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1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脉管生成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PN-1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脉管生成的关系
【摘要】:背景和目的肾癌是最常见的肾实质恶性肿瘤,其中80%为肾透明细胞癌。其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于起病初期无典型症状,早期诊断相对困难。且肾癌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约50%的病人就诊时已处晚期,35%的病人已合并远处转移,故手术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生物治疗及靶向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价格昂贵,治疗效果有限等不利因素。蛋白酶Nexin-1(protease nexin-1,PN-1),属Serpin类超家族,又名serpin E2。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onard等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主要存在于组织及血小板中。PN-1不仅在组织发育,而且在出血和凝血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PN-1广泛表达于多种肿瘤,如乳腺癌、胰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睾丸癌组织中。恶性肿瘤的转移、侵袭涉及因素众多,相关过程复杂。新生血管及淋巴管的生成在肿瘤的发展及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PN-1可借助多种蛋白酶、细胞外信号激酶信号通路为途径,参与肿瘤细胞的增生、分化和凋亡过程。同时,PN-1可通过与蛋白聚糖介导内化的配伍作用,促使ERK信号通路被激活,进而调节整合素,加速细胞间的扩散速度,使其直接参与血管新生及肿瘤生长的全过程。在关于口腔扁平细胞鳞状细胞癌以及睾丸癌的研究中,对于并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PN-1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提示PN-1可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然而PN-1与肾透明细胞癌脉管生成的关系尚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选取5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以及50例切缘正常肾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N-1、CD34和LYVE-1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以及50例切缘正常肾组织中PN-1m RNA的表达,探讨蛋白酶PN-1与肾透明细胞癌脉管生成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50例切缘正常肾组织中蛋白酶PN-1蛋白表达。探讨PN-1蛋白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发生的关系。2.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5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50例切缘正常肾组织中蛋白酶PN-1m RNA表达。探讨PN-1m RNA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发生的关系。3.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50例切缘正常肾组织中CD34表达并计算MVD值;探讨PN-1蛋白及m RNA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关系。4.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50例切缘正常肾组织中LYVE-l表达并计算LMVD值;探讨PN-1蛋白及m RNA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5.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chi-square);计量资料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t-test)或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α=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结果1.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PN-1的蛋白阳性表达率70.00%(35/50)较正常肾组织14.00%(7/50)升高,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N-1阳性表达率与TMN分期,肿瘤的远处转移相关,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与蛋白酶PN-1阳性表达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PN-1 m RNA的阳性表达率60.00%(30/50)较正常肾组织16.00%(8/50)升高,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N-1m RNA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远处转移,TMN分期相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与蛋白酶PN-1m RNA阳性表达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肾透明细胞癌组以CD34标记的MVD值为29.21±5.78,而正常肾组织组MVD值为16.58±6.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结果与PN-1及其m RNA阳性呈正相关,P0.05。4.肾透明细胞癌组以LYVE-1标记LMVD值为18.13±1.37,而正常肾组织组LMVD值为10.09±1.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结果与PN-1及其m RNA阳性呈正相关,P0.05。结论1.蛋白酶PN-1的高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蛋白酶PN-1的高表达于肾透明细胞癌的脉管生成有关。
【关键词】:PN-1 肾透明细胞癌 脉管生成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1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英文缩略词索引11-12
- 前言12-14
- 材料和方法14-24
- 实验结果24-28
- 讨论28-30
- 结论30-31
- 附图31-33
- 参考文献33-35
- 综述 PN-1 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35-41
- 参考文献39-41
- 个人简历41-42
- 致谢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仁亮;老年双肾透明细胞癌1例报告[J];实用老年医学;2005年03期
2 杨华,王华庆;肾透明细胞癌的全身治疗现状及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年06期
3 李云辉,林华欢;肾透明细胞癌术后远处转移3例[J];广东医学;2005年01期
4 胡蜀雯;刘华丽;;超声诊断以囊性病变为主的肾透明细胞癌1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5 石泓哲;李长岭;;红色胶状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附2例报告[J];癌症进展;2007年06期
6 欧阳可雄;陈伟良;黄志权;李劲松;张树标;;肾透明细胞癌伴下颌骨转移1例报告[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年01期
7 祖强;洪宝发;;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靶向治疗作用[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年02期
8 蓝建发;陈一戎;潘华;史葆光;段国兰;;小窝蛋白-1与血小板反应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9年03期
9 赵彦博;李丽;;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11期
10 闵钢;王小进;;肾透明细胞癌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J];中国临床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婧;;肾透明细胞癌伴全身转移在全身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规律[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耿江;方祖军;吴忠;姜昊文;郑捷;丁强;;肾透明细胞癌术后远处转移(附15例报告)[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桂定文;张青汉;;肾透明细胞癌头皮转移一例报告[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凌月蓉;叶军;;肾透明细胞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吴俊;梅长林;赵海丹;戴兵;刘亚伟;;多囊蛋白-1在肾透明细胞癌及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患者体液中含量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柏瑞;欧陕兴;林伟光;;双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一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尹森琴;郑勇明;江时忠;朱斌;陈立忠;章明图;;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毕伟;徐丽伟;徐春媚;董晓秋;;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模式及定量指标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9 徐丽伟;徐春媚;毕伟;董晓秋;;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模式与其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郑宇朋;;肾透明细胞癌三次转移至鼻腔[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中桥;Survivin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起重要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王茜;隐瞒病情可能更会吓坏患者,好心态是良药[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作辉;肾透明细胞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晖;肾透明细胞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I对AKT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葛南;MGMT基因表达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赵建军;肾透明细胞癌中miR-630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5 王功成;~(131)I核素标记B7-H3单抗靶向治疗肾透明细胞癌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夏秋媛;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亚基BRM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缺失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李春景;PGAM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功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8 高宇;KLF6基因表达下调在肾透明细胞癌远处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9 许力为;MiR-186-5p在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中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王明超;睾丸孤核受体4(TR4)在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转移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杰;肾透明细胞癌3、7、8、9、17号染色体的杂合性缺失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2 丁家宝;E2F1及EGR-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郭岩松;ERCC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朱鑫;HDAC1及E2F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赵辉;DECT皮髓早期增强序列图像对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6 魏晋艳;能谱CT成像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前分级评估 中的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高裕;CREPT在肾透明细胞癌的作用机制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鹏;紧密连接蛋claudin-4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9 牛少曦;miR-223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10 李金涛;肿瘤干细胞ALDH1和ABCG2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新乡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695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jlw/695388.html