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泌尿论文 >

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3:24

  本文关键词: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原发性膜性肾病 中西医结合 蛋白尿 中医证候 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观察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原发性膜性肾病提供合理、规范、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平行对照原则、前瞻性设计,对180例患者按照纳入标准、证型诊断标准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医对照组、中医对照组等三个组,每组60例。基础治疗:均予足量泼尼松龙,同时予补钙、降脂、消肿等治疗,禁止使用对蛋白尿有影响的其他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基础治疗联合中药制剂及环磷酰胺。西医对照组:基础治疗联合环磷酰胺。中医对照组:基础治疗联合中药制剂。共治疗16周。分别观察三组治疗12周后、16周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中医对照组两组治疗12周后、16周后的证候疗效,同时检测治疗前后主要指标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浆白蛋白,次要指标血脂,安全指标肝肾功能,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3%,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17%,中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79%。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治疗后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前降低,血浆白蛋白水平较前提高,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中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功能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医对照组治疗后均能改善中医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部分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中医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案用于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可以改善中医症状,具有减少尿蛋白、提高或恢复血浆白蛋白水平、保护肾脏功能等作用,同时副作用少。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膜性肾病 中西医结合 蛋白尿 中医证候 治疗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9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英文缩略词表6-10
  • 引言10-12
  • 临床研究12-17
  • 1 研究目的12
  • 2 病例选择12-14
  • 2.1 样本含量估算12
  • 2.2 研究对象12-14
  • 3 研究设计14-15
  • 3.1 分组14
  • 3.2 治疗方法14-15
  • 3.3 观察指标15
  • 4 疗效评价15-16
  • 5 统计分析16-17
  • 结果17-31
  • 1 一般资料分析17-20
  • 1.1 病例分组完成情况17
  • 1.2 人口学资料的可比性分析17-18
  • 1.3 入组时中医(中西医治疗组、中医对照组)单项症状可比性分析18-20
  • 2 三组疗效结果分析20-24
  • 2.1 三组总疗效评价20-21
  • 2.2 三组尿蛋白检验评价21
  • 2.3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变化分析21-22
  • 2.4 血浆白蛋白变化分析22-23
  • 2.5 三组血脂检测结果分析23-24
  • 3 中医疗效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医对照组)24-29
  • 3.1 两组(湿瘀互阻型)中医证候总疗效评价24
  • 3.2 两组(湿瘀互阻型)中医证候积分评价24-25
  • 3.3 两组(湿瘀互阻型)单项症状疗效评价25-26
  • 3.4 两组(气虚夹湿热型)中医证候总疗效评价26-27
  • 3.5 两组(气虚夹湿热型)中医证候积分评价27
  • 3.6 两组(气虚夹湿热型)单项症状疗效评价27-29
  • 4 安全性指标评价29-31
  • 4.1 三组肾功能检测评价29
  • 4.2 三组肝功能检测评价29-30
  • 4.3 三组安全性评价30
  • 4.4 结论30-31
  • 讨论31-36
  • 1 立题依据31-32
  • 1.1 现代医学研究31
  • 1.2 中医证型选择31-32
  •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32
  • 2 制剂研究32-33
  • 2.1 分清化浊胶囊药物组成研究32-33
  • 2.2 芪术胶囊药物组成研究33
  • 3 结果分析33-34
  • 4 创新点34
  • 5 问题及展望34-36
  • 参考文献36-38
  • 综述38-47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璇;王暴魁;;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进展[J];北京中医药;2009年11期

2 谌贻璞;;原发性膜性肾病的长期结局[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2年03期

3 施伯华;;67例原发性膜性肾病之临床与预后[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6年11期

4 姚小丹;原发性膜性肾病治疗中的争议[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年02期

5 梅小斌,崔若兰,于建平,袁伟杰;原发性膜性肾病快速自发缓解一例[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9年06期

6 徐耀文,陈楠,任红,张文,陈晓农,郝翠兰,傅秀兰;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分析[J];上海医学;2000年11期

7 俞东容,楼季华,朱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2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0年09期

8 俞东容,李亚妤;28例原发性膜性肾病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何志军,陈光磊,潘涛,孙铁忠;小儿原发性膜性肾病与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及病理比较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4年05期

10 简桂花,崔永平,张晓光,汪年松,唐令铨;激素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璇;王暴魁;;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8年

2 简桂花;唐舸;崔勇平;张晓光;汪年松;唐令诠;;原发性膜性肾病治疗体会[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袁江红;段雪萍;冯学亮;;157例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与病理分析[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俞东容;陈辉珍;;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徐耀文;任红;陈晓农;张文;陈楠;;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疗效研究[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6 许菲菲;陈朝生;邵蓉蓉;吕吟秋;黄朝兴;徐玉兰;舒桂琴;;44例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讨[A];浙江省肾脏病骨干医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徐耀文;任红;陈晓农;张文;陈楠;;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疗效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超;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治疗方案优化研究[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16年

2 杨凤文;肾络通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及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3 吴夏菲;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刘立群;尿β_2——微球蛋白检测对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预后评价及其临床意义[D];延边大学;2003年

5 闫丽静;抗足细胞抗体在原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6 高志强;益气活血,通络消ve法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范有龙;原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董磊;基于络脉理论以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李娟;抗足细胞抗体与原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10 罗宏敏;骨形态发生蛋白7、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膜性肾病肾小球的表达变化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2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672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