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三种膀胱灌注方案辅助治疗NMIBC和肾盂癌的疗效评估

发布时间:2020-10-13 01:25
   背景:肾盂、输尿管、膀胱以及后尿道等由移行细胞被覆的部位均可发生尿路移行细胞癌~([1])。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膀胱癌,其次为肾盂癌,其他部位发生移行细胞癌的可能性很低。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被认为是泌尿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大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第7位,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7位~([2]),男女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依据肿瘤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膀胱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以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两类,绝大多数为NMIBC,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治疗NMIBC的主要手段,但因为术中肿瘤细胞的播散及创面肿瘤细胞的残留等原因,NMIBC患者术后高复发率是泌尿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大量研究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可被膀胱灌注显著降低~([3,4])。NMIBC根据复发风险和预后的不同又可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种类型~([5])。低危NMIBC的预后较好,通常认为只进行术后即刻灌注而不需维持灌注便可获得较低的复发率;而中危和高危NMIBC预后较差,复发率及肿瘤进展情况均高于低危NMIBC,需要维持灌注治疗,也是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点和难点。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发病率相对较低,肾盂癌(renal pelvic cancer)约占肾肿瘤的10%,占尿路移行细胞癌的5%,每年新发生率为(0.6-1.1)/100000,且近年有增加趋势~([6])。临床上主要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但由于术中癌细胞的残留等因素,术后约20%-50%患者会发生膀胱内复发~([7]),且绝大多数发生在术后2年以内,集中于术后5-15个月左右~([8])。目前许多研究认为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可降低肾盂癌术后膀胱内肿瘤复发的发生率,但对于灌注方案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结论,因此,临床上通常使用和NMIBC患者手术后膀胱灌注一样的方案。目前临床上有很多药物种类可用于膀胱灌注治疗,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mannose sensitive hemagglutinin,PA-MSHA)、丝裂霉素、卡介苗、吡柔比星、羟喜树碱均在临床上有较多应用,其作用机制、对复发率的影响及患者的耐受程度均不尽相同。本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人民医院79例TUR-BT术后膀胱灌注EPI的患者资料与同期我院85例TUR-BT术后膀胱灌注GEM的患者资料及77例患者在行TUR-BT术后膀胱灌注PA-MSHA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24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膀胱灌注EPI的患者资料与同期27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膀胱灌注GEM的患者资料及25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膀胱灌注PA-MSHA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评估EPI、GEM和PA-MSHA辅助治疗中危、高危NMIBC及肾盂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探讨表柔比星(EPI)、吉西他滨(GEM)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PA-MSHA)这三种膀胱灌注方案对中危、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肾盂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241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的肾盂癌患者76例,依据术后灌注药物和肿瘤类型分为A(EPI+膀胱癌)组、B(GEM+膀胱癌)组、C(PA-MSHA+膀胱癌)组、D(EPI+肾盂癌)、E(GEM+肾盂癌)、F(PA-MSHA+肾盂癌)6组。A、B、C三组按照肿瘤复发风险和预后情况进一步分为高危、中危两部分。所有患者随访至少2年,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泌尿系超声、泌尿系CT及经尿道膀胱镜检查并记录膀胱内肿瘤复发情况以及膀胱灌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内中危患者、B组内中危患者、C组内中危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3.90%(20/59)、14.75%(9/61))、10.71%(6/56)。A、B、C3组中危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危患者与B组中危患者、C组中危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B组中危患者与C组中危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A组内高危患者、B组内高危患者、C组内高危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55.00%(11/20)、16.67%(4/24)、14.29%(3/21)。A、B、C3组高危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危患者与B组高危患者、C组高危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B组高危患者与C组高危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D、E、F3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5.83%(11/24)、14.81%(4/27)、12.00%(3/25)。D、E、F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与E组患者、F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E组患者与F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A组中危患者2年复发率为28.81%(17/59),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59±4.68月;B组中危患者2年内复发率为27.87%(17/61),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1.29±4.79月;C组中危患者2年内复发率为8.93%(5/56),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7.20±4.44月。A、B、C3组中危患者2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危患者与B组中危患者的2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C组中危患者与A组中危患者、B组中危患者的2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A、B、C3组中危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中危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与B组复发中危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危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与A、B组中危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危患者2年肿瘤复发率为50.00%(10/20),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9.10±5.22月;B组高危患者2年肿瘤复发率为45.83%(11/24),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55±5.30月;C组高危患者2年肿瘤复发率为47.62%(10/21),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9.50±5.23月。A、B、C3组高危患者2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高危患者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肾盂癌患者2年膀胱内复发率为33.33%(8/24),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9.50±3.85月;E组肾盂癌患者2年膀胱内复发率为29.63%(8/27),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9.63±3.96月;F组肾盂癌患者2年膀胱内复发率为24.00%(6/25),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5.33±3.08月。D、E、F3组肾盂癌患者2年内膀胱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F3组肾盂癌膀胱内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与D组复发患者、E组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与E组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中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PA-MSHA较表柔比星不良反应发生少,膀胱灌注PA-MSHA较表柔比星和吉西他滨2年肿瘤复发率低,并且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更长,效果最佳;2.对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吉西他滨、PA-MSHA较表柔比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表柔比星、吉西他滨、PA-MSHA三种膀胱灌注方案的2年肿瘤复发率、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无差异;3.对于肾盂癌患者,应用PA-MSHA行膀胱灌注治疗较表柔比星不良反应发生少,PA-MSHA较表柔比星和吉西他滨2年肿瘤复发率无差异,但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更长。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37.11
【部分图文】:

曲线,膀胱癌,肿瘤患者,曲线


图 1 3 组中危膀胱癌患者生存曲线2.3.2 膀胱癌高危患者肿瘤复发率比较A 组 20 例高危患者,2 年内共 10 例肿瘤患者复发,其中术后 12 个月复发 7例,术后 24 个月复发 3 例,2 年内复发率为 50.00%(10/20),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 9.10±5.22 月;B 组 24 例高危患者,2 年内共 11 例肿瘤患者复发,其中术后 12 个月复发 6 例,术后 24 个月复发 5 例,2 年内复发率为 45.83%(11/24),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 10.55±5.30 月;C 组 21 例高危患者,

曲线,膀胱癌,肾盂癌,患者


图 2 3 组高危膀胱癌患者生存曲线2.3.3 肾盂癌患者肿瘤复发率比较D 组 24 例肾盂癌患者,2 年内共 8 例肿瘤患者复发,其中术后 12 个月复发7 例,术后 24 个月复发 1 例,2 年膀胱内复发率为 33.33%(8/24),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 9.50±3.85 月;E 组 27 例肾盂癌患者,2 年内共 8 例肿瘤患者复发,其中术后 12 个月复发 6 例,术后 24 个月复发 2 例,2 年膀胱内复发率为 29.63%(8/27),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 9.63±3.96 月;F 组 25 例肾盂

曲线,肾盂癌,患者,生存时间


结 果个月复发 5 例,2 年膀胱内复发率为 24.00%(6/25),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 15.33±3.08 月。D、E、F3 组肾盂癌患者 2 年内膀胱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x =0.528,P=0.768),D、E、F3 组肾盂癌膀胱内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7,P=0.015),D 组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与 E 组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 组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与 F 组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 组复发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与 F 组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3 组肾盂癌患者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x =0.910,P=0.635),如图 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志福;王健;;肾盂癌的诊疗现状与进展[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5年02期

2 白大应;刘杰;;肾盂癌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西南军医;2011年01期

3 周远;李峰;张立成;;肾盂癌继发乳腺癌肺转移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1年01期

4 成波;张爱民;马富俊;李曙光;胡海龙;刘利维;韩瑞发;;肾盂癌的诊断和治疗分析(附92例报告)[J];肿瘤防治研究;2011年08期

5 樊建群;;超声诊断肾盂癌19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年09期

6 肖荆;郭宇文;郝刚跃;朱熹;田野;;容易误诊的浸润性肾盂癌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07期

7 谭波;;肾结石并发肾盂癌临床治疗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8 赵跃广;张小华;蔡冰;余志贤;翁志梁;;老年男性肾盂癌术后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1例[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张秀丽;王朝晖;王乃玉;吕申;李梅;;肾盂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10 李墨农;白岚;姜长青;周荣祥;;金属硫蛋白在肾盂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郝楠馨;泌尿系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2 陈敏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尿路上皮癌及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郭刚;2微米激光在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王建平;~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闯;三种膀胱灌注方案辅助治疗NMIBC和肾盂癌的疗效评估[D];郑州大学;2019年

2 施慧源;肾盂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相关分析(附110例病例报告)[D];郑州大学;2019年

3 李红飞;肾盂癌误诊原因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4 王奇;肾盂癌的诊断和治疗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5 杜广军;肾盂癌的外科诊断与手术治疗(附50例报道)[D];山东大学;2015年

6 辛自刚;传统式与改良式肾盂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D];延边大学;2009年

7 苗淼;减少肾盂癌术后再发膀胱癌方法的临床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陆捷阳;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8例临床报告[D];浙江大学;2015年

9 谢辉;肾盂癌的诊断和治疗(47例回顾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10 许韩峰;基质金属蛋白酶9测定鉴别诊断肾细胞癌和移行细胞癌[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8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2838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7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