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腹下交感神经阻滞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发布时间:2021-07-30 17:00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腹下交感神经阻滞(HNB)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难治性IC/PBS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电刺激检测仪定位穿刺针,准确定位双侧腹下交感神经,注射2%利多卡因20 m L、甲基维生素B120.25 mg、曲安奈德20 mg。该治疗每2周1次,一个疗程3次。比较患者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评分(ICSI)及问题指数评分(ICPI)、24 h排尿次数及平均每次排尿量,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事件。结果 78例患者均完成3次HNB,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79.5%、79.5%、67.9%、55.1%、30.8%、16.7%,患者疗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患者症状缓解维持时间为317(8.5±2.8)个月。治疗后患者膀胱区疼痛/酸胀缓解率高于尿频/尿急缓解率。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的VAS评分、ICSI评分、ICPI评分、24 ...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36(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盆腔CT三维重建显示穿刺针方向(针进入右侧第一骶裂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3)http://www.xuebao.shsmu.edu.cn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Vol.36No.3Mar.2016图2盆腔CT薄层扫描显示穿刺路径(白色箭头所指为穿刺针)Fig2Puncturepathrevealedbypelvicthin-sliceCTscan(whitearrowsindicatingthepunctureneedle)1.3疗效判断标准结合相关文献[6],本研究疗效判断定义为:①临床控制:VAS(或ICSI)下降≥75%。②显效:50%≤VAS(或ICSI)下降<75%。③有效:25%≤VAS(或ICSI)下降<50%。④无效:VAS(或ICSI)下降<25%。另外,将24h排尿次数下降≥25%判定为尿频缓解[7]。显效率为临床控制和显效的比例之和。症状缓解维持时间包括临床控制和显效维持时间。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以x珋±s表示,定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结果78例患者全部成功穿刺,均完成3次HNB治疗。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79.5%、79.5%、67.9%、55.1%、30.8%和16.7%(表1),患者疗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62例临床控制或显效患者随访时间为6~28(9.8±4.3)个月,症状缓解维持时间为3~17(8.5±2.8)个月。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患者膀胱区疼痛/酸胀缓解率分别为51.3%、47.4%、32.1%、24.4%、19.2%和10.3%,尿频/尿急缓解率分别为28.2%、23.1%、17.9%、11.5%、9.0%和6.4%。2.2患者治疗前后的有关指标变化情况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的VAS评分、ICSI评分、ICPI评分、24h排尿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或减少(P=0.0000);治疗后平均每次排尿量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表2)。表1治疗后不同时?
爰怪?唤侵?渥魑?灞泶┐痰恪?%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针与脊柱成45°,与皮肤成30°斜行穿入,穿入间隙时有突破落空感。穿刺过程中行CT平扫监测,用7号针(长12~15cm)向右侧第一骶裂孔方向穿刺,观察穿刺针的路径和位置,确保穿刺针进入第一骶裂孔。然后穿刺针末端连接电刺激仪,予1.0~1.4Hz的电流强度电刺激,同时调节穿刺针深度,如出现肛门括约肌风扇样收缩及跖屈肌反射,提示腹下交感神经定位准确。再次行CT平扫,确认穿刺针位置正常后,经穿刺针注射2%利多卡因20mL、甲基维生素B120.25mg、曲安奈德20mg(图1、2)。以同法行左侧HNB治疗。治疗后留置尿管24h,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该治疗每2周一次,每个疗程3次。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观察期间患者均未使用干扰膀胱逼尿肌收缩的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M受体拮抗剂等。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对治疗无效者随访6个月终止),观察患者的IC/PBS症状变化情况,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的VAS评分、ICSI评分、ICPI评分、24h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IC/PBS症状改善情况。图1盆腔CT三维重建显示穿刺针方向(针进入右侧第一骶裂孔)Fig1Directionofneedlepuncturedisplayedby3DreconstructionofpelvicCT(needleenteringintherightfirstsacralhiatus)·38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痛及痛经[J]. 金莹,贺豪杰,郭红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08)
[2]神经调节器永久性植入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合并盆底疼痛四例报告[J]. 杨勇,严秋哲,王飚,闫勇,杜鹏,陈松,朱绪辉.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6(11)
本文编号:3311786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36(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盆腔CT三维重建显示穿刺针方向(针进入右侧第一骶裂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3)http://www.xuebao.shsmu.edu.cn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Vol.36No.3Mar.2016图2盆腔CT薄层扫描显示穿刺路径(白色箭头所指为穿刺针)Fig2Puncturepathrevealedbypelvicthin-sliceCTscan(whitearrowsindicatingthepunctureneedle)1.3疗效判断标准结合相关文献[6],本研究疗效判断定义为:①临床控制:VAS(或ICSI)下降≥75%。②显效:50%≤VAS(或ICSI)下降<75%。③有效:25%≤VAS(或ICSI)下降<50%。④无效:VAS(或ICSI)下降<25%。另外,将24h排尿次数下降≥25%判定为尿频缓解[7]。显效率为临床控制和显效的比例之和。症状缓解维持时间包括临床控制和显效维持时间。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以x珋±s表示,定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结果78例患者全部成功穿刺,均完成3次HNB治疗。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79.5%、79.5%、67.9%、55.1%、30.8%和16.7%(表1),患者疗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62例临床控制或显效患者随访时间为6~28(9.8±4.3)个月,症状缓解维持时间为3~17(8.5±2.8)个月。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患者膀胱区疼痛/酸胀缓解率分别为51.3%、47.4%、32.1%、24.4%、19.2%和10.3%,尿频/尿急缓解率分别为28.2%、23.1%、17.9%、11.5%、9.0%和6.4%。2.2患者治疗前后的有关指标变化情况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的VAS评分、ICSI评分、ICPI评分、24h排尿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或减少(P=0.0000);治疗后平均每次排尿量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表2)。表1治疗后不同时?
爰怪?唤侵?渥魑?灞泶┐痰恪?%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针与脊柱成45°,与皮肤成30°斜行穿入,穿入间隙时有突破落空感。穿刺过程中行CT平扫监测,用7号针(长12~15cm)向右侧第一骶裂孔方向穿刺,观察穿刺针的路径和位置,确保穿刺针进入第一骶裂孔。然后穿刺针末端连接电刺激仪,予1.0~1.4Hz的电流强度电刺激,同时调节穿刺针深度,如出现肛门括约肌风扇样收缩及跖屈肌反射,提示腹下交感神经定位准确。再次行CT平扫,确认穿刺针位置正常后,经穿刺针注射2%利多卡因20mL、甲基维生素B120.25mg、曲安奈德20mg(图1、2)。以同法行左侧HNB治疗。治疗后留置尿管24h,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该治疗每2周一次,每个疗程3次。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观察期间患者均未使用干扰膀胱逼尿肌收缩的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M受体拮抗剂等。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对治疗无效者随访6个月终止),观察患者的IC/PBS症状变化情况,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9、12个月的VAS评分、ICSI评分、ICPI评分、24h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IC/PBS症状改善情况。图1盆腔CT三维重建显示穿刺针方向(针进入右侧第一骶裂孔)Fig1Directionofneedlepuncturedisplayedby3DreconstructionofpelvicCT(needleenteringintherightfirstsacralhiatus)·38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痛及痛经[J]. 金莹,贺豪杰,郭红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08)
[2]神经调节器永久性植入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合并盆底疼痛四例报告[J]. 杨勇,严秋哲,王飚,闫勇,杜鹏,陈松,朱绪辉.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6(11)
本文编号:3311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33117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