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K细胞结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肾脏肿瘤
本文关键词:CIK细胞结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肾脏肿瘤
【摘要】:目的探讨杀伤细胞(CIK)细胞结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中晚期肾脏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98例中晚期肾脏肿瘤患者分成对照组(CIK治疗组35例、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组33例)和实验组(CIK+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组30例),分别观察不同分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及瘤体变化并计算有效率。结果治疗前后各组生存质量及瘤体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生存质量及瘤体变化与两个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在改善生存质量及缩小瘤体方面CIK组、复方苦参注射液组都有一定效果,但实验组优于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和CIK组。结论 CIK细胞结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肾脏肿瘤效果较好。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医院;
【关键词】: CIK细胞 肿瘤 肾脏 复方苦参注射液
【基金】: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No.10PTGS486-9)
【分类号】:R737.11
【正文快照】: 手术是肾癌唯一具有肯定疗效的手段,中晚期肾癌因此丧失手术机会,造成中晚期肾脏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差,生存期短。目前主要通过增强机体免疫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是总体有效率不尽人意,其中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治疗可能成为目前此类肾脏肿瘤免疫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湘平;;复方苦参注射液加直线加速器放疗中、重度癌痛68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9年S1期
2 种铁;牛建强;王子明;佘军军;黄晨;;苦参碱抑制人肾癌细胞系GRC-1细胞株增殖和促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年04期
3 ;Effect of cytokines on liver necros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学军;杜娟;;槐耳清膏对荷瘤小鼠瘤细胞Bcl-2、Bax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王欢;周芳坚;王其京;秦自科;黄丽惜;刘卓炜;韩辉;李永强;陈诗萍;夏建川;;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的DC疫苗联合CIK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观察——附10例报告[J];癌症;2006年05期
3 周启明;吴沛宏;赵明;王其京;黄丽惜;李永强;陈诗萍;夏建川;;原发性肝癌经综合微创治疗后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灌注的近期疗效观察[J];癌症;2006年11期
4 黄香;黄桂春;宋海珠;陈一天;陈龙邦;;预处理化疗增强CIK细胞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J];癌症进展;2011年06期
5 段秀梅;谭岩;宋燕;王晓祺;刘力华;方艳秋;许淑芬;;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免疫表型和体外杀伤活性[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6 ;Side Effects during Treatment of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by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CIK-cell Transfusion in Elderly People[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8年02期
7 ;Preliminary Study of Local Immun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for Glioma Patien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8年04期
8 林丽;陈忠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体外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3年02期
9 王少扬;刘海周;马卫闽;谢志红;;CI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传染病信息;2011年02期
10 杨妤;杨新辉;周光华;;鼻咽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体外增殖及杀瘤活性[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郝希山;;肿瘤过继免疫治疗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0年
2 郝希山;;肿瘤过继免疫治疗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邓勇;张炜飞;张成斌;林金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前列腺癌细胞肌氨酸代谢[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8分会:质谱分析[C];2014年
4 支修益;;亚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5 张蕾;王崇薇;史天陆;张圣雨;孙言才;姜玲;;2004-2013年我院肿瘤患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才之路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教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邓勇;张炜飞;张成斌;林金明;;姜黄素对前列腺癌细胞肌氨酸代谢和AR/TMPRSS2-ERG信号通路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首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香;预处理化疗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何臣;非小细胞肺癌对吉非替尼治疗反应的影响因素及联合应用CIK细胞的临床意义[D];广州医学院;2010年
3 蒋敬庭;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11年
4 岳欣;CIK细胞治疗恶性实体瘤的临床前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5 段秀梅;荧光染料CFDA-SE标记在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杨波;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的建立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应学翔;DCI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与aPKC抑制剂对其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李绵洋;IgHV框架区DNA疫苗体外转染树突细胞诱导抗B淋巴瘤的细胞毒T细胞[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9 刘欣燕;青蒿琥酯、氧化苦参碱对L929肿瘤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10 周佩;肝癌微波消融联合细胞免疫治疗的实验及临床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飞;苦参碱对宫颈癌SiHa细胞中TSLC1基因表达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2 颜新宇;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供者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血液恶性肿瘤[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郑航;抗HER-2/neu单抗(Herceptin)联合CIK细胞抗乳腺癌的体外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4 秦福丽;PHA对CIK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活性影响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张吉发;肝癌患者CIK诱导及细胞毒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王文红;AML外周血CIK细胞体外诱导及其生物学作用[D];苏州大学;2004年
7 谢萍;CIK-DC细胞共培养系统中抗原特异性CTL细胞的诱导和鉴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维红;CD4~+CIK细胞体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9 岳玲玲;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共培养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郑海平;不同激活方式对CIK细胞增殖及细胞毒作用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亚群,尚辉辉,吴忠琪,徐荔;以顺铂为主方案加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中国肺癌杂志;2005年01期
2 司维柯,李鹏,王源,姚婕;苦参碱抗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年05期
3 梁建新,曾文铤,朱科伦,马佩球;苦参碱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05年03期
4 陈建清,唐耀华,吴晓安;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痛的疗效观察[J];四川肿瘤防治;2002年04期
5 曾晖,胡梅洁,张曙,乔敏敏,章永平,史桂英,吴云林;苦参碱体外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张德杰,黄世林,陈楠楠,向阳,杨佩满,赵瑾瑶;补骨脂素加长波紫外线照射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年06期
7 彭彦辉,郝玉宾,史迎钦,韩胜,贾勇;苦参碱对肠癌HT-29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正慧;张辉;;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姑息治疗中的作用[J];肿瘤预防与治疗;2008年04期
2 尹国玲;胡春宏;;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常规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8年04期
3 王晓艳;方红明;张菡;;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8期
4 史绍丽;;复方苦参注射液+化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25期
5 宣丽君;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化疗中的作用评价[J];药学进展;2005年05期
6 徐迎春;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17期
7 易运辉;任志强;刘英;;复方苦参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07年02期
8 白晓娟;严敏;;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肺癌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11期
9 范焕芳;黄茂;孙春霞;刘经选;;青消方配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1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年04期
10 白晓娟;严敏;;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晚期肺癌60例[J];陕西中医;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芬丽;熊芬;唐洪梅;;92例肿瘤住院患者复方苦参注射液使用情况分析[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小莺;李麟;胡路峰;;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抑菌作用及急性毒性试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陈衍智;李元青;王薇;张燕;李萍萍;;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轻中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A];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1年
4 冯文;房瑜;郑义同;;复方苦参注射液预防化疗致肝损害173例临床观察[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方红明;万宇;蒋一玲;王晓艳;陆帅;;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每周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A];2013华东胸部肿瘤论坛暨第六届浙江省胸部肿瘤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方红明;万宇;蒋一玲;王晓艳;陆帅;;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每周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A];2013年第六届国家级分子靶点药物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浙江省肿瘤化疗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卢丽琴;高亮;袁国荣;赵同伟;钦志泉;;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症疼痛临床观察[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8 薛骞;卢丽琴;袁国荣;赵同伟;高亮;;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9 李珍;傅志泉;李春霞;周嘉鹤;胡甜甜;;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胃癌BGC-823细胞株增殖机制影响的实验研究[A];庆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粹2011[C];2011年
10 徐飞;石峰;;静脉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雾化吸入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A];第四届湖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厉秀昀 赵莹;单品销售四年十倍速的奥秘[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宣丽君;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化疗中的作用评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3 记者杨满;岩舒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有效缓解癌痛[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李新峰 贺江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观察[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梁高林;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贾立群 李佩文;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SARS探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康 旭 冼沛中 许庆文;复方苦参注射液促使大肠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王正艳 孙洪杰;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癌痛效果明显[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 高新军;西医权威专家:中药对肿瘤有作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志正;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BMSCs与乳腺癌细胞交互作用机理的体外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尹国玲;复方苦参注射液预防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李敏;奥沙利铂、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抗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陈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复方苦参注射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4 陈芳;中成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离体人宫颈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D];南昌大学;2007年
5 石磊;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癌痛的比较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6 高杰;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增殖、侵袭能力及乙酰肝素酶表达的影响[D];泸州医学院;2011年
7 张瑞光;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疗效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8 王国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晚期消化系肿瘤病人IL-2、CD4~+、CD4~+/CD8~+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2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56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