩药3味,温里2味,祛风湿1味,开窍要1味。核心用药有:在男性不育五种证型中均出现有:淫羊藿、熟地、菟丝子、山茱萸、山药;四种证型中都出现:茯苓,肉苁蓉,车前子;在三种证型中都出现枸杞子;当归;生地黄;五味子;鹿茸,黄芪,黄柏,知母等;(3)纳入分析的39篇文献中,属辨证论治者19篇,专方治疗者15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者5篇。①辨证论治的文献中,共计出现辨证结果16个,排在前五位的是肾阴虚证,下焦湿热证,肾阳虚证,痰瘀阻滞证及肾阴虚、下焦湿热证,但从用药看不单纯是针对所辨证候,而是兼顾了疾病的复杂病机;从运用专方或专方结合西医手段治疗用药情况看,以滋阴清热、凉血化瘀及清热利湿、软坚散结的药味出现频率为高,且均有以淫羊藿为代表的补阳药物的较高出现频率,反映了20个专方的药物构成是针对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的。②基于辨证的用药及专方用药特点,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及补中有泻,补而不滞,泻中有补,顾护正气的补清相兼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阴阳平衡的基本治疗原则和用药特点。(4)与正常组相比,升高的差异代谢产物有:2-酮-6氨基己酸、泛酸、4,6-双脱氧-4氧代-脱氧胸苷双磷酸-D-葡萄糖、牛黄胆酸、前列腺素A1、前列腺素A2、甘油磷脂酸(21:4)、棕榈酸、焦谷氨酸、二氢吡咯羟基羧酸;降低的差异代谢产物有:2-苯乙酰胺、4-谷氨酰丁酸甲酯、C16鞘氨醇、C17鞘氨醇、二十二碳五稀酸、去氧胆酸、芥酰胺、甘露醇、N-棕榈酰丙氨酸、油酰胺、磷酸胆碱(21:0)、前列腺素E2、苯并酮酸、鞘氨醇、尿苷二磷酸-N-乙酰基-D-半乳糖胺、核苷酸、次黄嘌呤、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乌头酸、腺苷酰硫酸/胸腺二磷酸/脱氧二磷酸鸟甘、二磷酸胞苷-4-脱水-3,6双脱氧葡萄糖、二磷酸胞苷-乙醇胺、柠康酸、柠苹酸、柠檬酸、脱氢抗坏血酸、糠酸、戊烯二酸、高香草酸、磷酸酰丝氨酸(20:4)、胸腺甘醇、酪氨酸。结论:(1)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本研究的结果可为指导临床及建立该病的辨证标准提供一定依据;(2)基于中医主要证型的男性不育中药方剂较多,但用药主要集中在补药、清热、养血、活血、利湿等几类,在用药上兼顾补泻兼用,阴阳互补,扶正祛邪的原则;(3)精液不液化存在虚实夹杂、错综复杂的病机,虚主要表现为肾阴虚、肾阳虚,实主要表现为下焦的湿热(毒)及瘀血、痰浊;临床治疗时当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明辨其虚与实的孰轻孰重以及阴虚、阳虚和湿热(毒)、瘀血、痰浊的不同与侧重;(4)肾阳虚型男性不育患者精液与正常男性之间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到精液有机酸及脂类代谢通路。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平;朱明丹;魏聪聪;杜武勋;刘长玉;姜民;;代谢组学中医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0年11期
2 王旭初;潘天明;;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2年01期
3 范群丽;王广基;阿基业;郝海平;朱嘉;宁澄;陈晓虎;;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代谢组学内涵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王苏梅 ,杨丹彤 ,邱毅;精液过滤结合IUI治疗精液不液化不育[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1年04期
5 应俊;王忠;姚德鸿;;蛋白酶对降低异常精液粘稠度的实验对比研究[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6年11期
6 李海松;徐庭华;王彬;韩亮;;补肾法治疗男性不育症临床研究述评[J];河南中医;2013年03期
7 李泽庚;刘志刚;徐彬;彭波;章天寿;季红燕;童佳兵;杨程;杨志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虚证及其中药干预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8 石富国;;自拟化精汤治疗精液不液化致不育症4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02期
9 杜武勋;朱明丹;姜民;冯利民;张建平;朱林平;马朋;周莹;袁宏伟;曹旭焱;刘岩;张红霞;;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10 刘铭山;温明华;胡向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新中医;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娟;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生物学诊断模式及代谢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徐丁洁;妇科实寒症与虚寒症代谢组学及证候形成过程中相关网络调控的比较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
本文编号:
2521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252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