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联合吉非替尼抑制膀胱癌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二甲双胍联合吉非替尼抑制膀胱癌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单用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评价不同给药方式对小鼠膀胱癌生长的影响;之后,进一步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的代表药物吉非替尼与二甲双胍联用的体内、外抗膀胱癌药效及药物作用机制。方法:MTT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药物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AMPK(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EGF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采用原位小鼠膀胱癌模型检测药物体内抗癌活性,经灌胃、膀胱灌注给药二甲双胍,比较其药物效果;实验过程对小鼠进行尾部采血,用乳酸试剂盒检测血清乳酸浓度。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膀胱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比较各组小鼠HE(hematoxylinandeosin)、Ki-67的变化。用同样的小鼠模型,采用膀胱灌注给药方式对二甲双胍与吉非替尼联用的抗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用二甲双胍处理多种膀胱癌细胞的MTT实验表明二甲双胍呈剂量依赖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发现,二甲双胍在低浓度(0.5m M)能促进膀胱癌细胞集落形成,当浓度为4m M时,二甲双胍对膀胱癌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能力显著增加;模拟膀胱灌注给药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能有效抑制膀胱癌细胞集落形成。药物作用机制方面,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在膀胱癌细胞中主要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降低下游靶蛋白活性来发挥抗膀胱癌作用;在不同膀胱癌细胞中,二甲双胍与AMPK抑制剂Compound C联用,MTT实验结果发现Compound C减弱二甲双胍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二甲双胍抑制与细胞生长、增殖密切关联的AKT、ERK蛋白磷酸化水平,当二甲双胍与AKT、ERK特异性抑制剂分别联用后,MTT结果表明两药联用协同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联用指数(CI,compusyn index)值均小于1,western blot也证实两药联用进一步降低AKT或ERK蛋白磷酸化水平。利用原位同种膀胱癌模型对药物体内活性进行评价,对二甲双胍进行不同方式给药,研究发现膀胱灌注给药能显著抑制小鼠膀胱癌生长并未观察到明显的毒性反应。将二甲双胍与吉非替尼联用于多种膀胱癌的MTT、clonogenic实验表明两药联用能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一方面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增强吉非替尼抗膀胱癌生长的效果;另一方面,二甲双胍和吉非替尼通过共同抑制AKT/ERK蛋白磷酸化从而发挥协同抗膀胱癌作用。药物体内活性评价亦采用原位同种膀胱癌模型,与体外抗膀胱肿瘤效果一致。结论:1、体外和体内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抑制膀胱癌生长,二甲双胍和吉非替尼联用表现出协同效应。2、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以及降低AKT、ERK蛋白磷酸化水平发挥抗膀胱癌作用;二甲双胍和吉非替尼联用共同抑制AKT/ERK蛋白磷酸化而发挥协同抗膀胱癌效果。
【关键词】:二甲双胍 吉非替尼 原位同种膀胱癌模型 灌注给药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3
- 2. 材料与方法13-26
- 2.1 实验材料13-16
- 2.2 细胞实验方法16-22
- 2.3 动物实验方法22-25
- 2.4 统计学分析25-26
- 3. 结果及讨论26-56
- 3.1 二甲双胍单用抗膀胱癌实验结果26-40
- 3.2 二甲双胍单用抗膀胱癌实验结果讨论40
- 3.3 二甲双胍单用抗膀胱癌实验小结40-41
- 3.4 二甲双胍和吉非替尼联用抗膀胱癌实验结果41-54
- 3.5 二甲双胍和吉非替尼联用抗膀胱癌实验结果讨论54-55
- 3.6 二甲双胍和吉非替尼联用抗膀胱癌实验小结55-56
- 4.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3
- 附录 1:英文缩略词索引63-65
- 附录 2:综述65-79
- 参考文献72-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云;英国科学家辨别出与膀胱癌有关的基因[J];中国处方药;2004年08期
2 ;特殊激素可导致男性患膀胱癌几率升高[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11期
3 肖建利;张丽芳;刘巧莉;;白花蛇舌草治疗膀胱癌1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08期
4 丁虹彬,余雪轩;培养膀胱癌细胞的新方法[J];南京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5 张晓峰;刘训勤;;一种新型膀胱癌快速诊断装置[J];医疗卫生装备;2013年10期
6 孙宏志,凡杰,唐孝达;自稳定反义IGF1R基因片段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年05期
7 章小平,杨红枚,鲁功成;膀胱癌稳定表达多药耐受相关蛋白亚克隆的生物学特征[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0年03期
8 漆少廷,徐锡坤,王心如;膀胱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0年04期
9 章小平,杨红枚,鲁功成;流式细胞仪在膀胱癌多药耐受研究中的应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0年09期
10 杨莉,汪少娟,杨业金,陈忠,吴燕丽;抗肿瘤药对膀胱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作用的影响[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春;谷江;孙发;石家齐;;传统医学在膀胱癌治疗中的意义[A];2010年贵州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潘春武;沈周俊;唐小莹;王e,
本文编号:473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47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